上古史

여유당전서 강역고-발해속고,북로연혁속,서북로연혁속, 9성연고...정약용

吾心竹--오심죽-- 2009. 10. 23. 19:12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渤海續考 286_294a


原編所論。渤海疆域之辨。旣已詳著。玆於遼宋高麗之史。更摭事實。錄爲一篇。其于疆域之辨。亦有助矣。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榮元年。唐武后聖曆二年。自立爲震國王。
舊唐書云。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高麗旣滅。高宗時。祚榮率家屬。徙居營州。萬歲通天年。武后十三年。契丹李盡榮叛。祚榮與靺鞨乞286_294b 四比羽。各領亡命東奔。保阻以自固。盡榮旣死。武后命右玉鈴衛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其餘黨。先破斬乞四比羽。又度天門嶺。嶺東。卽古肅愼地。以迫祚榮。祚榮合高麗靺鞨之衆。以拒楷固。王師大敗。楷固脫身而還。屬契丹及奚盡降突厥。東夷合北虜。道路阻絶。武后不能討。祚榮遂率其衆。東保挹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築城以居之。後以爲中京。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衆及高麗餘燼。稍稍歸之。〇武后聖曆中。祚榮自立爲震國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南與新羅相接。界咸興。西越憙靺鞨。越喜者。今寧古塔西北。東北至黑水靺鞨。黑龍江。地方二千里。編戶十餘萬。勝兵數萬人。風俗與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
新唐書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胡三省云。舍利契丹。管軍頭目之稱。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白頭山東北。武后封乞四比羽。爲許國公。乞乞仲象。爲震國公。赦其罪。286_294c 比羽不受命。后詔玉鈴衛大將軍李楷固。中郞將索仇。擊斬之。是時。仲象已死。其間四年。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絶。不克討。遼瀋多梗也。祚榮卽幷比羽之衆。盡得扶餘、今開原。沃沮、我北道弁韓、朝鮮海北諸國。弁韓云者。傳聞之誤。〇案大氏樹壁。本在天門嶺之東。此云。追奔而度嶺似誤。大氏本都其中京。今之艾丹城似是也。
高王之十五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唐冊王。爲渤海郡王。
舊唐書云。中宗卽位。高王七年。遣侍御史張行岌。往招慰之。祚榮遣子入侍。將加冊立。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睿宗先天二年。卽開元元年。遣郞將崔訢。往冊拜祚榮爲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爲忽汗州。天子錫其地名。名曰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歲。遣使朝貢。〇案徙都上京。雖在武王之時。上京作都已在高王之初。故名其所統曰忽汗州。蓋其上京。在忽汗河之東。今稱呼兒哈河。與今寧古塔。隔水之地也。汗忽286_294d 河。發源於朱魯多渾。至寧古塔南。衆水匯合。爲太湖。乃北流爲河。形勝甲於東荒。
新唐書云。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〇案渤海。是唐錫之美名。其前稱震國公。亦唐錫。自稱則靺鞨而已。〇又按東史。稱大祚榮。本句麗舊將。唐滅句麗。祚榮東保太白山。後又附新羅。受五品大阿飡之秩。而金富軾史。無此文也。
高王在位廿一年而卒。子武藝立。是爲武王。以其年。爲元年。
舊唐書云。玄宗開元七年三月。祚榮死。六月丁卯。遣左監門率吳思謙。攝鴻臚卿充。使吊祭。冊立其適子桂婁郡王大武藝。襲父爲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冊府元龜云。兼九姓燕然都督。〇新唐書云。祚榮死其國。私諡爲高王。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〇案新主改元。則先主建元明矣。史失之。
冊府元龜云。開元八年八月。冊武藝適男大都利行。爲桂婁郡王。〇案父子俱封郡王。非禮也。或疑本國之內。父王或僭帝號。故得自建元。其286_295a 子封王也。
新唐書云。開元十年。武王四年。黑水靺鞨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卽拜勃利州刺史。於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部。以部長。爲都督刺史。朝廷爲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獻誠。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舊唐書開元十四年。置黑水府。武藝召其下。謀曰。黑水始假道於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於突厥。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乃遣弟門藝及舅任雅相。發兵擊黑水。案黑龍江混同江。兩水東流。平行千餘里。乃合流兩水之間。不過數百里。其地卽黑水部落。今置三城於此。門藝。嘗質京師。知利害。謂武藝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背唐也。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亡。違之不可。武藝不從。兵至境。又以書固諫。武藝怒。遣從兄壹夏代將。召門藝將誅之。門藝懼。儳路自歸。歸于唐。〇案是役也。黑水必敗。而渤海京府。卒無黑水之名。則黑水未嘗爲渤海所吞也。唐書云。門藝歸唐。武藝暴門藝罪惡。請誅之。或曰。其東平府。有黑州。或是黑水之地。
286_295b開元十五年武王九年。四月。勑曰。渤海宿衛王子大昌勃價及首領等。久留宿衛。宜放還蕃。大昌勃價賜帛五十匹。首領以下。各有差。先是。武藝遣男利行。來朝。幷獻貂鼠。至是。乃降書與武藝。慰勞之。賜綵練一百匹。冊府元龜。〇案前年。文藝入愬而恩賚此厚。未可知也。
武王之世。內侵登州。而大唐不能討罪。
舊唐書云。開元二十年。武王十四年。武藝遣其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殺刺史韋俊。命左領軍將軍。蓋福順發兵討之。〇廿一年正月。詔遣門藝。往幽州。徵兵以討。仍令太僕員外卿金思蘭。往新羅。發兵以攻其南境。屬山阻寒凍。雪深丈餘。兵士死者過半。竟無功而還。新羅史所紀。見原編。又勑新羅名將金庚信、孫允中爲將。賜金帛。王遣允中等四將。率兵會唐師。共擊渤海。會天寒士卒凍死。皆罷歸。〇案登州者。渤海朝貢之所由也。西京鴨淥府。爲朝貢道。蓋自龍川前洋乘舟。至登州下陸也。新羅。弱國也。遠順皇勑。近忤強鄰。我無是理。勑命皆誤算也。
武王在位十九年而卒。子欽茂立。是爲文王。以其年爲元年。
286_295c舊唐書云。武藝病卒。其國私諡武王。子欽茂嗣立。改元大興。詔遣內侍段守簡。往冊爲渤海郡王。仍嗣其父。爲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欽茂承詔。赦其境內。遣使隨守簡入朝貢獻。求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帝皆許之。新唐書同。
文王之十九年。徙都上京。卽上京龍泉府也。
新唐書云。天寶之末。欽茂徙上京。直舊國三百里。舊國者。中京也。今之艾丹城、或其舊地。忽汗河之東。與今寧古塔隔水。訖帝世。朝獻者二十九。〇舊唐書云。肅宗至德元載。文王二十年。平盧留後徐歸道。遣果毅都尉柳城縣四府經略判官張元簡。使告渤海曰。今載十月。當擊安祿山。王須發騎四萬來助。欽茂疑其有他變。留之。十二月丙午。歸道果殺平盧節度使劉正臣于北平。潛與祿山。幽州節度使史思明通謀。安東都護王玄志。知其謀。率兵六千人。攻破柳城。斬歸道。自稱平盧節度使。進屯北平。遣將軍王進義告渤海曰。天子已歸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居別宮。勦滅賊徒。故遣下臣來告。286_295d 欽茂以其難信。留進義。別遣使入朝。肅宗賜勑勞之。新唐書同。
寶應元年。文王廿六年。詔以渤海爲國。欽茂王之進檢校太尉。新唐書。〇代宗大曆八年文王三十七年。閏十一月。渤海質子。盜修袞龍擒之。辭云。慕中華文物。帝矜而捨之。冊府元龜。〇十二月。渤海遣使來朝。大曆二年。至十年。頻遣使來朝。或間歲而至。或歲內二三至者。舊唐書。〇十二年文王四十一年。春正月。渤海遣使。獻日本國舞女十一人及方物。十四年五月。德宗卽位。詔停渤海歲貢鷹鷂。舊唐書。
文王都上京三十餘年。又徙東京。卽東京龍原府也。今鍾城
新唐書云。德宗貞元時。貞元初。卽文王四十九年。欽茂東南徙東京。建中貞元間。使凡四來。〇按東京。似今之鍾城府。詳見原編。或云今鏡城。
文王在位五十八年而卒。族弟元義立。尋死。王孫華璵立。是爲成王。還都上京。尋卒。王子嵩璘立。是爲康王。以明年。爲元年。
新唐書云。德宗貞元十年三月。欽茂卒。私諡文王。子宏臨早死。族弟元286_296a 義立。一歲。猜虐。國人殺之。推宏臨子華璵爲王。復還上京。改年中興。華璵卒。諡曰成王。欽茂少子嵩璘立。改元正曆。〇貞元十一年康王嵩璘元年。二月。遣內常侍殷志瞻。冊嵩璘爲右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舊唐書。十四年。康王四年。加嵩璘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進封渤海國王。初嵩璘父欽茂。襲父爲郡王。左金吾大將軍。天寶中。累加特進太子詹事賓客。寶應元年。進封國王。大曆中。累加拜司空太尉。及嵩璘襲位。但授其郡王將軍而已。嵩璘遣使叙理。故再加冊命。舊唐書。〇順宗卽位之年康王十一年。五月。以檢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嵩璘。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舊唐書。〇憲宗元和元年康王十三年九月。加嵩璘檢校太尉。舊唐書。
康王在位十六年而卒。子元瑜立。是爲定王。以其年。爲元年。
新唐書云。元和四年。康王十六年。嵩璘死。諡康王。子元瑜立。改元永德。〇以元瑜。爲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國王。舊唐書。
286_296b定王在位五年而卒。弟言義立。是爲僖王。以其年。爲元年。
新唐書云。元和八年正月。元瑜死。諡定王。弟言義立。改元朱雀。〇授權知渤海國務言義。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遣內侍李重旻使焉。舊唐書。〇私立於國中。請命于天子。故自稱權知國務。
僖王在位五年而卒。弟明忠立。是爲簡王。一歲而卒。從父仁秀立。是爲宣王。以明年。爲元年。乃元和十三年。
新唐書云。元和十三年。言義死。諡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諡簡王。從父仁秀立。改年建興。其四世祖野勃。高王祚榮弟也。〇正月。渤海遣使來朝。且告哀五月。以知國務大仁秀。爲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舊唐書。〇十五年宣王三年閏正月。渤海遣使來朝。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詔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寶曆凡再。舊唐書。
宣王在位十三年而卒。孫彝震立。史失其諡。以明年。爲正月。
286_296c新唐書云。文宗太和四年。宣王十三年。仁秀死。諡宣王。子新德蚤死。孫彝震立。改年咸和。〇五年王彝震元年正月。以權知國務大彝震。爲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舊唐書。〇六年十二月。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舊唐書。〇按渤海之官。有政堂省。大內相居之。左右司政。左右允副之。左六司。忠義仁部各一鄕。其支司。曰爵部。曰倉部。曰膳部。右六司。智禮信部各一鄕。其支司。曰戎部。曰計部。曰水部。支司之部。皆有郞中員外。此所謂六官也。有宣詔省。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居之。有中臺省。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居之。有中正臺。大中正一人。少正一人。以擬御史。其他如殿中宗。屬太常司。賓大農司。藏司膳寺文籍院冑子監巷伯局。武職則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北左右衛大將軍。皆倣中華之制。而略變其名。以品爲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九秩。綠衣。木笏。此蓋王宗禹圖畫所詳也。嗟乎。286_296d 外國之制作文物。不藉中國之紀載者。後世悉湮不傳。猶復秘諱而不宣何哉。案此官制。皆宣王所定。
太和七年。王彝震三年。渤海遣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來謝冊命。仍遣學生三人。隨寶英。請赴上都學問。先遣學生三人。事業稍成。請歸本國。許之。舊唐書。終文宗世。渤海來朝凡十二會昌凡四。新唐書。
王彝震在位二十八年而卒。弟虔晃立。史失其諡。以其年。爲元年。
資治通鑑云。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王彝震二十八年。二月。彝震卒。立其弟虔晃。爲渤海國王。〇按唐文宗、武宗之時。渤海入貢凡十六。王彝震時。懿宗咸通之年。共十四年。渤海三入貢。虔晃玄錫之時。唯宣宗大中之年。史無所書。共十三年。史之闕也。竝其私諡年號。無文可知。
王虔晃在位未久而卒。玄錫立。年月世系。史無所紀。
新唐書云。虔晃死。玄錫立。咸通時。遂爲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〇俗謂王曰可毒夫。曰聖主。曰基下。其命爲敎。王之父曰老王。286_297a 母太妃。妻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其官名大抵憲象中國制度。〇又云。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京師八千里而遠。後朝貢至否。〇史家失傳。故叛附無考편001。〇渤海國。去燕京、女直所都。皆千五百里。其上京忽汗城。在今寧古塔水東。以石累城。足東幷海。其王舊以大爲姓。右姓曰高、張、楊、竇、烏、李不過數種。部曲奴婢無姓者。皆從其王。婦人皆妒悍。大氏與它姓相結。爲十姊妹。迭幾察其夫。不容側室及它游。聞則必謀置毒死其所愛。一夫有所犯而妻不之覺者九人。則群聚而詬之。爭以嫉忌相夸。故契丹、女眞諸國。皆有女娼。而其良人皆有小婦侍婢。唯渤海無之。男子多智謀驍勇。出他國右。至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語。松漠紀聞。〇按五京十二府。蓋自宣王仁秀之時。拓大境宇。制度漸備。非於虔晃玄錫之世。猝致富盛也。懿宗咸通之年。僅有三朝者。蓋有多故。一唐室衰微。不足畏慕也。二本國強盛。漸有驕志也。三契丹梗路。路由登萊也。渤海之通中國。本由營平。至是自我龍川前洋。越海由登萊。故西京鴨淥府。謂之朝貢道。蓋虔晃之制。朝貢稀闊。唯與幽州節度府聘問通意而已。久而朝貢遂廢矣。
虔晃以後幾年而玄錫立。下至梁初垂五十年。未必玄錫在位至此。或其286_297b 數王傳世。而唐史不載焉。
按外國鹵莽。常患文獻不足。其朝貢絡繹者。聲跡傳於後世。其自強自外者。如陰厓草木自榮自落。名字都泯。渤海數王之史失其名。亦以是矣。悲夫。
至梁太祖朱全忠開平元年。渤海王大諲譔。遣王子朝梁。是歲唐亡。厥明年戊辰。遼太祖阿保機。始建國元年。
五代史云。開平元年丁卯五月。渤海王大諲譔。遣王子來朝。渤海本號靺鞨。高麗之別種也。渤海其貴族姓大氏。訖五代常來朝貢。其國土物產。與高麗同。諲譔世次立卒。史失其紀。〇按此後十餘年。而渤海爲契丹所滅。然此史明記云。訖五代。常來朝貢。則滅而復存。常有君長。可知也。故下至宋太宗淳化二年冬。以渤海不通朝貢。詔女眞改之。在契丹滅遼後七十六年。
後十一年。梁末帝貞明四年。高麗太祖天授元年。王諲譔。遣使朝契丹。
286_297c遼史云。太祖神冊三年二月。渤海遣使來貢。四年戊寅二月。修遼陽故城。改爲東平郡。置防禦使。掠渤海戶以實之。〇按渤海。本不得遼陽。此云。掠戶。掠他邑之戶也。
後六年。唐莊宗同光二年。麗太祖天授七年。王諲譔。遣將攻契丹之遼州。殺其刺史。掠其民戶。〇是年秋。契丹攻渤海。不克。
遼史云。太祖天贊三年甲申夏五月。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〇按契丹修其遼陽故城。爲遼州。全掠渤海民戶。以實之。是役也。不過自討。還其被掠之民。而遼史書掠也。
資治通鑑云。唐莊宗同光二年秋七月。時東北諸夷。皆役屬契丹。唯渤海未服。契丹主謀入寇。恐渤海犄其後。乃先擧兵。擊渤海之遼東。遣其將秀餒及盧文。進據營平等州。以櫌燕地。謂契丹東攻渤海。西侵中國。八月。契丹攻渤海。無功而還。冊府元龜云。同光二年七月。幽州奏偵得阿保機。東攻渤海。〇按渤海未嘗得遼東。唯其所謂定理府。領定、瀋二州。則今之瀋陽。在其疆理之內。直壓遼州之北。此云擊286_297d 遼東者。擊瀋州也。
厥明年。王諲譔。遣使朝後唐。乙酉歲。
冊府元龜云。同光三年五月。以渤海國入朝。使政堂省守和部少卿。賜紫金魚袋裴璆可贊善大夫。
是年冬。遼太祖大擧伐渤海。〇圍扶餘府。
遼史云。天贊四年乙酉十二月乙亥。詔曰。所謂兩事。一事已畢。唯渤海世讎未雪。豈宜安住。乃擧兵親征渤海。時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皆從。閏月壬辰。祠木葉山。壬寅以靑牛白馬。祭天地于烏山。丁巳次商嶺。夜圍扶餘府。〇按扶餘府者。漢時北扶餘之地。遼曰東丹府。金曰黃龍府。明曰三萬衛。今曰開原縣。大氏古城。在開原縣西。
厥明年春。唐莊宗同光四年。麗太祖天授九年。契丹兵拔扶餘城。又圍上京忽汗城。王諲譔率僚屬出降。丙戌歲。
遼史云。天顯元年正月己未。白氣貫日。庚申拔扶餘府。誅其守將。冊府元龜286_298a 云。後唐同光四年正月。北面招詩。使李紹眞奏北來奚首領云。契丹阿保機寇渤海。丙寅。命惕隱官名安端、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等。將萬騎。爲先鋒。遇諲譔老相兵。破之。國語解云。惕隱者。典族屬官。卽其宗正職也。皇太子大元帥堯骨。南府宰相蘇。一字名北院夷离菫官名斜涅赤。南院夷离菫迭里。夷离菫。總軍馬大官。是夜圍忽汗城。卽上京龍井府。在今寧古塔水東。己巳。諲譔請降。被圍之四日。庚午。駐軍于忽汗城南。〇辛未。諲譔素服藁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餘人。出降。太祖優禮而釋之。〇甲戌。詔諭渤海郡縣。〇丙子。遣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爲邏卒所害。〇丁丑。諲譔復叛。旣降之七日。攻其城破之。駕幸城中。諲譔請罪馬前。詔以兵衛諲譔及族屬以出。祭告天地復還。還于營。〇二月庚寅。安邊、今興京近地。鄚頡、遼之韓州。在開原西北。南海、今咸興也。適其官在上京。定理今盛京北等。洎諸道節度刺史。來朝。慰勞遣之。以所獲器幣諸物。賜將士。〇壬辰。以靑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以平渤海。遣使報唐。〇甲午。復幸忽汗城。閱府庫物。賜從臣有差。以奚部長勃魯恩、王郁。自回鶻、新羅、吐蕃、黨項、室韋、沙陀、烏古等。從征有功。優加286_298b 賞賚。〇按王諲譔不交一兵。乍降乍叛。而契丹之待之也。將七縱七禽。亡國之主也。
契丹主。遂滅渤海。虜王諲譔及王妃而西。
丙午。改渤海國。爲東丹。忽汗城爲天福。冊皇太子倍。爲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刺。爲左大相。渤海老相。爲右大相。前敗軍之將。渤海司徒大素賢。爲左次相。耶律羽之。爲右次相。赦其國內殊死以下。〇三月戊午。遣夷离菫康默記。左僕射韓延徽。攻長嶺府按北府。自初城守不下。故攻之也。長嶺。疑卽卒本古城。己巳。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叛。遣安端討之。丁丑。三府平。壬午。安端獻俘。誅安邊府叛帥二人。
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師。以大諲譔擧族行。〇五月辛酉。南海定理二府。復叛。大元帥堯骨討之六月丁酉。二府平案南海府。卽新罹편002道。明是今咸興。其叛其討。動費數月。安得三十六日之內。已報平定。或是帥臣領兵。赴上京者。復叛。〇〇秋七月丙辰。鐵州刺史衛均叛。乙丑。堯骨攻拔鐵州。案鐵州。爲中京所領。中京疑是今艾丹城。距上京三百里。〇辛未。衛送大諲譔于286_298c 皇都西。皇都。卽遼之上京臨潢府。築城以居之。賜諲譔名曰烏魯古。妻曰阿里只。國語解云。烏魯古、阿里只。太祖及述律后。受諲譔降時所乘二馬名也。因賜諲譔夫婦。以爲名。〇繹史云。契丹阿保機。滅其王大諲譔。徙其名帳千餘戶于燕。給以田疇。捐其賦入。往來貿易。關市皆不征。有戰則用爲前驅。松漠紀聞。
是月。契丹主殂于行在。渤海人復立王弟爲王。攻圍扶餘城。不克。
遼史云。七月辛巳。太祖崩于扶餘府。皇后權決軍國事。〇八月辛卯。康默記等。攻下長嶺府。壬寅。堯骨討平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繼至。人皇。卽太子突欲。未得嗣立。次子堯骨立。是爲太宗。太宗殂。人皇之子兀欲立。是爲世宗。
冊府元龜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卽同光四年冬。靑州霍彦威。奏得登州狀申時渤海通後唐。由登萊水路。契丹先發諸部。攻逼渤海國。自阿保機身死。雖已抽退。尙留兵馬在渤海夫餘城。今渤海王弟部領兵士。攻圍夫餘城契丹。〇宋史云。渤海自唐梁後唐。朝貢不絶。後唐天成初。爲契丹阿保機攻夫餘城下之。阿保機死。渤海王復攻夫餘。不能克。歷長興、唐明宗。淸泰。286_298d 唐末主珂。遣使朝貢。周顯德後。隔絶不能通中國。〇按此二史之文。渤海王弟權立爲王。以攻夫餘城明矣。是年下距淸泰之年。恰滿十年。猶能遣使朝貢。則諲譔之後。更有嗣王明矣〇又按諸書。皆以渤海滅於是年。而其不絶不亡之證。班班可見。第自高王大祚榮建國之元年。唐武后聖曆二年己亥。下至是年。後唐同光四年丙戌。爲二百二十八年。厥享國不爲不久矣。
是年以後。渤海之卿士軍民。南投高麗者。有如流水。
高麗史太祖八年。九年秋事。誤載於八年秋。渤海將軍申德等五百人來投。又渤海禮部卿大和鈞。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福謨。左右衛將軍大審理等。四人。皆宗室。率民一百戶來附。冬。渤海小將朴漁等。率民一千戶來附。渤海幷有扶餘肅愼等十餘國。與契丹世讎。至是契丹主大擧攻渤海。圍忽汗城。大諲譔戰敗。乞降。遂滅渤海。於是其國人來奔者。相繼
十年。渤海工部卿吳興等五十人。僧載雄等六十人。來投。〇十一年。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戶來投。秋。渤海人大儒範。率民來附。渤海人隱繼宗286_299a 等。來附。見於天德殿三拜。人謂失禮。大相含弘曰。失土人三拜。古之禮也。十二年。渤海人洪見等。以船二十艘。載人物來附。秋。渤海正近等三百餘人來投。〇案此渤海人來投。其宗室卿大夫朝官來者。皆自其上京忽汗城今寧古塔東隔水之地。來。則從北道來也。其餘或自鴨水來也。然此時高麗疆土。北不過咸興。西不過薩水。其外猶是渤海故疆。其來附之後。安插之地。不可詳也。渤海之跡。旣亡旣沈而後。東女眞、西女眞、東藩、西藩之名。興焉。
諲譔被滅之後。越八年。其世子大光顯。始奔高麗。甲午歲。
高麗史云。太祖十七年。渤海國世子大光顯。率衆數萬。來投。賜姓名。王繼附之宗籍。特授元甫守白州。今白川以奉其祀。元甫。或其子姪名。冬。渤海陳林等一百六十人來附。〇案此云。世子未必是諲譔之子。或是諲譔之弟。權立爲王。至是又敗。而其子來奔也。今不可詳。
高麗史云。太祖四年。渤海破亡之前六年。黑水阿於間。率二百人來投。十九年。王率三軍。與甄萱觀兵。萱助王。討其子神劒。大相庾黔弼等。領黑水、達姑、鐵勒諸蕃286_299b 勁騎九千五百。廿一年。渤海人朴昇。以三千餘戶。來投。〇按此時。渤海雖亡。其部落聚居。猶有酋長。遠相和附。故以兵來助也。
被滅之後。廿九年。渤海酋長。有內投柴周者。
宋史云。周世宗顯德初。渤海酋豪崔吳斯等三十三人來歸。顯德後絶。不能通中國。
被滅之後五十六年。渤海琰府王。承宋太宗詔諭。
宋史云。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歲。上自將伐契丹。以渤海降酋大鷰河。爲渤海都指揮使。六年。辛巳歲。太宗欲大擧征遼。遼景宗十三年。七月丙午。賜烏舍城淸渝府渤海琰府王。詔略曰。蠢玆北戎。歷世逋誅。非理搆怨。輒肆荐食。日昨出師。斬獲甚衆。今欲鼓衆深入。席卷長驅。焚其龍庭。大殲醜類。素聞爾國密邇寇讎。迫於吞幷。力不能制。因而服屬。困於率割。所宜盡出族帳。佐予兵鋒。俟其剪滅。沛然封賞朔漠之外。悉以相與勗。乃協力。朕不食言。〇按所謂烏舍城淸渝府。雖非其上京中京。儼有國王統286_299c 領諸府。故太宗有是詔也。帝遠而讎近。琰王其不應之矣。
後十年。宋太宗以渤海不通朝貢。詔女眞攻之。辛卯歲。
宋史云。太宗淳化二年冬。以渤海不通朝貢。詔女眞攻之。〇按女眞者。渤海之變名也。女眞旣盛。則渤海之衰可知。然有國有王。有足責勵。故太宗有是詔也。
後廿八年。渤海又遘契丹之兵禍。戊午歲。
遼史云。聖宗開泰七年。宋眞宗祥符十一年。高麗顯宗之九年。親征渤海。〇按渤海此時有國有王。故契丹之兵。得稱親征。
後十二年。己巳歲。渤海被滅之後。百有四年。渤海宗室大延琳。殺契丹東京留守。自立爲王。尋亦敗死。
遼史云。聖宗太平九年편003仁宗天聖七年。麗顯宗二十年。秋八月。東京今遼陽城。舍利軍詳穩大延琳。卽渤海高王七世孫。囚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遂僭位。號其國。爲興遼。年爲天慶。高麗史作天興。時南北女眞。皆從延琳。高麗亦稽其貢。冬十月。以蕭286_299d 孝穆。爲都統以討之。〇十年八月。擒大延琳。渤海平〇按大延琳。不自立爲渤海國王。或者渤海自有王。故別建國號歟。不然。遼聖宗親征之年。宋祥符十一年。渤海再亡也。
高麗史顯宗二十年遼太平九年。九月。契丹東京將軍大延琳。遣大府丞高吉德。告建國。兼求援延琳。渤海始祖大祚榮七代孫。叛契丹。國號興遼。建元天興。續綱目云。延琳因民怨思亂。遂囚留守。十二月。興遼國太師大延定。引東北女眞。與契丹相攻。遣使乞援。王不許。自此路梗。與契丹不通。命西北面兵馬判事柳韶。赴鎭以備興遼。〇廿一年。興遼遣使賫表來。乞援。九月。興遼使來告急。尋聞國亡。留不歸。是月。遣使如契丹。賀收復東京。契丹遣使來。詔曰。近不差人往還。應爲路梗。今渤海偷主。俱遭圍閉。竝已歸降。宜遺陪臣。速來赴國。必無虞慮。
繹史云。忽汗城旣破。渤海遂殘。然而遼史稱太祖。有英雄之度。以其滅渤海。而存其族帳亞于遙輦也。遼史。儀衛志。常用逍遙輦。㮨屋塗金。輦官十二人。遼制管押司286_300a 有東北渤海部。西北渤海部。太宗時。治渤海人。一依漢法。餘無所改其俗焉。宋史宋琪傳。琪論邊事曰。渤海兵馬土地。盛於奚帳。雖勉事契丹。俱懷殺主破國之怨。延琳之亂。卽其明驗也。〇又云。耶律氏。旣徙渤海名帳于內地。置渤海軍詳穩及渤海軍都指揮使司屬遼陽路。以控制高麗女眞。有事則徵發。如天慶四年。女眞攻江寧州。遣海州刺史高仙壽。統渤海軍應援之類。凡徵諸道兵。唯渤海兵馬。雖奉詔。未敢發。必以聞上。遣大將持金魚符。合然後行。凡行師對敵。渤海軍常居前最強。又置渤海帳司。其官屬有渤海宰相。如太平八年。以渤海宰相羅漢。權東京統軍使之類也。渤海太保。太平九年。渤海太保夏行美之類。渤海橽馬。見統和十二年。及渤海近侍詳穩司。統和九年。高淸明居之。聖宗開泰八年。又置東京渤海承奉官。官有都知押班等。以統之。奚王回离保僭號。又置渤海樞密院。由是觀之。渤海王諲譔以後。其近於遼瀋者。服屬契丹。唯僻遠舊部。私立君長。如琰府王之類。時有時無也。
渤海遺種。歸服高麗者。久而不熄。
286_300b高麗史云景宗四年。高麗開國六十二年。渤海人數萬來投。〇顯宗五年。宋眞宗祥符七年。鐵利國主那沙。今豆滿河北。使女眞萬豆來。獻馬及貂鼠靑鼠皮。通考云。宋開寶五年。鐵利王子。貢馬布及膃肭臍。〇九年。定安國人骨須來奔。〇十一年。弗柰國酋長沙訶門。卽渤海時拂涅部。遣女眞人來。獻土物。〇十二年。鐵利國。遣使表請歸附如舊。十三年。鐵利國首領那沙。遣黑水人來。獻土物。廿一年。鐵利國主那沙。遣女眞來。獻貂皮。請曆日。許之。德宗元年二年。亦鐵利國。遣使修好。〇按此時。黑水靺鞨來投者。朝獻者。亦歲歲相續。本是別種。故不錄之。蓋自諲譔失國之後。東北部。西北部。土崩瓦解。改稱女眞。雖鐵利拂柰別稱舊號。不敢冒渤海州府之制也。〇又按定安國。亦渤海遺種。其地北鄰夫餘。東接女眞。女眞朝宋者。路由定安。其王名曰烈萬華。曰烏玄明者。當宋太宗時。因女眞上表。自稱高麗舊壤。渤海遺黎。後亦無聞焉。東史云。馬韓遺種。爲契丹所攻破。其酋糾合餘衆。保於西鄙。建國改元。號曰定安。宋太宗時。上表云。夫餘府背契丹而歸本國。請助討契丹。以報夙怨。其後必爲契丹所敗。故來奔高麗。
大廷琳後八十七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渤海古欲叛遼爲王。渤海舊國。亦立大氏286_300c 爲王。厥明年。渤海高永昌叛遼爲王。尋爲金人所敗。自玆以後。遼亡金興。而渤海遺帳。亦盡滅而無聞矣。
遼史云。遼末帝天祚天慶五年金太祖收國元年。麗睿宗十年乙未。二月。饒州渤海古欲等反。自稱大王。〇外史云。天祚之亂。其聚族。立姓大者於舊國爲王。金人討之。軍未至。其貴族高氏。棄家來降。言其虛實。城遂陷。松漠紀聞。〇按舊國似是上京。忽汗城。立大氏爲王。乃旣絶累世而立之也。饒州古欲。別是一事。
高麗史睿宗十一年。遼末帝天慶六年。遼東京渤海人作亂。殺留守蕭保先。立供奉官高永昌。爲渤海皇帝。國號大元。建元隆基。〇十二年三月。遼來遠城。移牒曰。女眞背亂。幷東京渤海。續有背叛。遂以來遠。抱州二城。歸之。
遼史云。天慶六年春正月丙寅朔。東京夜有惡少年十餘人。乘酒執刃踰垣。入留守府。遼陽州。刺殺留守蕭保先。其裨將渤海高永昌。僭號稱隆286_300d 基元年。閏月。遣蕭韓家奴張琳討之。〇四月。蕭韓家奴等。復爲永昌所敗。蕭韓家奴甞云。渤海、女眞、高麗合從連橫。五月。淸暑散木原女。其軍攻下瀋州。復陷東京。擒高永昌。東京州縣族人等。皆降女眞。〇金史云宗幹傳。太祖伐遼。金太祖阿骨打。宗幹先往。渤海軍馳突而前。在翼七謀克少却。遂犯中軍。渤海軍最勇。先登故。
繹史云。渤海軍最強勇。金初慮其難制。常招來懷柔。太祖敗遼兵于境上。使梁福幹答刺。招誘渤海人曰。女眞渤海。本同一家。蓋其初。皆勿吉之七部也。〇收國二年。卽天慶六年。詔。自今渤海部民已降。或俘獲。官其酋長。且使從宜居處。〇天輔二年。宋徽年重和元年。以渤海軍置八猛安。是年七月。詔曰。渤海大家奴謀克貧乏之民。昔嘗給以官糧。置之漁獵之地。今已久不知登耗。可具其數以聞。又置東京路渤海萬戶。金史世宗時。高松充管押東京路渤海萬戶。以相統攝。迨夫國勢寢盛。則皇統五年。宋高宗紹興十五年乙丑。罷遼東渤海漢人承襲猛安謀克之制。漸移兵柄。歸其內族。金人之族也。食貨志。凡漢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謀克戶。九年八月。金熙宗。從宰臣之議。徙遼陽渤海之民於燕南。自玆以後。渤海之種。遂絶無聞矣。
286_301a外史云。松漠紀聞。天祚之亂。渤海舊國。復立大氏爲王。金人討之。已見前。城旣陷。契丹所遷。民益繁。至五千餘戶。勝兵可三萬。金人慮其難制。頻年轉戍山東。每徙不過數百家。契丹舊爲東京。置扶蘇等州。蘇與登州靑州相直。每大風順。隱隱聞雞犬聲。至辛酉歲。金熙宗皇統元年。盡驅以行。其人大怨富室。安居踰二百年。往往爲園池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幹叢生者。皆燕地所無。纔以十數千。或五千賤貿而去。案此言。忽汗城多牡丹。〇按此文。渤海上京。初滅於天顯。卒亡於金人。辛酉之歲。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其間相距二百十有六年。丙戌至辛酉。
繹史云。渤海。本靺鞨之粟末部。臣屬於句麗。及句麗滅。其人多入於唐。而諸部分散。迸入渤海。又有拂涅、懿婁、越喜、鐵利等部。唐初通使中國。及渤海強盛。皆服屬而置郡。〇東史云。大祚案편004本句麗舊將。唐滅句麗。徙其人於隴右河南。祚榮收逋殘。保太白山。又附新羅。受五品大阿飧之秩。其後盡據句麗靺鞨之地。地方五千里。西通上國。南聘新羅。北捍契丹。東使日本。雄視東北之奧。殆三百年。所以稱海東盛國也。〇案大286_301b 祚榮無遠仕新羅之理。大阿飡之說。似係東人夸誕也。
附見洪大提學奭周渤海世家。叙事有法。故錄之。其有小差者。微刪之。
靺鞨之種。有曰粟末。大氏常附高句麗。或曰。高句麗之別種也。高句麗旣滅。徙其民於河南隴右。其舊將大祚榮。帥衆保太伯山東北。尋徙挹婁之東牟山。其地直營州東二千里。高句麗遺民多歸之。號其國曰震朝。或曰。武氏萬歲通天中。契丹陷營州。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自固。武后封比羽。爲許國公。仲象爲震國公。赦其罪。而比羽不受命。武后乃遣將軍李楷固等。擊殺比羽。而仲象亦病死。其子祚榮遁。楷固引兵窮追。度天門嶺。爲祚榮所敗。祚榮遂幷有比羽之衆及高句麗、靺鞨兵。合四十萬人。自立爲震國王。會契丹突厥相連。而中國之路。不通于遼東。祚榮於是盡得高句麗浿水以北故地。扶餘、沃沮、肅愼之土。皆隸焉。地方五千里。戶十餘萬云。大氏其人。皆中國之餘。頗知書契禮樂制度。多倣中國者。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286_301c 其王。王遣子入侍。睿宗時。遣使冊王爲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自是始稱其國曰渤海。玄宗開元七年。王薨。在位蓋二十餘年。諡曰高王。子武藝立益斥大土宇。南與新羅。以泥河爲界。東窮大海。西薄契丹。東北諸夷。皆畏而臣之。於是改元仁安。未幾。黑水靺鞨使者。入中國。天子以其地。建黑水州。置長史以總之。王召其下。謀曰。黑水始假道於我。與唐通。凡有事。皆先告我。今請唐官。而不吾告。是謀我也。乃遣其弟門藝及其舅任雅相。發兵擊黑水。門藝嘗質京師。知中國事。乃諫王曰。黑水請吏于天子。而我擊之。是背天子也。且王獨不見高句麗之亡乎。高句麗盛時。勝兵三十萬。我不能半。奈何欲與中國爲敵。王不聽。門藝旣引兵至境。又上書固言不可。王怒。遣其從兄壹夏代將。而召門藝。門藝懼見殺。亡入中國。天子拜門藝左驍衛將軍。而王使使。暴門藝罪。請誅之。天子不欲失遠國心。有詔居門藝安西。復爲好語諭王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忍殺。已投之惡地矣。王知之。上書斥言。陞下不當以妄示天下。天子大怒。然猶陽斥286_301d 門藝以報。後十年。王遣大將張文休。浮海寇登州。天子使門藝。發幽州兵擊之。復令新羅發衆。攻其南。會天大雪。士卒凍死者過半。無功而還。王謂中國無如我何。心益驕而怨其弟不已。乃募人刺門藝東都上。門藝有勇力。格之得不死。而刺客爲河南吏所得。皆就誅。未幾。王薨。諡曰武王。子欽茂立。天子不能治前過。乃冊令嗣位。於是大赦境內。以顯天子之寵命。而猶私改元大興。王能以文治其國。而事天子頗謹。訖玄宗之世。朝獻者二十九。代宗之世。朝獻者二十五。嘗得日本舞女十一以獻。天子亦嘉其有禮。寶應元年。詔進渤海郡王。爲國王。加檢校大尉。王嘗以天寶末。自東牟山。徙都上宗。寧古塔近地。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貞元中。又東南徙東京。今咸鏡北道六鎭地。王薨。諡曰文王。子宏臨。早卒。族弟元義立。立纔歲餘。國人不堪其猜虐。弒之。而立宏臨之子華璵。復還上京。改元中興。未幾薨。諡曰成王。文王之少子嵩鄰嗣爲王。改元正曆。受天子冊。爲右驍衛大將軍。貞元中。凡四遣使朝中國。王薨。諡曰康王。子定王元瑜立。改元永德。定王薨。弟僖王言286_302a 義立。改元朱雀。僖王薨。弟簡王明忠立。改元太始。簡王立一歲而薨。從父仁秀立。改元建興。仁秀者。高王弟野勃之四世孫也。天姿英武。有高王之風。數用兵伐新羅及海北諸部。以廣其地。天子以爲有功。加檢校司空。當憲宗、穆宗、敬宗時。凡遣使朝獻者二十二。文宗太和四年。王薨。諡曰宣王。子新德蚤卒。孫彝震立。改元咸和。當文宗、武宗時。凡十六入貢。方是時。中國益衰。而幽燕之地。爲藩鎭跋扈者所據。中國之號令。不復及於外裔。王乃益大。建宮闕。擬於天子。而分其境內。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初渤海之始通中國也。數遣諸生。詣京師入太學。習識古今制度。由是。彬彬有中國之風。而時亦雜有高句麗、契丹之俗。其民謂王曰。可毒夫。亦曰聖主。曰基下。其命爲敎。王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此下叙職官之制。已載上編。故今不錄。王薨。弟虔晃立。尋薨。玄錫立。當懿宗咸通中。凡三入貢。自王彝震以後。史失其諡。玄錫以後。史失其世。而至後梁主晃開平中。有名諲譔者爲王。遣其子。貢方物。當後梁後唐之間。朝獻不絶。莊宗286_302b 同光二年。遣其姪學堂親衛元。兼試國子監丞。時渤海貢士。登中國進士第者十數人。號爲海東盛國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新羅景哀王之三年也。當是時。契丹阿保機方強。侵吞東北諸蕃部。而高麗王氏。亦興於東南。先是。渤海數與契丹爭遼州。殺其刺史。是歲契丹遂以兵攻扶餘城。下之。時王在忽汗城。於是契丹主阿保機。與太子德光等。帥師圍忽汗城。王諲譔。衣素服。以藁索牽羊。帥其僚屬三百餘人。出降。未幾諲譔。復謀守城。阿保機復以兵擊破之。徙諲譔及其宗族于契丹。改渤海爲東丹國。而封其長子突欲。爲人皇王。以鎭之。仍用渤海公卿大素賢耶律羽之等。以爲輔佐。其世子光顯。奔高麗。前後東來者。凡數萬戶。高麗王賜光顯姓名。畀以白州。今白川。使奉其先祖之祀。渤海之地。或入契丹。或入女眞。而高麗亦頗得其南境。於是渤海遂亡。而其西北地。入契丹者。猶或降或叛。契丹屢以兵擊之。久之始定。然其未服者。猶往往自通於中國。後周顯德初。有烏思羅等三十人。投中國。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天子自將伐契丹。以渤海降286_302c 酋大鸞河。爲渤海都指揮使。六年。賜烏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詔使夾攻契丹琰府王者。蓋渤海餘種。臣屬於契丹者也。自是以後。不復見於中國之紀。而有定安國者。其王之名曰烈萬華。曰烏玄明。當太宗時。因女眞上表于天子。自稱高麗舊壤。渤海遺黎。然其興廢無所考見。而大氏之裔。亦不復見於東方。今閭巷中。往往有太氏。或自言渤海後云。始渤海之地。有五京十五府。大抵多今盛京寧古塔烏喇地。此下叙京府州道。已見原編。又下有設疑三條。未必可疑。故竝刪之。渤海土肥饒。多水陸珍奇之產。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川之布。沃州之綿。龍泉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其果則有丸都之李。樂游之梨。皆嘗見稱於中國云。
贊曰。渤海高王。以芟夷創殘之餘。一呼而得四十萬衆。表東海而有之者。二百餘年。其文物典章。班班有中國之風。可不謂命世之傑哉。余嘗考渤海之疆。南接于新羅。檀君、箕子、衛滿氏及高句麗之故地。多在焉。然東國286_302d 人罕有能道渤海事者。何哉。余故爲之序次。特詳云。


[편-001]馬 :
[편-002]新罹 : 新羅
[편-003]宗 :
[편-004]大祚案 : 大祚榮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北路沿革續 286_302d


前所著八道沿革。止於新羅之末。謫中無書籍。宋史、遼金元史、高麗史。皆無全部。不能續成。今取北路、西路、唐季以後之事。約略追補。道光癸巳之秋。
北路有磨天大嶺。其南爲東沃沮。其北爲北沃沮。皆句麗所轄。句麗之亡。爲渤海所統。
竝詳原編。東沃沮。漢武帝時。爲玄菟郡。北沃沮。漢成帝時。爲句麗所滅。皆本我邦之疆편001也。
渤海之亡。其民始去靺鞨之名。漸揚女眞之號。南北沃沮之地。遂稱女眞。非有女眞。自邊外而來據之也。
文獻通考。女眞蓋古肅愼氏世。居混同江之東。長白山、鴨綠水之源。南隣高麗。〇案此皆渤海舊疆。渤海之民。變爲女眞也。然則女眞。本自吾土興。非必河北之夷酋。謂豆滿河北。來據吾土也。河南河北。本皆渤海之地。
286_303a女眞又分東西二部。其在長嶺之東。白頭山來龍大幹。豆滿河南北者。爲東女眞。亦曰生女眞。其在長嶺之西。鴨綠河之北者。爲西女眞。亦曰熟女眞。其不屬於契丹者。西亦生也。
東史云。女眞之先。出自勿吉。卽靺鞨。五代初。始稱女眞。契丹阿保機。滅渤海。慮女眞爲後患。誘遷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而著籍焉。使不得與本國相通。號熟女眞。卽我所稱西蕃。其在北不籍契丹者。爲生女眞。卽我所稱東蕃。新羅之末。漸據我境。高麗開國。每以二邊爲憂。〇案鄭麟趾高麗史。女眞之名。始見於定宗三年。自太祖元年。至是爲三十一年。卽遼世宗天祿二年也。阿保機滅渤海。遂以其年殂。此時女眞之名未興。安得移插于遼陽。玆是世宗以後之事。生熟女眞之名。亦起於其後也。〇又按東女眞在渤海時。本居我土。南至咸興。西女眞在渤海時。本居我土。卽所謂西京鴨綠府也。在薩水之北。此云。新羅之末。漸據我境。有若自外來者。亦誤。
高麗之興。渤海適亡。而咸興以北。漸化爲女眞。高麗不能乘敝以得尺寸286_303b 之地。仍以咸興之都連浦。爲界。
輿地勝覽。都連浦。古作都麟浦。在咸興府南三十五里。有收場。古長城尾接于此。〇案都連浦。卽成川之下流。萬歲橋所在。入海之浦口也。咸興在渤海時。爲南京。不應京邑。遂在地盡之頭。舊以泥河爲界。在襄陽。後雖爲新羅所復。不必遽至於都連浦。其以都連浦爲界。亦非麗太祖建國之始制也。似係德宗二年。開國已百餘年。
高麗之盛。女眞歸服。朝見者。貢獻者。首尾相續。賜爵賜號。東西唯均。亦以其間。竊發劫掠。或討或赦。撫而綏之。
高麗史定宗三年。漢高帝乾佑二年。遼世宗天祿二年。東女眞大匡蘇無蓋等。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〇顯宗二年。宋眞宗祥符四年。東女眞百餘艘。寇慶州。〇案自玆以降。下逮睿宗之初。垂二百年。女眞諸部。服事高麗。有同蕃翰朝獻之跡。史不勝書。寇犯之患。時亦間發。今竝略之。
文宗二十七年。宋神宗熙寧六年。金景祖烏古廼末年。東女眞歸順州、益昌州、氈城州、恭286_303c 州、恩服州、溫州、誠州都領等。率衆來附。遂賜姓名。各授將軍號。〇東北面兵馬使。奏三山大蘭支櫛等九村。及所乙浦村。今未詳。小支櫛。前里大支櫛。與羅其那烏。夷州骨阿伊蕃長等一千二百三十八戶。來請附籍。自大支櫛。至小支櫛。褭應浦海邊長城凡七百里。今諸蕃絡繹歸順。不可遮設關防。宜令有司。奏定州號。且賜朱記。從之。秋。翰林院奏東女眞大蘭等十一村內附者。請爲濱、利、福、恒、舒、濕、閩、戴、敬、付、宛十一州。各賜朱記。仍隷歸順州。從之。〇案前建之七州。後建之十一州。今皆未詳。當時錫名而已。未及建置如法。然三山者。三撒也。今之北靑也。大支櫛者。咸興西北薛罕嶺之南。寧遠郡之界也。小支櫛者。定平府之地也。褭應浦者。都連浦之別名也。前此德宗二年。宋仁宗明道二年。高麗築長城。以防女眞。西起於義州。中經寧遠郡界。由今永興之耀德鎭在府西一百二十里。靜邊鎭。在府東六十里。以抵于都連浦。輿地勝覽云。古長城尾接于都連浦。此柳韶之所築也。見兵志。七百里長城。此外無聞。則大支櫛小支櫛。不可以他求也。若然三山、大蘭以下十一州。應286_303d 是北靑以南洪原咸興之地。又無疑也。
又東路兵馬使奏。東蕃大齊者。古河舍等十二村蕃長。昆豆魁拔等一千九百七十戶。請內附。又豆龍骨伊。餘波漢等部落蕃長阿老漢。亦願爲州縣。此輩所處遼遠。未嘗朝覲。前此朝見者。皆南關之女眞。今皆歸服。若定封疆設關防。則餘波漢嶺外。齊遮古大史伊。稱見昆俊、丹俊、無乙比化豆等。壤地無際。番戶連居。不可窮塞設險。請待嶺外諸蕃。盡爲州縣。然後漸至遠蕃。許之。〇繹史云餘波漢嶺。卽伊板嶺。今之磨天嶺。輿地勝覽云。女眞謂牛爲伊板。昔有母牛。尋犢踰嶺。牛主跡之。因而爲路。故名伊板嶺。蓋緩讀爲餘波漢。急讀爲伊板也。又豆龍骨伊。卽徒籠古也。徒門水。呼爲豆滿江。徒豆音近。今之鍾城也。〇案此時烏古廼金景祖爲生女眞節度使。見下方橫行嶺北。役屬諸部。金史云。安其諸部。不肯相下。無寧。爲高麗之州縣。故嶺南之十一村。嶺北之十二村。以至今吉州鍾城之諸部。一時竝起。請命於高麗也。
完顏金主發祥之地。卽我北路。非起於肅愼故地。
286_304a〔東史綱目〕高麗文宗二十八年。宋神宗七年。遼道宗末年。東女眞酋長烏古廼死。子劾里鉢嗣。昔我平州今永興。僧今俊。遁入女眞。居阿之古村。今未詳。是爲金之先。或曰。平州僧金幸金世濂海槎錄。以金幸爲麗太祖功臣權幸。之子克守。初入阿之古村。娶女眞。生古乙太師。高麗職。古乙生活羅太師。活羅一作烏古廼。卽景祖。能屬役諸部。遼主以爲生女眞部節度使。紀綱漸立。至是卒。子劾里鉢嗣。〇案劾里鉢。卽追諡世祖者也。在節度使位十九年。
乃金史叙其世德。謬指爲黑水靺鞨之遺種。
金史世紀。兩女眞同出于黑水靺鞨。居肅愼氏之地。爲勿吉七部之一。後役屬于渤海。契丹盡取渤海。而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號熟女眞。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生女眞。〇袁了凡云。生女眞。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曰黑龍江。所謂黑水、白山是也。金始祖起于此。則金之種族。出生女眞。〇鏞案。諸史。叙金之世德。皆如此。然金之發跡。本在南沃沮、北沃沮之故地。李唐之時。其地屬于渤海。渤海之上286_304b 京、中京。本在肅愼故地黑水之南。故凡云女眞者。皆冒之以渤海之舊稱也。金太祖阿骨打。始得肅愼故地。發跡不在是也。其以混同江。爲黑龍江。亦大誤。
咸興以北。是金人始興之地。番音多變地名以晦。
〔金史世紀〕金之始祖函普。初從高麗來。與弟保活里。俱始祖。居完顏部僕幹水之涯。保活居耶嬾。安僕幹水。當是吉州以北。耶嬾是咸興。〇宋鑒云。唐荊川。金之先。有函普者。始居高麗。年六十餘。別其兄阿古廼。與其弟保活里。適生女眞。居于完顏部僕斡水之涯。娶六十歲女。生子曰烏魯。函普。爲始祖。烏魯生跋海。跋海生綏可。始有棟宇之制。今號其地曰納葛里。漢語之居室。後號獻祖。綏可生石魯。後號昭祖。年代未詳。石魯生烏古廼。能役屬諸部。會遼五國蒲聶部節度跋乙門叛。遼討之。烏古廼恐遼兵深入。得其山川險易。乃告遼。因襲擒以獻。遼主召見。賜宴。加生女眞部節度使。有官屬。紀綱漸立矣。後號景祖。〇案輿地勝覽。哈蘭古府之跡。在咸興府南五里。286_304c 耶嬾者。哈蘭也。咸興之舊號也。完顏諸部者。古北沃沮之地也。磨天嶺北也。見嶺。金史世紀云。生女眞無書契約束。不可檢制。昭祖卽石魯。稍以條敎爲治耀武。至于靑嶺白山。今茂山、甲山地。入于蘇濱、卽今三水、厚州等地。耶嬾之地。今咸興所至克捷。〇景祖。烏古廼。昭祖之子。自始祖至此。已六世矣。景祖宋仁宗時。稍役屬諸部。自白山、今茂山。耶悔、今六鎭。統門、卽土門。今豆滿沿河之地。耶懶、今咸興。土骨論或云。今定平。之屬。以至五國之長。皆聽命。五國蒲聶部節度使拔乙門叛。契丹之邊帥。遼鷹路不通。景祖襲而擒之。獻於遼主。遼主以爲生女眞節度使。前後願附者衆。斡泯水蒲察部、或是蒲聶。神忒保水完顏部、今未詳。統門水溫廸痕部、今豆滿河邊。神隱水完顏部。今未詳。皆相繼來附。〇遼道宗咸雍八年。宋神宗熙寧五年。麗文宗廿六年。五國沒撚部今會寧府地。謝野勃菫總兵官。叛。遼鷹路不通。景祖伐之。〇案渤海之亡。遼收其地。東京龍原府今會寧、鍾城。及率賓府今三水、厚州。故地。置其邊帥。至於南京南海府今咸興。故地。遠不能收攝。女眞諸部雜居無統領。故遼跡無聞矣。〇又按蒲聶府、沒撚部。雖未的指。旣是五國286_304d 諸部。則當是今會寧鍾城之近地。是時遼在西北。上京。今廣寧。中京。今錦州。其通鷹路。必由率賓之路。今三水、厚州。以達會寧。自甲山府。踰虛項嶺。至會寧大路也。用致慶源海上之名鷹。海東靑。其二部要。皆未遠於會寧也。
〔金史世紀〕穆宗盈哥。景宗第五子也。三年。宋哲宗紹聖三年。麗肅宗元年。星顯水、今三水紇石烈部阿疏、毛賭祿。二人名。阻兵爲難。穆宗自將伐阿疏。會陶溫水、今穩城。徒籠古水、出今鍾城。紇石烈部一部人。分居三處。阿閣叛。及石魯。阻五國鷹路。執殺遼捕鷹使者。遼詔穆宗。討之。遼道宗壽隆二年。〇又主隈、禿答兩水之民。阻絶鷹路。遼命穆宗討之。穆宗聲言平鷹路。畋於土溫水。今穗城。〇太祖阿骨打。穆宗兄子也。劾里鉢之子。遼命太祖。攻破留可城。今未詳。太祖因致穆宗敎統門、今豆滿河。渾蠢、今混春河。耶悔、今六鎭地。星顯、今三水。四路及嶺東諸部。大幹之東。自今勿稱部長。命勝管醜阿等。官人名。撫定乙離骨嶺、在南關。注阿門水似是端川。之西諸部民。自景祖以來。兩世四主。景祖三子。相繼爲酋。志業相因。一切治以本部法令。東南至于乙離骨嶺、指南關。曷懶耶懶、今咸興。土骨論。或云定平。286_305a 北至于五國主隈、禿答二水必係鍾穩城地。金蓋盛于此。〇繹史云。渾蠢。卽渾春河也。在彼地。南入豆滿河。曷懶。卽耶懶。無二處。乙離骨嶺土骨論。竝在東南。當是定平府近地。注阿門水亦然。陶溫水。卽土溫水。輿地勝覽云。穩城本句麗舊地。女眞入居。號多溫平。多溫洞。在府北七里。陶溫是多溫也。華音讀多如陶。徒籠古水。卽吾籠所水。音轉也。輿地勝覽云。源出鍾城府鹿野峴。北流合豆滿河者。是也。星顯水。今三水府。三水之一也。詳下恤品條。紇石烈。明在三水近地。而與徒籠古。今鍾城。同阻鷹路。則所謂五國。知與三水鍾不遠也。〇鏞案。主隈、禿答明係今鍾、穩之地。而輿地勝覽。穩城府。有禿邑水在府北五里。禿편002。似禿邑之轉也。
〔文獻通考〕海東靑。出於五國之東。契丹酷愛之。然不能自致。女眞之東北。與五國鄰。每歲契丹。必遣使入五國界。穴巢取之。及契丹主延禧嗣位。天祚末帝。遣鷹坊子午輩。越長白山羅取。歲甚一歲。〇鏞案。遼之取鷹者。越長白山。以達五國之界。則其人原從率賓古路。由三水甲山。踰今286_305b 之虛項嶺。以達于會寧。以至于慶源、慶興也。五國若在今寧古塔之北。捕鷹者。何自星顯之路。今三水。必踰長白之山乎。金史世紀云。金太宗天會二年。曷懶路軍帥言往者。歲捕海狗。海東、鴉鶻於高麗之境。近以二舟。往彼。乃以戰艦耍而擊之。〇案此。又捕鷹於咸興之海也。契丹不知此路。
其在高麗之史。事蹟昭顯。金之始興。不在肅愼之地。
高麗史宣宗九年。宋哲宗元祐七年。遼道宗大安八年。東女眞酋長劾里鉢死。景祖烏古廼之子。繼爲節度使。追諡世祖。弟頗刺淑嗣。〇十一年。宋紹聖元年。東女眞酋長頗剌淑死。追諡肅宗弟盈歌嗣。卽穆宗。盈歌最雄傑。得衆心。兵勢益強〇肅宗七年。宋徽宗崇寧元年。遼末帝乾統二年。東女眞酋長盈歌。遣使來朝。冬。盈歌請銀器匠。許之。八年。東女眞太師盈歌。遣使來朝。案此時。女眞受爵于高麗。太師者。高麗之官。有本國醫者。久居完顏部。今六鎭。盈歌遣歸醫者。至言于王曰。女眞居黑水者。部族日強。兵益精悍。時盈哥役屬黑水部女眞。非謂盈哥居黑水。王乃通使。自是往來不阻。盈歌旣破蕭海里。今未詳。報捷于我。我復使人賀之。盈歌遣其族弟斜葛報聘。〇冬。東女眞太師盈歌。遣古洒率夫阿老等。來獻土物。〇案是年冬。盈歌死。其兄子烏雅束嗣。286_305c 劾里鉢之子。尹瓘列傳云。女眞本靺鞨遺種。隋唐間。爲句麗所幷。後聚落散居山澤。未有統一。其在定州、今定平。朔州今安邊。近境者。雖或內附。乍臣乍叛。及盈歌卽穆宗烏雅束。相繼爲酋長。頗得衆心。其勢漸橫。案此時。女眞居。今之定平安邊。則果不以都連浦爲界。唐荊川云。烏雅束以後。令諸部。不得擅置信牌。由是號令始一。遂闢土。東南至于曷懶。北至于主畏禿答。烏雅束追諡康宗。
肅宗九年。편003徽宗崇寧三年。東女眞酋長烏雅束。與別部乃老有隙。遣公兄之助。發兵攻之。騎兵來屯定州關外。今定平。王令平章事林幹。往備之。林幹與女眞。戰于定州城外。敗績。夏六月女眞。自毀揚寨。公兄之助等六十八人。扣關乞和。〇案此云。別部。似是都連浦界內內附之女眞也。故將攻別部。而屯於定平關外。
續網目편004〕崇寧三年宋徽宗。三月。烏雅束遣石適歡。以兵徇曷懶甸之地。下其七城。磨天嶺以南。爲曷懶甸。高麗恐不利於己。使人請議事。石適歡使盃魯往。而曷懶甸本居之女眞。亦使二詳穩。如高麗。詳穩。司軍職也。見上渤海續考。高麗執二詳286_305d 穩。而拒盃魯不納。於是。五水之民。皆附高麗。執女眞團練使十四人。進攻女眞石適歡。連破之。追入闢登水。必係今龍興江。或德之灘。逐其殘衆踰境。高麗王肅宗九年事。懼遣使請和。由是使好復通。〇金史高麗傳。康宗烏雅束。元年。宋徽宗二年。麗肅宗八年。遣石適歡。以星顯、今三水。統門今豆滿之兵往。至乙離骨嶺。似是今咸關嶺。益募兵。趨活涅水。咸興之北。徇地。曷懶甸咸興路叛亡七城。高麗使人來告曰。事有當議者。石適歡使盃魯往。高麗遣盃魯曰。無與爾事。於是。五水之民。皆附於高麗。二年。高麗來攻石適歡。禦於闢登水。都連浦。大破之。追入闢登水。逐其殘衆踰境。當時。以都連浦爲界。則闢登水。是都連浦無疑。於是。高麗遣使請和。遂使斜葛。經正疆界。至乙離骨水、曷懶甸、活湼水。斜葛不能聽訟。康宗召斜葛還。而遣石適歡。立幕府于三潺水。其嘗陰與高麗往來者。卽正其罪。〇案此云。叛亡七城者。前此烏古廼。金景祖。役屬諸部。北自土門。卽豆滿。南至耶懶。今咸興。而高麗文宗之時。嶺南諸部。臣服高麗。請爲州縣。見上。故謂之叛亡七城。而將欲復其舊業。高麗爲七城出師。以決雌雄。所謂七城。唯勝者286_306a 是從也。三潺水。要在咸興界內。
高麗史肅宗九年。烏雅束二年。林幹及女眞。戰于定州。敗績。女眞遂乘虛。闌入定州宣德關。在咸興府南四十五里。當時屬于定州。殺掠無算。〇案女眞兵。旣入界內。至宣德鎭。則闢登水之爲都連浦。無疑。
睿宗元年。宋崇寧五年丙戌。東蕃之訓。遣公牙來朝。之訓。卽擊破林幹者。又率騎二千。來屯關外。納款曰。往年之戰。非新王편005雅束。所知。公牙之朝。諭以此意。厚賞遣歸。上恩至渥。豈敢忘。願至子孫。恭勤朝貢。王厚禮遣之。烏雅束四年。
九城之役。悉復沃沮之舊疆。再完句麗之版圖。
高麗史尹瓘傳。睿宗二年。宋徽宗大觀元年。女眞烏雅束五年。尹瓘爲元帥。本同平章事。吳延寵副之。知樞密院事。以伐女眞。王幸西京。御威鳳樓。遣之。案自西京遣之。則士馬多出西路。又其行軍必由谷山、永豐。以達于今永興。以至於定平。延寵至東界。屯兵于長春驛。古長州。在今定平西南五十五里。設伏。招四百餘人。擒殺殆盡。此下參用諸史。瓘自以兵五萬三千人。出定州太和門。今定平中軍左僕射金漢忠。以三萬六千七百人。出安陸戍定平地。左軍286_306b 左常侍。文冠。以三萬三千九百人。出定州弘化門。右軍兵部尙書。金德珍。以四萬三千八百人。出宣德鎭。今在咸興地。船兵別監史部員外郞。梁唯竦等。以船兵二千六百。出道麟浦。卽都逋浦。瓘過大乃巴只村。咸興地。行半日。女眞見軍勢甚盛。皆遁走。唯畜産布野。至文乃泥村。嶺之南。賊入保冬音城。嶺之守。左軍到石城下。諭降。不下。矢下如雨。拓俊京擐甲。持盾突入賊中。擊殺酋長數人。於是瓘兵。與左軍合擊。殊死戰。大破之。賊兵或自投巖石死。崔弘正等。進擊伊位洞克之。尹位。界上有連山。自東海岸崛起。至我北鄙。險絶荒翳。人馬不能度。間有一徑。謂之瓶項。言其出入只有一穴。四軍凡斬首四千八百餘級。俘獲亦數千人。破村落百三十餘所。瓘又分遣諸將。畫定地界。東至火串嶺。吉州南。北至弓漢伊嶺。今吉州。西至蒙羅骨嶺。今吉州西。又使日官崔資灝。相地於蒙羅骨嶺下。築英州城。在今吉州西。火串嶺下。築雄州城。麗史云。吉在北雄在南。吳林金村。築福州城。今端川。弓漢伊村。築吉州城。今吉州。〇案所謂冬音石城、伊位洞等。今雖未詳。必是今磨雲嶺也。高麗史。稱伊位界上瓶項之口。議者。謂塞其徑。則女眞路絶。而286_306c 輿地勝覽謂磨雲嶺長城尾接于海。上所云。連山起海岸。又云。磨雲嶺。古之防胡處。有門基樞石。亦名門峴。見利城下。是役也。一克伊位之口。而戰功遂完。畫界築城。又在今吉州之地。石城伊位之爲磨雲嶺明矣。磨天嶺。雖高峻。旣踰伊位之口則平地。〇又云。是役也。女眞酋烏雅束。已稱王爲主。而舊史不言。然畢竟叩關乞和者。烏雅束也。則是役烏雅束主之矣。金太祖之兄。
三年正月。女眞圍尹瓘吳延寵於瓶項。拓俊京救却之。瓘等率精兵八千。出瓶項小路。遇伏兵。大敗。被圍數重。拓俊京、崔弘正等。救之。日晚。瓘還入英州城。吉州西賊步騎二萬。來挑戰。拓俊京又敗之。時瓘會諸將于中城大都督府。在英州。承宣王字之自公嶮鎭。在吉州南路領兵詣府。猝遇虜兵。與戰失利。拓俊京又救之。〇二月。女眞兵數萬。來圍雄州城。在今吉州南。崔弘正開門出擊。大敗之。斬獲無算。時拓俊京。在城中。州守曰。軍食將盡。外援不至。俊京服破衣。縋城夜出。歸定州整兵。道通泰鎭。在吉州雄州之間。自也等浦。今之浮瑞川。至吉州。遇賊與戰。大敗之。〇案瓶項小路。明是磨雲286_306d 嶺。瓘自此直入英州城。吉州西。當時行事不由。今磨天嶺明矣。伊板之名。雖已早播。牛跡開路。想猶未久。今按地圖。自磨雲嶺北東。北走百餘里。有所謂沙鉢嶺。以通于吉州。嶺西則兀足堡、雙靑堡、黃土坡、梨洞堡、沙德里等處。皆今端川地。地方數百里。嶺東則鷹峯、四北堡、斜下堡、德萬洞等處。皆今吉州地。地方百餘里。此乃尹瓘駐軍之地。不踰磨天嶺。如今日也。卽其所築英雄福吉之城。公嶮、通泰、宣化、崇寧、眞陽之鎭。皆當於此乎。求之不必摸撈於他處也。〇又按今之吉州。未必是坐地不遷。當時所稱吉州。又不可刻舟以求劒也。〇又按公嶮鎭。明在英、雄二城之鄰。故王字之自公嶮鎭。往英州中路遇賊。而拓俊京自雄州救之也。求之塞上塞外可乎。
〔尹瓘傳〕瓘又城英、福、雄、吉、咸州及公嶮鎭。遂立碑于公嶮鎭。以爲界。林彦英州記曰。三軍奮呼。一以當百。斬首六千餘級。降者五十千餘口。其望塵喪魄。奔走窮北者。不可勝數。女眞其地方三百里。吉州以南至咸興。286_307a 至于大海。西北介于蓋馬山。白頭山。南接于長、定二州。今永興。本長嶺。山川秀麗。土地膏腴。本高句麗之舊有也。新置六城。一曰鎭東軍咸州大都督府。二曰安嶺軍英州防禦使。吉州西。三曰寧海軍雄州防禦使。吉州南。四曰吉州防禦使。弓漢村。五曰福州防禦使。今端川。六曰公嶮鎭防禦使。應在今吉州西南。又城宜州、通泰、柳馨遠云。當在吉州南。平戎今未詳。二鎭。與咸、英、雄、吉、福州、公嶮鎭。爲北界九城。皆徙南界民以實之。〇案宜州者。今德源府之舊名也。德源。是內地。本非女眞所據。北距都連浦二百餘里。參於九城之數。必無是理。或於是年。偶同築城。遂竝數之也。輿地沿革云。本泉井郡。高麗成宗時。改宜州。睿宗三年。築城。公嶮鎭。尤多異說。另辨于左。
〔輿地勝覽〕會寧府。古跡公嶮鎭。自高嶺鎭。渡豆滿江。踰古羅耳。歷吾童站英哥站。至蘇下江。卽松花江。江濱。有公嶮鎭古基。南鄰具州探州。北接堅州。按高麗史地理志。公嶮鎭。睿宗三年築城。六年築山城。注一云孔州。今慶源。本是慶興舊號。一云匡州。今慶源。一云在先春嶺東南。先春嶺。在豆滿江北七百里。尹瓘拓地。至286_307b 此城公嶮鎭。遂立碑於嶺上。刻曰高麗之境。碑之四面。有書皆爲胡人剝去。白頭山東北。一云在蘇下江邊。今旣以慶源爲孔州。則恐在先春嶺東南。蘇下江邊者。爲是。〇鏞案。今詳高麗史金史諸文。尹瓘之跡。未嘗踰吉州一步。卽明川鏡城。未窺一峰。況於慶源。況於先春嶺下松花江上乎。據林彦之記。地不過三百里。南自咸興。北至吉州。限界分明。何獨公嶮一城。遠在二千里之外。而參爲九城哉。承宣、王字之。自公嶮鎭前。往英州。中路遇賊。而拓俊京。自雄州急救之。見上文。吳延寵引兵救吉州。行至公嶮鎭。遇賊大敗。睿宗四年五月事。公嶮鎭。在吉州西南。與英、雄二城。不過數十里之地。何可遠求哉。所謂九城。唯咸、宜二城之外。英、雄、福、吉之州。公嶮、宣化、通泰之鎭。與夫崇寧、眞陽之戍。皆在磨雲嶺之東北。磨天嶺之西北。要以設南北之限。嚴內外之界。故十里一堡。五里一寨。密必如林。環如碁子。不必全一道而列置也。不然。利原北靑洪原等地。胡無一城之連絡乎。防此大嶺。則謂可以護內地也。
286_307c九城旣設。諸部大駭。冒死侵寇。兵連禍結。高麗悔之。適女眞主烏雅束。叩關乞和。遂以九城。還于女眞。
高麗史是年四月。睿宗三年。女眞設柵圍雄州。王遣副元帥吳延寵救之。女眞燒柵而遁。七月。尹瓘復征女眞。以舟師擊賊于寧仁鎭。今永興。八月。兵馬判官拓俊京。與女眞戰于咸、英二州。尹瓘獻馘。將軍宋忠等。與女眞戰于吉州。死之。九月。拓俊京擊女眞于沙至嶺。
睿宗四年正月。王思謹等。與女眞。戰于咸州。死之。李如霖如遼。奏新築東界九城。賜犀帶。三月。文緯等。與女眞。戰于崇寧鎭。應在吉州。許載金義元等。與女眞。戰于吉州關外。四月。女眞復遣史顯款塞。請和。五月。女眞寇宣德鎭。咸興南四十五里。殺掠人物。又圍吉州。吳延寵引兵救之。師大敗。王又遣尹瓘救之。命近臣餞于金郊驛。當時北路。自平山。由谷山永豐。達于安邊。六月。瓘延寵自定州。今定平。勒兵赴吉州。行至那卜其村。定平地。咸州司錄兪元胥馳報。女眞公兄褭弗史顯等。叩城門曰。我輩昨到阿之古村。是其始祖發祥之地。要在咸興界內。286_307d 太師烏雅束。金康宗。欲請和。使我傳告。兵馬使瓘等聞之。還入城。遣李管仲。謂女眞將曰。講和非我所專。宜遣公兄等。入奏。於是褭弗史顯等。來請還九城地。〇初朝議以爲瓶項塞其徑。狄患永絶。玆所以築長城於磨雲嶺。設九城於沙鉢嶺。及其攻取。則水陸道路。無往不通。與前所聞絶異。女眞旣失窟穴。誓欲報復。乃引遠地群酋。黑水部、粟末部、統門部。連歲來爭。詭謀兇械。無所不至。雖城險固不猝拔。我兵喪失者亦多。且拓地太廣。九城相距遼遠。雖數十里。猶以爲遠。谿洞荒深。賊設伏抄掠。國家調兵多端。中外騷擾。怨咨遂興。女眞亦厭苦請和。王集群臣議之。竟以九城還女眞。宰樞請罪兩元帥。王不得已免官削勳。尋赦之復官。
六月。王引見褭弗史顯等。褭弗等奏曰。昔我太師盈歌。金穆宗。嘗言我祖宗。出自大邦。始祖高麗人。至于子孫。義合歸附。今太師烏雅束。金康宗。亦以大邦爲父母之國。甲申年間。弓漢村人。吉州人。自作不靖。本非太師指揮。國朝以我爲犯境。出兵征之。不意去年大擧。殺我髦倪。遂置九城。使流亡286_308a 靡所止歸。今若許還九城。使安生業。則我等告天爲誓。至于子孫。恪修世貢。不敢以瓦礫。投於境上。〇七月。王引見褭弗等。許還九城。女眞酋長等。設壇咸州門外。告天誓曰。今後至于九父之世。無有惡心。連年朝貢。有渝此盟。蕃土滅亡。〇崔弘正等。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戰具吉州最在外資粮于內地。壬戌。撤崇寧、通泰二鎭城。幷在今吉州。甲子。撤英、福二州眞陽鎭城。乙丑撤咸、雄二州宣化鎭城。〇案九城撤還之目。與初建立之名不同。英、雄、吉、福、咸及通泰城五州一鎭所同也。建立時宜州及公嶮平戎之鎭。至撤還之時。忽變爲崇寧鎭、眞陽鎭、宣化鎭。未可曉也。宜州今德源不當在九城之數。公嶮鎭或係眞陽鎭之本名。
〔金史高麗傳〕康宗四年。高麗出兵曷懶甸。築九城。衆咸曰不可。擧兵恐遼人將以罪我。時高麗服事契丹。太祖獨曰告于其兄烏雅束。若不擧兵。豈止失曷懶甸。諸部皆非吾有也。康宗以爲然。乃使幹賽。將兵伐之。大破高麗兵。斡魯代幹賽。將其兵。亦對築九城。與高麗抗。出則戰。入則守。〇案曷懶甸者。今之南關地也。九城之286_308b 不踰吉州明矣。
〔金史列傳〕高麗築九城于曷懶甸。斡賽禦之。阿徒罕爲前鋒。高麗有屯于海島者。阿徒罕夜渡焚其營柵戰艦。大破之。遂下駝吉城。今吉州。旣而八城皆下。朮魯從斡賽征。取亞魯城。又鶻謀琶從征下陀魯城。有功。高麗築九城於曷懶甸。渾坦攻之。遇敵於木里甸。力戰之之敵遂潰。〇案番音多變。我呼如此。彼呼如彼。所以諸史不合也。
〔盛京志〕金康宗烏雅速。二年。高麗殺行人阿耶勝昆。而築九城於曷懶甸。斡賽將內外兵守之。高麗兵數萬來拒。斡賽分兵爲十隊。更出迭入。遂大破之。以母病還。斡魯代之。未幾。斡賽復至。再破之。進圍其城。高麗請歸前後亡命及所侵故地。退九城之守。遂與之和。又云。九城。今鳳皇城편006邊外。有九連城。遺址尙存矣。〇案以九連城。爲九城大誤。荒遠之事。每憑傳聞。故一往多誤。至以黑龍江混同江。爲金人肇興之地。而可憑信乎。
高麗史睿宗四年八月。女眞遣使來貢。自是。貢獻不絶。今竝略之。
286_308c金太祖阿骨打。旣帝旣盛。北路疆域。仍無改革。
高麗史睿宗八年宋徽宗政和三年。遼末帝天慶三年。十二月。女眞酋長烏雅束死。弟阿骨打嗣。〇九年十月。生女眞阿骨打。擧兵叛。〇十年正月。生女眞完顏阿骨打。稱皇。更名旻。國號金。〇十二年。金太祖收國三年。金主阿骨打。遣使寄書于王曰。兄大女眞金國皇帝。致書于弟高麗國王。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謂契丹爲大國。高麗爲父母之邦。契丹無道。屢加無名之師。我不得已拒之。蒙天之佑。獲殄滅之。唯王許我和親。結爲兄弟。〇十四年。金主遣使來聘曰。詔諭高麗國王。朕興師伐遼。屢敗敵兵。北自上京。上京臨潢府。南至于海。中京大定府今錦州。部族人民。悉皆撫定。〇案金主時都上京。卽今寧古塔。其東京、卽遼東。北京、卽遼之中京。西京、卽漢上谷地。南京。卽汴京。皆憑陵以後之所名也。九城旣還。無復狼顧之憂。則專意北方。略定肅愼故地。遂都上京。以窺契丹。契丹旣滅。南臨汴宋。自古暴興。無如是者也。
十四年八月。增築長城三尺。仍舊城。金邊吏發兵。止之不從。報曰。修補舊286_308d 城葛懶甸。孛菫守禦官名。胡剌古習顯五字名。以聞。金主聞其狀。下詔其邊吏曰。毋得侵軼。但愼固營壘。廣布耳目而已。〇案此卽都連浦長城。
〔金史世紀〕天輔三年。麗睿宗十四年。曷懶甸長城。高麗增築三尺。邊吏發兵。止之弗從。報曰修補舊城。
金旣滅遼。畫定疆域。吉州以南。至于咸州。爲曷懶路。
高麗史仁宗三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會三年。金滅遼麗仁宗元年。金阿骨打死。弟昊乞買立。四年。宋欽宗靖康元年。金伐宋。厥明年二帝北狩。
〔金史地理志〕會寧府。卽金之上京在今寧古塔南。東南。至恤品路。左鴨水之北。一千六百里。路必由東南。至曷懶路今咸興。一千八百里。〇恤品路西南。至曷懶今咸興一千二百里。路由今三甲。〇案此卽金太祖。阿骨打立國之初所疆理也。後移于恤品。自上京。南至咸興。正可爲一千八百里。恤品旣是率賓故地。則明在上京之西南。而此云東南至恤品者。或當時路由今慶源、鍾城、踰今虛項嶺。甲山、三水。以達于恤品。或史家誤記之也。
286_309a古渤海之率賓府東南。踰鴨淥水。以至今三水甲山之地。爲恤品路。
〔金史地理志〕恤品路節度使。遼時爲率賓府。案此因渤海之舊。置刺史。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寧古塔之南。東北至胡里改節度府。一千一百里。今慶源河北。西南至合懶一千二百里。今咸興。北至邊界斡可阿憐千戶二千里。黑水界。〇繹史云。率賓府。卽高句麗之卒本。音之轉也。蘇濱。亦率賓也。〇案此。卽太祖始定之制也。
未幾曷懶路總管府移置于恤品路。率賓府名稱易亂
〔金史地理志〕恤品路置刺史太宗天會二年。宋徽宗末年。麗仁宗二年。以耶懶路都孛菫總兵官。所居地瘠。遂遷于此。本紀云。徙移嬾水都孛菫完顏。忠于蘇濱水。海陵金主亮。例罷萬戶。置節度使。因名速頻路節度使。速頻卽率賓。世宗大定十一年。宋孝宗之時。麗明宗元年。以耶懶速頻。相去千里。上云一千二百里。旣居速頻。宜名速頻。然不可忘本。案金人本發祥於咸州。以爲根本之地。故曰不可忘本。遂命親管猛安總兵官。曰。押懶猛安押懶亦耶懶。章宗承安三年。宋寧宗時也。麗神宗元年。設節度副使。〇案曷懶府之移於恤286_309b 品。非直爲地瘠。立國之初。國在上京。咸州雖遠。路直而聲達。太宗以後多在遼瀋。以至燕京根本之地。邈若天涯。故移之在此。使自今三、甲之路。達于咸興。直捷如戶庭也。
〔金史地理志〕合懶路。置總管府。貞元初。金主亮。改總管爲尹。仍兼本路兵馬都摠管。承安三年。金章宗。設兵馬副總管。舊有海葱。大定十七年罷之。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金之會寧府。一千八百里。南至高麗界案此界字必誤。五百里。〇案此。仍是咸興存其舊府也。旣有海葱之貢。則咸興也。但咸興直臨都連浦。不得云高麗界五百里。史誤也。〇案曷懶或云。合懶或云押懶。亦云合蘭。亦云哈蘭。元史云。亦云耶懶。亦云移懶。番音多變。譯文唯意也。
〔金史本紀〕天會九年。金太宗也。麗仁宗九年。命以徒門水豆滿江。以西。渾疃、星顯、潺蠢、三水以北閑田。給曷懶路諸謀克。武官名。繹史云。三水之名。蓋鴨淥經其北。虛川在東。長津水在西。故謂之三水。金史以渾疃、星顯、潺蠢。謂之三水者。古今名稱之異也。金史又云。烏延蒲。豁奴速頻路卽恤石。286_309c 顯河人也。據此。星顯等三水之在恤品路。明矣。〇案太宗旣移曷懶府於率賓地。乃取恤品之閑田。以給曷懶之謀克。軍官。率賓果恤品也。
〔金史〕大定十五年。金世宗也。宋孝宗淳熙二年。高麗明宗五年。奏以義州路梗不通。時有趙位편007事。欲由定州。今定平。入曷懶路詔許之。〇案趙位寵未誅之前。西關路塞也。見下篇。
〔大淸一統志〕會寧古城。在寧古塔西南。在西南九十里卽金之上京。至土門江。豆滿江。朝鮮界六百里。
〔盛京志〕渤海於古率賓國地。置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遼廢州存府。金元州府皆廢。不知恤品是率賓。今按建州在興京界內。而率賓府及華、益二州。皆近鳳凰城界。〇案盛京志。率賓府恤品路。分而二之。不檢金史故也。今按率賓。亦云速頻。亦云蘇濱。皆番音之翻轉也。其最古之源。卽句麗之卒本。而卒本之紇升骨城。明在興京界內。詳見卒本考。而渤海之率賓府。未必是紇升骨城。但是卒本故地。可名曰率賓府也。據云速頻節度286_309d 之府。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若在興京界內。安得西北至上京乎。金之上京。在興京東北。率賓。雖本於卒本。而其營府所置。則轉徙於東南。在今閭延、茂昌隔江之地。故西南至咸州。止一千二百里也。
〔盛京志〕恤品路。今在興京東南邊外入烏喇界內。〇淸一統志。廢恤品路。在寧古塔東南元廢。按恤品速頻。卽率賓之訛。〇案恤品路。要於今寧古塔。不可爲東南。此志似誤。
今之虎兒哈河東南之徼。以至我吉州以北。爲胡里改路。
〔金史地理志〕胡里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金主亮。例罷萬戶。仍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金章宗。寘節度副使。西至上京今寧古塔南九十里。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合里賓忒千戶黑龍江南岸。一千五百里。〇案胡里改。或云。虎兒哈。番河名。或云。鶻里改。或作呼兒哈。番音之轉也。其節度舊城。當在今慶源。或穩城隔江之地。豆滿河北。故西至上京六百餘里也。慶源至寧古塔七百餘里。
〔大淸一統志〕廢胡里改路。在寧古塔城東。金置節度使。元置軍民萬286_310a 戶府。元志云。距上都卽開平府。在宣府東北七百里。烏桓之北。四千二百里。大都卽燕京。三千八百里。又有都溫路。今穩城。距上都四千里。〇案胡里改節度之營。或徙穩城。而謂之都溫路。非有二路也。其在豆滿河南者。唯我吉州、明川之北六鎭茂山等而已。何以爲二路。
宋二帝之拘囚於五國頭城。卽今之我會寧府也。
高麗史仁宗六年。金太宗天會六年。二帝北狩之明年。金遣使詔諭曰。今年八月。降封趙佶曰昬德公。卽徽宗。趙桓曰重昬侯。
〔契丹國志〕女眞東北。與五國爲鄰。五國之東接大海。今慶興。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靑。遼人酷愛。歲歲求之。女眞至五國。戰鬪而後得。不勝其擾。指前烏古廼。伐蒲聶部沒撚部。
〔大金國志〕天會八年。宋建炎四年。宋二帝。自韓州如五國城。城在金國所都之東北千里。大明一統志云。自此而東。分爲五國故名。〇大淸一統志。五國頭城。在寧古塔城東北。舊傳宋徽宗葬於此。扈從錄。自寧古塔東行六百里。曰姜突286_310b 里。噶尙松花黑龍二江合流。於此有大王城。或云五國城。〇繹史云。今我會寧等地。卽古五國城也。契丹國志。謂在女眞東北。後人但知金都上京。會寧府。爲女眞。遂謂五國城。在其東北。或云千里。或云六百里。至謂之松花黑龍合流之處。而其宗契丹求鷹時。金景祖、烏古廼穆宗盈哥。方在曷懶甸。南關地與五國之蒲聶沒撚等部。苦戰以開鷹路。則五國城。明在於曷懶東北。而不在於上京東北矣。今我會寧府。正在咸興之東北。而府之甫乙下鎭西。有大塚。自古稱皇帝塚。衆小塚。纍纍圍繞。謂之侍臣塚。至今耕者。往往得崇寧錢。此豈非徽宗所葬乎。〇案此說。有本有據。不可以高麗史輿地志無所徵信。而置之然疑也。五國之蒲聶部。五國之沒撚部。其鷹路舊蹟。昭載金史。而所謂五國。明是今我會寧、鍾城、三甲之地。則徽欽之葬於其地審矣。但大塚止一無二是可悲也。
〔輟耕錄〕載楊璉眞瑕一作楊輦眞珈。發宋陵事。引周密癸辛雜識云。徽欽葬于五國城。宋遣使祈請于金人。欲歸梓宮。凡六七年而後。許葬于會稽。286_310c 永祐陵至此被掘。徽陵有朽木一段。欽陵有木燈檠一枚而已。二帝遺骸。浮浸沙漠。初未嘗還也。〇案二梓宮旣還。開棺奉審。理所當然。而彼以詐還之。此以詐受之。時奸臣秉國。以謝民言而已。
〔金史本紀〕天會八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鶻里改路。熙宗卽位之年宋高宗紹興五年。麗仁宗十三年。四月丙寅。昏德公趙佶卒。〇案鶻里改者。胡里改也。胡塗與鶻突同。金志如此。五國城之爲我會寧誠。確然矣。宋徽宗旣徙五國城。居六年而卒。
金人之衰。萬奴叛主。自號東眞。我之北路。又陷於東眞。
高麗史高宗二年。金宣宗貞佑三年。上距太祖元年已百十一年。是年蒙古入燕。金宣撫使蒲鮮萬奴叛。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太眞。改元天泰。是爲東眞。其地統白頭山內外。諸女眞部落皆屬焉。〇盛京志。金貞祐二年。紇石烈桓丹同知婆速路遼地東裔兵馬都摠管。三年。咸平路遼東甸宣撫使蒲鮮萬奴叛。取咸平東京卽遼東瀋澄諸州。多從之。萬奴侵婆速路境。桓丹擊却之。九月。萬奴衆九千人。出宜風及湯地。桓丹擊却之。丙子冬。降而復叛。僭稱東眞。〇案婆速路。與恤286_310d 品路相接。一統志云。婆速路。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里。盛京通志云。金天德二年。置婆速路總管。今屬鳳凰城所轄。
高麗史高宗三年。金人困於蒙古。萬奴又叛。將擧兵攻之。其東京摠管移牒于我。借糧求馬。〇十一年金哀宗元年。正月。東眞國遣使。請本國於靑州。今北靑。貴國於定州。今定平。各置榷塲。依前買賣。卽所云開市。時蒙主伐夏不還。故萬奴復叛。改稱東夏。自是停金年號。〇十二年八月。東眞兵寇朔州。朔州。今安邊。十四年九月。東眞寇定、長二州。古長州。在今定平府西南五十五里。遣兵馬使趙廉卿。禦之。十月。官軍自安邊府。直指賊屯所宜州。今德源。我軍敗績。〇十五年七月。東眞兵千餘人。來屯長平鎭。今永興東。十六年。東眞人。到咸州請和。五月。東眞寇和州。今永興。掠牛馬人口。十八年十月。東眞兵寇和州。擄宣德鎭今咸興之南。都領而去。〇案此時。蒙古方興。蒙古太宗三年也。高麗困于蒙古。侵于東眞。而金人垂亡。故北路女眞。無所統領。侵寇如此。萬奴之亡。亦在明年。
蒙古之兵。擒取萬奴。而東眞之患。猶然未息。
高麗史高宗十九年。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奔河北。蒙古伐東眞。虜其主萬奴以歸。元史286_311a 作月年事。〇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初癸巳歲。麗高宗二十年。出師伐之。生擒萬奴師。至開元今開原。恤品。率賓府。東土率平。
高宗十九年。答東眞書曰。蒙古猜忍莫甚。和之不足信。今十二月十六日。水州屬邑。方與對戰。射中魁師撒禮塔殺之。請貴國密令偵諜。水原屬邑處仁城。在今龍仁地。有一僧射殺蒙帥。〇廿二年九月。蒙兵引東眞。攻陷龍津鎭。在今德源。東眞兵。又陷鎭溟。亦在德源南。廿三年。東眞兵百騎。自耀德、今永興西百二十里。靜邊。永興東六十里。趣永興倉。〇三十六年。蒙定宗死之明年。東眞兵入東州境。今鐵原。朴天府率別抄兵。戰于高城扞城。皆破之。〇案東眞侵寇之患。至于高宗之末年。在位四十七年。蓋此時北路。雖入蒙古。仍無紀律。其亂民橫行如此。
蒙古之初。唯今磨天以北。入於鎭撫下。至憲宗蒙哥之時。永興以北。又沒於蒙古。
元史地理志。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土地廣闊。人民散居。元初設軍民萬戶府五。鎭撫北邊。一曰桃溫。今穩城卽陶溫。距上都開平府漠南地。四千里。一曰胡286_311b 里改。今慶源北隔江之地。距上都四千二百里。距大都卽燕京。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幷混同江。一曰斡朶憐。一曰脫斡憐。一曰孛苦江。下三處。非我域內。各有司存。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〇案合蘭府首擧之而已。此時未及鎭撫。故萬戶府設五。而合蘭不與焉。久爲東眞所侵。荒遠不暇理也。
〔高麗史〕高宗四十五年蒙憲宗蒙哥八年。十二月。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領兵來屯古和州、今永興。高和、高州今高原。定長、古長州。在今定平地。宜文德源及文川。等十五州人。入保楮島。今永興海中。徙保竹島。今德源海中。龍津人趙暉。龍津古縣在今德源東。定州人卓靑。今定平。與朔方諸城人。謀引蒙古。乘虛殺兵馬使愼執平及登州副使朴仁起、登州。今安邊。和州副使金宣甫。今永興。以和州迤北。附于蒙古。蒙古置雙城摠管府于和州。以趙暉爲摠管。卓靑爲千戶。明年。趙暉之黨。殺官人於文州。又引蒙古兵來攻寒溪城。今麟蹄。〇輿地勝覽。咸興古跡元置哈蘭府。其古治在今府南五里。元志。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高麗王都。哈蘭卽此。〇案東眞自萬奴亡後。雖猶梗化。久漸歸服。故高麗置兵馬使以鎭之。至是永興286_311c 諸城。又沒于元矣。
〔名山藏王享記〕元憲宗八年。麗高宗四十五年。遣車羅大責高麗。車羅大焚燒廬舍。殺掠其人民。高麗人暉等。遂以和州迤北。降元。案車羅大。以明年暴死。〇元史世紀至元二十九年。麗忠烈王十九年。高麗女眞界首雙城饑。勑高麗王於海運內以粟賑之。〇按大淸一統志。雙城廢縣。在鐵嶺縣西。遼史地志。稱雙州保安軍。全遼志云。雙城縣在鐵嶺城西六十里。乃此雙城摠管府。又在鐵嶺之北。二百里。兩名易於相混。故後竟有訟。洪武時。
元之垂亡。高麗攻破雙城。收復舊疆。都速浦以南。又取尹瓘舊拓之地。置咸吉等州。於是。今之南關。始入版圖。
〔高麗史地理志〕恭愍王五年。元順帝廿四年。遣樞密副使柳仁雨。攻破雙城。今永興。於是。按地圖。收復和登、永興及安邊。定長、古長州在定平。預高、古預州。在定平高。今高原。文宜州、今文川及德源。宣德、本在定平。今屬咸興。元興、在定平。寧仁、耀德、靜邊等鎭。竝永興。前此朔方道。以都連浦爲界。築長城。置三關門。定州、宣德、元興。沒于元。凡九十九年。286_311d 至是始復之。自麗高宗末年。至是年。爲九十九年。以李壽山爲都巡問使。定疆域。復號東北面。雖稱號不同。然自高麗初。至于末年。公嶮鎭迆南。自吉州以南。三陟迆北。通謂之東界。〇又云。咸州。元稱哈蘭府。恭愍王五年。收復。自咸以北。卽尹瓘所拓。吉州。元稱海洋。恭愍王五年。收復。今吉州。福州。元稱禿魯凡。恭愍王時。收復。今端川。北靑州。元稱三散。恭愍王五年收復。今北靑。〇繹史云。柳仁雨所復八州五鎭。竝在都連浦以南。又所復咸吉福靑四州。卽尹瓘所拓九城之地。一周而還于金。金亡而沒於元。共二百四十餘年。自睿宗四年。至是收復。以伊板爲界。伊板者。金之磨天嶺也。韓久菴地志云。磨天嶺上。有石函舊基。函疑是尹瓘定界碑遺跡。
〔恭愍王世家〕五年秋。東北面兵馬使柳仁雨。陷雙城。今永興。摠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遁走。暉靑之子孫百年世襲。收復八州三鎭。咸州以北。自高宗戊午。沒于元。今皆復之。〇案咸州以北。自高宗初年。陷於東眞。卽蒲鮮萬奴。此云。自高宗戊午。卽末年。沒于元者誤。咸州以南。戊午沒于元。
286_312a九月。遣李仁復如元上表曰。雙城三撒。原是小邦之境。先臣忠憲王戊午。趙暉卓靑等。犯罪懼誅。誘致女眞。案不云誘致蒙古。乃云誘致女眞者。事遠地夐。可欺以其方。權詞也。殺戮官吏。繫累男女。比來逆臣奇轍。交結酋長。用兵助逆。勢不獲已。以致行師。摠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今在逃竄伏。乞歸我舊疆雙城、三撒以北。許立關防。〇六年八月。都堂呈遼東行省書曰。照得雙城、三撒等處。元是本國地面。北至伊板爲界。磨天嶺。在先。因失關防。致被女眞人衆。就得地土人民。案此不言尹瓘時。暫拓旋撤之事。用意運筆。極其宛轉。擅自稱爲採金戶。計及將和州。更名雙城。設置總管千戶。其子孫又行召誘。謂趙卓。賊臣旣敗。其徒黨多有潛藏。謂奇轍。以此差令跟捉。彼乃用兵相拒。致有殺傷。其地本是險阻。以致亡命之徒。越境閃藏。若於伊板隘口。設置關防。以謹出入。庶無後患。〇案是時。天下大亂。明太祖起兵。陳友諒張士誠等。所在稱亂。元人不暇以荒裔爲意。得以成事。
大明洪武之年。議割今安邊之鐵嶺以北。立鐵嶺衛。高麗陳乞得寢。
286_312b〔明史朝鮮傳〕洪武二十年辛禑十三年。七月。高麗奏遼東文、高、和、定四州。皆其國舊壤。乞就鐵嶺屯守。案原奏。必無遼東二字。此二字。必史家所加。福部言數州。皆入元版圖。屬於遼東。高麗地以鴨綠爲界。案福部。不辨四州。是何土勒云皆入元版圖。今鐵嶺已置衛。不宜復有陳請。此謂遼東之鐵嶺。十二月。命戶部咨高麗王。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今開原。遼東統之。鐵嶺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之。各正疆界。毋侵越。二十一年四月。禑表言鐵嶺之地。實其世守。乞仍舊便。帝曰。高麗舊以鴨綠江爲界。今飾辭鐵嶺。詐僞昭然。其以朕言諭之。毋生釁端。〇案表文明言鐵嶺有兩。一在鴨江之北。一在鴨江之南。千有餘里。則帝必大悟惜哉。
〔高麗史列傳〕辛禑十四年。偰長壽還自京師。口宣聖旨曰。鐵嶺以北。原屬元朝。竝令歸之遼東。明欲建鐵嶺衛。禑遣密直提學朴宜中。表請曰。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鎭。案此時已有公嶮鎭界碑之說。故言之如此。自來係是本國之地。至元初。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收付女286_312c 眞之時。本國叛民卓靑、趙暉。以和州迤北之地迎降。案此云。收付女眞。亦善爲說也。聞知金朝。遼東咸州路附近瀋州。有雙城縣。因本國咸州近處和州。有舊築小城二坐。矇矓奏請。遂將和州。冒稱雙城。至正十六年。申達元朝。以和州迤北。還屬本國。今欽奉鐵嶺迤北迤東迤西。原屬開元。今開原。所管軍民。仍屬遼東。欽此鐵嶺之山。距王京僅三百里。公嶮之鎭限邊界。非一二年。伏望陛下包容。遂使數州之地。仍爲下國之疆。〇西北面安撫使崔元沚報。遼都司遣指揮二人。以兵千餘來至江界。將立鐵嶺衛。帝豫設本衛鎭撫等官。皆至遼東。自遼東至鐵嶺。置七十站。站置百戶。於是禑怨大明。泣言攻遼之計。遂徵兵北伐。我太祖至威化島回軍。朴宜中還。禮部咨曰。鐵嶺人戶事。其數州之地。曩爲元統。今合隷遼東。高麗所言。未可輕信。必待詳察。然後已。時禑已廢而昌立。今鐵嶺之地。王國有辭。其耽羅之島。昔元世祖牧馬之塲。今元子孫甚衆。措於島上。戍兵數萬以衛之。又數侮慢之罪五。〇案此咨文。雖似嚴責。必待詳察一句。便是還寢。玆後不復言也。末幾而本國鼎革。
286_312d〔盛京通志〕奉天府鐵嶺縣。金元咸平府。明改鐵嶺衛。古有鐵嶺城。在衛治東南五百里。案當是今鳳皇城편008東北。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彼。案棄我鐵嶺而就之。二十六年徙此。今之鐵嶺縣。〇案鐵嶺置衛於今奉天府之北。瀋陽北。在我太祖建國之明年也。
高麗之末。三水甲山。始入版圖。而北關之地。猶未疆理。
〔高麗史地理志〕甲州。本虛川府。久爲女眞所據。屢經兵火。無人居。恭讓王三年。始稱甲州。〇輿地勝覽。三水郡。本甲山之三水堡。本朝世宗時。廿八年。置三水郡。
恭讓王四年三月。斡都里、今會寧兀良哈諸酋長。皆授萬戶、千戶、百戶等職。有差。又榜諭諸部曰。洪武二十四年。差李必等。賫榜文。前去女眞地面豆萬等處。豆滿江沿邊。招諭當年斡都里今會寧萬戶千戶頭目等。卽便歸附。已行賞賜。名分所有。速頻、卽率賓。失的、覓蒙骨、吉州西。改陽、今吉州。元人謂之海洋。音與改陽近。實憐、八憐、安頓、편009詳。押蘭、哈蘭路間移北界。喜刺、兀兀里、因古里、罕魯別、今未詳。286_313a 的改或似胡里改音轉。地面。原係本國公嶮鎭境內。旣已招諭。未見歸附。爲此再差李必等前去招諭。是年九月。我太祖受禫。〇案公嶮鎭境內云者。謂公嶮鎭在先春嶺定界碑之下也。尹瓘萬無此事。而其後爭疆之人。權爲此說。相沿述之。女眞鹵莽。信其實然也。
〔輿地勝覽〕吉城府。後沒於元。稱海洋。恭愍時。收復。恭讓王二年。置吉州萬戶府明三其分出者。鏡城府。久爲女眞所據。高麗睿宗二年。逐女眞。城之。稱號未詳。後沒于元。恭愍王收復。本朝太祖七年。始稱鏡城。置萬戶。世宗時。陞郡陞府。〇案尹瓘之跡。未嘗踰吉州一步。乃云。鏡城尹瓘。逐女眞而城之。豈有據乎。九城十二之目。都無鏡城。必野人之相傳也。當時。或遣將佐城之。女眞亦無恭受之理。
聖朝龍興。撻伐北方六鎭一府。次第置郡。北沃沮故地。高句麗舊疆。爰始還我。幅員乃完。
〔輿地勝覽〕富寧府。本鏡城郡石幕之地。世宗十三年。明宣宗宣德六年。286_313b 寧北鎭。判鏡城。後移鎭于伯顏愁所、今鍾城。石幕舊地。唯土官守之。三十一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省富居縣。移民戶于石幕。號富寧陞府。〇會寧府。本高句麗舊地。胡言斡木河。一云吾音會。太宗朝。斡朶里童孟哥帖木兒。乘虛入居十五年。兀狄哈殺孟哥父子。斡木河無酋長。十六年。移石幕寧北鎭于伯顏愁所。爲鍾城。別置鎭于斡木河。稱會寧鎭。陞爲府。〇鍾城府。本高句麗舊地。女眞入居。號愁州。世宗十六年。旣置會寧鎭於斡木河。於寧北本鎭。卽伯顏愁所。置郡。號鍾城。二十二年。移郡治于愁州。今鍾城。以本城。爲都節制使行營。〇穩城府。本高句麗舊地。女眞入居。號多溫平。世宗廿二年。始置郡陞府。〇慶源府。古稱孔州。一云匡州。後人掘地得銅印。其文曰匡州防禦之印。久爲女眞所據。高麗尹瓘。逐女眞。設砦。爲公嶮鎭內防禦所。本朝太祖七年。因古址築石城。以其地有德陵安陵。且肇基之地。陞爲慶源府。割鏡城之龍城以北屬之。太宗九年。移治于蘇多老古營。十年。因女眞入寇。徙其民于鏡城。徙二陵于咸州。遂虛其地。後爲慶興。十七年。復置邑於富居站爲府。世宗十年。又移治于會叱家之286_313c 地。今慶源。〇慶興府。本孔州之地。慶源府旣移治。世宗復修孔州舊城。十七年。置縣稱孔城。後以肇基之地。陞爲郡。廿五年。陞爲府。〇案尹瓘之跡。未嘗踰吉州一步。當時烏雅束。虎視北方。阿骨打己贊軍。謀九城之設。力殫氣竭。何得遠至。先春嶺立碑畫界。又以孔州爲內防乎。此齊東之言也。〇又按北沃沮。明是今六鎭之地。前史。以北沃沮。爲肅愼南界買溝婁地。魏志及軾史。又云。地接挹婁。挹婁人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後漢書魏志。漢魏以來。寔爲句麗所得。見軾史。是本句麗地也。渤海以來。遂陷遂失。七百五十餘年。金甌再完。豈不偉哉。
繹史云。我國家龍興北方。撻伐野人。布置六鎭。當是時。大明初定天下。所憂者韃靼。而不甚致意於東北。雖置達州毛憐等衛。而特羈縻而已。以此之故。我得以繕甲北伐。日闢百里。建置城邑。此亦天下之大機會也。〇案六鎭者。天下之奧區也。渤海女眞。都於上京。寧古塔左右。則可以爲京邑。渤海東京。今鍾城也。土人誤云南京。可以爲諸路。胡里改。其餘都於遼瀋者。都於烏286_313d 桓者。都於燕京者。皆不能控此奧區。元人雖稱五府、萬戶。鎭撫北邊。今六鎭。亦虛名而已。長白山蟠根錯節。周回四五千里。奧區附著於一角。西邊威德。無以迂回屈曲以及。此所以爲女眞野人之巢窟。今冠裳文物。垂五百年。其俗大變。柔謹如南方。庶無內訌之憂歟。六鎭開拓緣起首末。竝詳於國乘野史。今姑略之。金宗瑞密表。亦載地志。
其後六鎭之地。又置一府。三甲之路。又設二府。
茂山府。在會寧府西一百三十里。雖在豆滿之南。發源未久。河流細小。爲藩湖所犯。宣祖朝。藩胡麻乙于竊據有年。棄其巢穴而逃。朝議於其舊所居三蓬坪。設置茂山府。列於六鎭。而富寧爲內防。〇長津府。在咸興府西北三百里。本長津僉節制之堡。東北距三水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距薛罕嶺右之單大嶺。在今江界東。五十里。正宗朝。陞爲都護府。訓鍊大將李敬懋。承命經理。此古金元之恤品路也。〇厚州府。在三水府西百餘里。南距長津府五百里。東距葛坡堡三十里。鴨綠河其大源有二。一出286_314a 北靑府西北香嶺之谷。爲甲山虛川之水。一出咸興府西北草黃嶺之谷。爲長津之水。兩水合襟之處。卽葛坡堡。自此渡長津水。卽厚州地也。正宗朝。已議置郡。至當宁朝。陞鎭爲府。西北距古茂昌百餘里。距古閭延二百餘里。此古恤品路。入我境之界首也。〇案天下之勢。唯視世雄之所在。如遼太祖金太祖淸太祖等。世雄在挹婁。寧古塔。則其聲力所驅。由我北關。以達于南關。今咸興。世雄在遼瀋。則其命令所出。由我厚州。古之恤品路。以達于南關。或由滿浦江界。踰薛罕嶺。以達干咸州。遂至於江陵。此漢魏之古道也。論北道關防者。宜知此勢。六鎭者。天下之奧區也。
(高麗史)高宗四十一年。蒙兵陷高原時。穆祖自三陟。浮海至宜州。朝廷拜宜州防禦使。屯高原。以禦蒙兵。時散吉大王來屯雙城。謀取鐵嶺以北。請穆祖將兵。穆祖不得已。與金甫奴等。歸于蒙古。移居斡東。〇今慶興東三十里。


[편-001]士 :
[편-002]荅 :
[편-003]宗 :
[편-004]續網目 : 續綱目
[편-005]鳥 :
[편-006]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7]▣ :
[편-008]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9]末 :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西北路沿革續 286_314a


句麗旣滅。唐司漸遠。浿西之地。淪爲賊藪。二百餘年。二百三十年。唯鴨水之沿。爲渤海所得。渤海之亡。變爲女眞。
286_314b竝詳原編總叙。又詳渤海考。
弓裔之時。始克平壤。分定浿西十三鎭。
〔軾史弓裔傳〕唐昭宗天復元年。新羅孝處王五年。弓裔自稱王。謂人曰往者。新羅請兵於唐。以破高句麗。平壤舊都。鞠爲茂草。吾必報其讎。弓裔本新羅王子。爲平壤。反讎其先王。天祐二年。昭宣帝。入新京。鐵員城。分定浿西十三鎭。平壤城主將軍黔用。降甑城。今甑山。赤衣、黃衣賊明貴等歸服。〇案唐高宗上元二年。安東都護府。卽平壤。內徙于遼東。平壤始空。下距天祐二年。爲二百三十一年。其間浿西之地。大同江卽浿。南不屬新羅。北不屬渤海。曠無官守。淪爲賊藪。〇又按浿水之西。薩水之南。今有十四城。又㴰水之北。能成江。浿水之東。今有七城。三登成川等。弓裔所定之十三鎭。疑卽此地。薩水以北。淸川鴨水之沿。時屬渤海未易定也。弓裔之亡。在梁末帝貞明年戊寅。遼太祖神冊三年。麗太祖天授元年。而越八年丙戌。唐明宗天成元年。遼太祖始滅渤海。弓裔之時。渤海之疆土猶完也。
286_314c高麗之盛。女眞歸服。朝見者。貢獻者。首尾相續。賜爵賜號。東西唯均。亦以其間侵掠爲患。
〔高麗史〕顯宗八年。宋眞宗天禧元年。遼聖宗開泰六年。西女眞揩信。擒契丹東京僧道遵以來。九年正月。西女眞未閼達等七人。來獻甲鍪及馬。西女眞阿主等四十餘人。來獻馬及甲鍪旗幟。二月。西女眞凌擧渠伊等。來獻鐵甲及馬。此下十餘年。來獻者相續。竝刪之。二十二年。遼聖宗末年。西女眞寧塞將軍阿志大等。來獻良馬。〇德宗元年。宋仁宗十年。遼興宗二年。西女眞懷化將軍尼冬等八人。來朝。增爵一級。西女眞大相也半等二十五人。來獻土物。二年。西女眞亐火等一百五十六人。開拓關城。有功勞。加爵一級。八年。西女眞高之知等十二人。來獻土物。禮賓省奏之知等。於往年。平虜寧遠今龜城。兩城拓開之時。頗有勞效。請優賜禮物。十一年四月。宋仁宗二十年。遼興宗十二年。西北路奏蕃賊百餘人。侵寧遠鎭長平戍。擄掠軍士。〇文宗廿七年。宋神宗六年。遼道宗十九年。西女眞酋長曼豆弗等。請依東蕃例。分置州郡。永爲藩翰。不敢與契丹286_314d 蕃人交通。〇案西蕃女眞。亦本渤海西京鴨淥府之遺民。其所謂神豐桓正四州。雖不可詳。要之。是薩水以北。薩水。自漢魏以來。每爲分界之限。其所謂長嶺府瑕河二州。見上渤海原考。則淥水以北。今興京地方。鳳皇城편001東南地也。然則女眞所據。卽我薩水之北。而其在淥水之南。不接于契丹者。猶是生女眞。下有證。其在淥水之北。直接契丹。未免服屬者。謂之熟女眞。其服屬于高麗。朝見貢獻。受官爵而乞投附。稱爲西蕃者。皆是生女眞。於遼爲生。於我爲熟也。〇又按西女眞。朝見貢獻及小小事情。史不勝書。玆提一二。其無當於疆域者。悉略之。〇又按西女眞。亦阿骨打。金太祖。稱帝之後。悉歸金統。朝見貢獻之跡。遂無可紀。然金人終以高麗。爲父母之邦。不肆侵略。不似遼元之虐毒甚於豺狼也。
高麗之初。姑以薩水爲界。定宗以後。稍收薩北之地。
〔文獻備考〕今平安道。自高句麗亡後。爲渤海女眞所據。弓裔所得。只浿西十三鎭而已。徐熙曰。自契丹東京。今遼陽。至我安北府。今安州。皆爲生286_315a 女眞所據。光宗取之。見下文。築嘉州松城。熙乃成宗時人。此其耳目所及者爾。
〔高麗史兵志〕定宗二年。晉重貴開運四年。遼太宗末年。高麗開國已三十年。城德昌鎭、今博川。德成鎭。今寧邊。〇光宗元年。定宗二年。之後四年。城威化鎭今雲山。三年。城安朔鎭。今併于寧邊。二十年。宋太祖十年。遼景宗元年。城泰川。今泰川。二十四年。城嘉州。今嘉山。〇案此六城。皆密近於薩水。今淸川。西不至定州。北不至龜城。東不至熙川。其蹙小而不能展。如是矣。
〔高麗史列傳〕成宗元年。宋太宗七年。遼景宗十四年。崔承老上書曰。我國家統三以來四十七年。士卒不得安枕。粮餉未免糜費者。以西北鄰於戎狄。而防戍之所多也。夫以馬歇灘爲界。太祖之志也。今淸川爲界。鴨江邊石城爲286_315b 界。大朝之所定也。大朝。指景宗也。光宗之子。成宗之兄。乞將此兩處。斷於宸衷。擇要害以定疆塲。選土人能射御者。充其防戍。京軍免更戍之勞。芻粟省飛輓之費。〇繹史云。馬歇灘。當是淸川之津要處。〇鏞案。此云。鴨江邊石城爲界。亦德宗所築長城之制。西起於龍灣之口。跨寧遠之脊。草黃嶺。東抵都連浦之意。非直以鴨淥水爲大防。如今日也。
契丹恣吞噬之慾。女眞逞交構之奸。爭疆之患。百年不息。亂我境土。反復無常。
〔宋史高麗傳〕太宗雍熙三年。遼聖宗四年。麗成宗五年。出師北伐。征契丹。以其國接契丹境。遣監察御使韓國華。詔諭之。先是。契丹伐女眞。路出高麗之界。女眞意高麗誘導。因來愬于朝。由海路告宋。治聞之憂懼。治卽成宗諱。及國華至。言曰。前冬女眞來告。契丹興兵。入其封疆。恐當路未知宜豫爲之備。又遣人告曰。契丹兵騎。已濟海河。案此當是淥水之津。今朔州四沿。自今遼陽。向雲山寧邊者。必由朔州。俄而契丹雲集。大擊女眞。殺獲甚衆。餘族敗遁。而契丹追及于當道西北。當道。似是安州。德昌今博川。德成今寧邊。威化今雲山。光化今泰川。之境。俘擒而去。時有契丹。一騎至德來河北。淸川之北岸。大呼關城戍卒而告曰。女眞寇我邊鄙今復仇回矣。女眞又勸當道。安州兵馬使。控梅河津。要築治城壘。以爲防遏286_315c 之備。亦以爲然。方行視興功。不意女眞潛師奄至。殺略吏民。以其歲貢中朝。謂女眞。不敢發兵報怨。況契丹介居遼海之外。復有大梅小梅二河之阻。從何徑路以通往復。〇高麗史成宗四年。宋將伐契丹。收復燕薊。遣御史韓國華。賫詔諭。以協比同力。王許發兵西會。其論女眞事。亦與宋史大同。〇案契丹之兵。非欲闌入我境。蓋女眞部落。列居鴨水之沿。今江邊七邑。所謂西京鴨淥府。神豐桓正四州之遺民也。契丹渡梅河。卽於今昌城、朔州。搗其巢穴。女眞逃命。卽投我。今泰雲寧博之地。契丹追奔到此耳。乃契丹一騎。隔水傳語。明其本心。凡高麗之人。一髮不損。女眞疑我之誘導以是也。〇又按大梅河者。昌、朔之津名。小梅河者。今所謂西馬吉河。源出愛哈邊門之東。北至今玉江堡之對岸。入于淥水。自遼陽。趨我昌、朔者。不得不先渡此水。次渡淥水。所謂小梅大梅。不可以他求也。
蕭遜寧之兵。徐熙緩之。轉禍爲福。得拓地數百里。
〔高麗史〕成宗十二年宋太宗十八年。遼聖宗統和十一年。十月。上軍使朴良柔等。軍于286_315d 北界。以禦契丹。閏月王幸西京。進次安北府。聞蕭遜寧攻破蓬山郡。不得進乃還。遣徐熙請和。蕭遜寧聲言大朝。旣有高句麗舊地。今爾國侵奪疆界。是用征討。又移書促降曰。八十萬兵至矣。若不出江而降。當速殄滅。王會群臣議之。或言車駕還京。令重臣乞降。或言割西京以北。與之。自黃州。至岊嶺。岊音截。今稱慈悲嶺。在瑞興府西六十里。畫爲封疆。王將從割地之議。又欲散米於大同江。徐熙奏曰。自契丹東京。今遼陽。至我安北府數百里之地。皆爲生女眞所據。光宗取之。築嘉州、今嘉州。松城、在義州。等城。至是年已四十餘年。今丹兵之來。其志不過。取此二城。聲言取句麗舊地者。實恐我也。三角山以北。亦句麗舊地。彼以谿壑之慾。責之無厭。可盡與乎。割地與敵。萬世之耻。願駕還都城。使臣等一與之戰。然後議之未晚也。遜寧以李蒙戩。請和之使。久無回報。遂攻安戎鎭。今未詳。中郞將大道秀渤海裔等。與戰克之。遜寧不敢復進。遣人促降。王問曰。誰能往契丹營。以口舌卻兵乎。群臣無有應者。熙獨請往。王出餞于江頭。熙至營門下馬而入。分庭揖升。東西對坐。286_316a 遜寧曰。汝國興新羅地。高句麗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蝕之。又與我連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師。若割地以獻。而修朝聘。可無事矣。熙曰。非也。我國卽高句麗之舊也。故號高麗都平壤。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且鴨淥江內外。亦我境內。今女眞盜據其間。頑黠變詐。道途梗澀。甚於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眞故也。若令逐女眞。還我舊地。築城堡。通道路。則敢不修聘。辭氣慷慨。遜寧知不可強。遂具以聞契丹帝曰。高麗旣請和。宜罷兵。遜寧欲宴慰熙。以上下暴露。辭固請然後許之。熙留七日而還。遜寧贈以駝十首。馬百匹。羊千頭。錦綺羅紈五百匹。王大喜。遣使入覲。
十三年二月。蕭遜寧致書曰。近奉宣命。但以彼國。指女眞。信好早通。境土相接。若不預備。慮或中阻。遂與彼國相議。便於要衝路陌。創築城池者。尋准宣命。自便斟酌。擬於鴨江西里。創築五城。取三月初。擬到築城處。下手修築。休請大王。預先指揮。從安北府。至鴨江東。計二百八十里。踏286_316b 行穩便。田地酌量。地里遠近。竝令築城。交通車馬。長開貢覲之路。〇四月。遣侍中朴良柔。奉表如契丹。告行正朔。自是。始行契丹統和年號。乞還俘口。〇是年。平章事徐熙。率兵逐女眞。城長興歸化二鎭。皆在今義州。龜郭二州。今龜城郭山。始置鴨淥渡句當使。河拱辰爲之。晝則出監。夜則入守。女편002遠屏不敢草竊。
〔遼史高麗傳〕統和十年。以東京留守蕭恒德。伐高麗。十一年。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請罪。詔取女眞國。鴨淥江東數百里地。賜之。〇案此。以統和十一年事。爲十年事。蓋遼人之謀伐高麗。在十年。厥明年事因。亦牽連書之。當以高麗史爲正。
十四年。統和十三年。徐熙深入逐女眞。城安義、在今義州府東百三十里。興化、在今義州南五十五里。後改靈州。二鎭及宣、孟二州。宣則今宣川。孟則未詳。〇案今之孟山。在浿水之東。本非女眞所據。此云宣、孟。當竝在薩水之西。安義鎭文宗時。改爲寧朔鎭。又龜州南百七十里。有安義鎭。
〔宋史高麗傳〕契丹旣襲。高麗築六城。曰興州。卽興化鎭。後改爲靈州。今合于義州。曰鐵286_316c 州。今鐵山。曰通州。今宣川。曰龍州。今龍川。曰龜州。今龜城。曰郭州今郭山。于境上。〇案麗史則徐熙所築八城。宋史則六城而已。然遼史及麗史他篇。如顯宗世家。皆稱六城。當以六城爲正也。初年所築。長興歸化二城。明年合之爲一城。毀其一。改稱爲興化。非卽六城乎。但麗史之安、義、龜之南。孟州。宣則是通州。宋史爲龍州鐵州。是其所不合也。當以宋史爲正。〇按此六城。皆在沿路。自安州赴義州之大路也。唯龜州在內。只通朝貢之路。俾無中梗而已。雲山泰川之北。至于鴨水之沿。猶爲女眞所據。
後十六年。顯宗初立。契丹攻我六城。討康兆弒君之罪。
〔高麗史〕顯편003元年宋眞宗祥符三年。遼聖宗二十八年。十月。參知政事康兆。率兵三十萬。軍于通州。今宣川古治。在府北六十里。以備契丹。〇契丹遣使來告興師。十一月。契丹主自將步騎四十萬。號義軍天兵。成宗十五年而殂。穆宗十一年。而康兆弒之。顯宗立。渡鴨淥江。圍興化鎭。古靈州。今義州。賜書曰。前王誦。服事朝廷久矣。逆臣康兆弒君立幼。故親臨國境。汝等擒康兆。送駕前。便卽回兵。契丹以二十萬兵。屯286_316d 麟州。今麟山。二十萬兵。進至通州。移軍銅山下。今鐵山。康兆分軍出龜州。今龜城。兆以劒車合攻之。丹兵屢却。至三水砦。兆恍惚若見前王立其後叱之。兆卽脫鍪長跪曰。死罪死罪。丹兵縛兆去。遂誅之。〇十二月。丹兵入郭州。今郭山。至淸水江。今安州。遂陷肅州。攻西京今平壤。不拔。解圍而東。姜邯贊勸王南行。王次楊州。〇二年正月。契丹主入京城焚太廟宮闕。是日王次廣州。南至于羅州。河拱辰等。至契丹營。乞班師。許之。丹兵退龜州。別將金叔興等。邀擊契丹。斬萬餘級。楊規掩擊斬二千餘級。又斬四千五百級。大軍奄至。規與叔興死之。契丹馬駝疲乏。甲仗皆失。渡鴨淥江引去。鄭成追之。及其半渡。尾擊之。溺死者甚衆。諸降城皆復。〇案契丹此擧。名曰誅兆。意在六城。因往還之路。積被鈔擊。失意而還。竟有再擧。
〔宋史高麗傳〕誦卒。弟詢。權知國事。契丹遣使求六城。詢不許。大中祥符三年。大擧來伐。詢與女眞。設奇邀擊。殺契丹殆盡。以下文獻通考。契丹遣使索六城。詢不許。遂擧兵。奄至其城下。焚蕩宮室。剝劫居人。詢徙居昇、羅286_317a 州以避之。兵退。乃遣使請和。契丹堅以六城爲辭。自是調兵守六城。與女眞設奇邀擊。殺戮殆盡。〇契丹傳。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虜主自遼陽。親伐高麗。大爲高麗敗。覆帳族卒乘罕有還者。官屬戰沒太半。乃令幽、薊選士。以補其乏。〇案麗史以是年之兵。爲誅兆之師。而宋史專以爲六城之爭。蓋高麗當時告宋如是也。
〔遼史高麗傳〕開泰元年。麗顯宗三年。詔詢親朝。表稱病不能朝。詔復取六州之地。以下列傳。初高麗內屬。取女眞六部地以賜。至開泰中。貢獻不時。詔耶律資忠往問。故高麗無歸地意。
自是以來。契丹狺狺。索還六城。兵連禍結。久而不息。
〔高麗史〕顯宗三年。契丹詔王親朝。六月。遣使告王病不能親朝。契丹主怒。詔取興化等六城。〇四年三月。契丹遣耶律行平來。責取興化等六城。七月。行平復來。索六城。九月。又來索六城。十月。契丹遣國舅詳穩司軍之官。蕭敵烈來。侵通州今宣川。興化鎭。在義州。將軍鄭神勇等。設奇邀擊。斬七百級。
286_317b此時鴨淥江。作橋之事。三史不合。
〔高麗史〕顯宗六年。契丹作橋於鴨綠江夾橋。築東西城。遣將攻破。不克。〇〔宋史高麗傳〕詢又于鴨淥江東築城。與來遠城在義州。相望。跨江爲橋潛兵。以固新城。〇遼史高麗傳。開泰三年麗顯宗五年。五月。詔國舅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石等。造浮梁于鴨淥江。城保宣義定遠等州。〇高麗史顯宗六年。十一月。契丹取宣化、遼史所云。宣義疑卽宣化。定遠義州東南二十五里。有古定寧縣。疑卽定遠。二鎭。城之。〇案宋史謂麗人跨江爲橋。於理不合。當以遼史、麗史爲是。〇又按宣化定遠。今人或指爲宣川定州非也。義詳下
作橋之後。仍索六城。恒侵六城。浮梁。是持久之計。
〔高麗史〕是年四月。作橋在正月。契丹耶律行平來。又索六城。拘留不遣。留六歲乃還。九月。契丹李松茂來。索六城。契丹攻通州今宣川。興化鎭。古靈州。鄭神勇擊殺七百餘級。契丹進攻寧州。今安州。不克而退。〇七年正月。契丹侵郭州。今郭山。我軍與戰死者。數萬人。契丹使十人。到鴨淥江。不納。〇八年。286_317c 契丹圍興化鎭。不克。〇按顯宗旣殂。遼聖宗。亦殂。顯宗廿二年殂。王可道奏。契丹每有吞併之志。今其主殂逝。駙馬匹稊叛據東京。宜乘此時。請毀鴨淥城橋。見麗史。此時橋尙在也。又文宗九年。宋仁宗三十三年。遼道宗元年。兵馬使奏契丹賜鴨江以東。爲我封境。然或置橋城。或置弓口欄子。漸踰舊限。見麗史。此時橋尙在也。作橋以來四十餘年。高麗莫之毀撤。契丹亦不得志。兩皆難也。
蕭遜寧之再來也。姜邯贊敗之。大局旣決。邊警少息。
〔高麗史〕顯宗九年宋眞宗十五年。遼聖宗三十六年。十二月。契丹蕭遜寧將兵來侵。號十萬。王以姜邯贊。爲上元帥。帥兵二十萬八千三百。出屯寧州。今安州。至興化鎭。今義州。選騎兵一萬二千。山谷中。以大繩貫牛皮。塞城東大川。待之賊至。決塞。賊至。伏發大敗之。宋云。網目편004云。戰于茶陀二河大敗。遜寧引兵直趨京城。開城府。姜民贍追及慈州。來口山。大破之。趙元又擊於馬灘。平壤東四十里。斬獲萬餘級。〇十年正月。遜寧至新恩縣。今新溪南二十五里。賫書告回軍。回至漣、連州。今价川。渭州。今寧邊西北四十里。286_317d 爲姜邯贊所掩。死者五百餘人。二月。契丹兵過龜州。戰於東郊。兩軍相持。忽風雨南來。旌旗北指。邯贊等乘風奮擊。契丹兵奔北。我軍追擊之涉石川。疑今八嶺川。至于盤嶺。疑自此出安義鎭。僵尸蔽野。俘獲人口馬駝甲冑兵仗。不可勝數。遜寧遁去。生還者僅數千人。契丹之敗。未有如此之甚。契丹主大怒。責曰。朕當皮面然後戮之。〇十一年。遣使奉表。如契丹。請稱藩。納貢如故。且歸所拘人。耶律行平。被留凡六年。契丹亦再不得意。因而許和報聘。自是。使价不絶。竝略之。復行契丹年號。
遼置保州。亦在於顯宗元年。而高麗史冊。竝無紀載。
〔遼史地理志〕保州宣義軍節度高麗置州故縣。一曰來遠。聖宗以高麗王詢。擅立問罪。不服。開泰三年。取其保定二州。統和末。高麗降。於此置榷埸隷東京統軍司。統州軍二。宣州、定遠軍刺史。開泰三年。麗顯宗元年。徙漢戶。置隷保州懷化軍下刺史。開泰三年。置隷保州來遠縣。初徙遼西諸縣民實之。又徙奚漢兵七百防戍焉。戶一千。〇定州保寧軍。高麗置州故縣。一曰定東。聖宗統和十三年。升軍。遷遼西民實之。隷東京留守司。286_318a 縣一。定東縣。高麗所置。遼徙遼西民居之。戶八百。高麗史樂志云。來遠城。在靜州水中之地。靜州。今義州。高句麗時。狄人來投。於此。名其城曰來遠。歌以紀之。繹史云。鴨江中黔同、威化等島。是古來遠縣。〇繹史云。保州。今之義州也。高麗自成宗時。已有今龍鐵等地。鏞案。不唯是也。其所云興化鎭。分明在今義州地。古靈州。卽興化也。則遼之置保州於高麗境上者。必是鴨江東岸一縣之地。而其所領二州軍。及定州定東縣。決不可竝容於江東。其在江西明矣。定州定縣。謂本高麗所置。誤矣。〇鏞案。麗史云。顯六年。契丹取宣化定遠二鎭。城之。已見前。旣曰。取而城之。則本是我土。可知也。宣義者。宣化也。定遠者。定遠也。懷化者。宣化之分出也。此保州三軍。當是江東之小小聚落。至於定州定縣。明在江西。不可求之於域中也。名縣曰。定東則明是西人所名。我名之則必云定西。
〔盛京通志〕保州。高麗置領來遠一縣。遼爲保州宣義軍來遠縣。本高麗故縣。遼因之。古保州。其地在鴨淥江西北。〇大淸一統志。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餘里。案此誤以爲安州。遼志開泰三年。以高麗王詢。擅立問罪不服。取其保、定286_318b 二州。案此全與麗史。不合麗顯宗立已六年。仍置保州治來遠縣。縣在島中以爲州治。又金初。以高麗臣附。割保州與之。卽今安州也。案安州。非保州大誤。其近者。有懷化軍。金初。亦入於高麗。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餘里。高麗置治定東縣。遼取之。仍曰定州。後入於高麗。今仍爲定州。西南與義州接界。〇繹史云。以保州。爲今安州。以定州。爲今定州者。竝誤。今之定州。卽我朝所置何涉於遼之定州乎。一統志。又以今宣川。爲保州所領。宣義軍亦誤。又按遼時來遠之稱有二。遼志云。來遠城。本熟女眞地。鴨江之南。本無熟女眞。統和中。伐高麗。以燕軍驍猛。置兩指揮。建城防戍。兵事屬東京統軍司。此在鴨江西。非保州所屬。水中之來遠也。
遼有內亂。高麗乘時。圖墮鴨江之城。
〔高麗史〕德宗卽位之年。顯宗廿二年殂。遼興宗元年。王可道奏契丹。雖與我通好。每有吞併之志。今其主殂逝。聖宗前年殂。駙馬匹稊。叛據東京。宜乘此時。請毀鴨綠城橋。若不聽。可與之絶。金行恭回奏。契丹不從。遂停賀正使。柳286_318c 韶請攻破契丹城。鴨江東二城。固請出軍。不果。〇厥明年正月。契丹遣留使來。至來遠城。不納。遂城朔州、今朔州。寧仁鎭、今未詳。派川。三岐川。在朔州北。〇案來遠城。明在水中。已見前。而契丹使至來遠城。不納。此後兩國移牒。每令來遠城主之。則所謂保州之治。本在島中。未嘗於陸地竝容也。〇又按輿地勝覽。今之朔州。本高麗寧塞縣。顯宗九年。改稱今名。爲防禦使。則朔州明是今朔州。或指爲今之安邊非矣。案輿地志。高麗顯宗時。安邊名曰登州。非朔川。又永興之寧仁鎭。在永興東六十里。我太祖時。始築新城。不可混也。唯派川古縣。在安邊地。在府東五十里。亦是同名。不必疑也。來遠之款而北關之城。於理無當。此年三城。皆鴨江之防也。
厥明年十月。契丹侵靜州。城靜州。今義州南。〇越三年五月。麗靖宗元年。遼興宗三年。契丹來遠城使牒興化鎭我之邊門曰。貴國越數年。不尋舊好。累石城而擬遮大路。樹木寨而欲礙奇兵。不知蜀國之中。別有石牛之徑也。寧德鎭回牒曰。列玆城寨。備我提封。昨緣梯航六使。勒留上國。宣定兩城。入築我286_318d 疆。未蒙還復。方切禱祈。〇越三年九月。麗靖宗三年。契丹來遠城牒寧德鎭。義州東南四十里。十月。契丹以船兵。侵鴨淥江。〇越三年。麗靖宗五年。遣使契丹。請罷鴨江東加築城堡。契丹詔曰。所告鴨江東城壁。似妨耕鑿事。蓋邊隅之常備。在疆土而何傷。〇案江東雖有二城。軍帥未嘗開府。故每自來遠城移牒。又高麗每請毀罷也。
德宗之初。爰築長城。西起龍灣之口。東抵麟浦之尾。
〔高麗史兵志〕德宗二年。宋仁宗十一年。遼興宗三年。命平章事柳韶。創置北境關防。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此時謂古國內城。在麟州界。故書之如此。其實國內城。今鴨江西北。鴨淥江入海處。今州南三十五里。東跨威遠、今州南二十五里。興化、古靈州。今州南五十五里。靜州、今州南二十五里。寧海、寧德、今州東南四十里。寧朔、今州東百二十里。雲州、今雲山。安水、當是今狐峴。淸塞、今熙川。平虜、寧遠、二鎭。今合爲寧遠郡。定戎、當在薛罕嶺南百里許。孟州、朔州今未詳。等十四城。抵耀德、今永興府西百二十里靜邊、今永興府東六十里。和州等今永興。三城。東傅于海。延袤千餘里。以石爲城。高厚各二十五尺。〇案自義州。東直雲山熙川。以至寧遠而城286_319a 之。則今之平安道。割其腰也。以郡則城北不過六郡。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城、朔州。以地廣則城南僅得半截。北至廢四郡尙爲千里。況咸鏡之域。僅涉初地高麗之盛。其疆域不過如此。〇又按玆所云。孟州、朔州。未可知也。寧遠耀德之間。無可以揷此二州。今之孟山、在寧遠南五十里。安邊。在孟山東南三百里。又北至耀德近三百里。皆非城沿之地。其非孟山安邊明矣。成宗十四年。徐熙城宣、孟二州。見上文朔州本於顯宗九年。改爲朔州。亦見上。意此長城。其正幹之外。別有旁枝。又起於朔州今朔州。申、孟州。當在朔雲之間。以合于雲山之城。而書之如此也。
長城之後二十餘年。遼人又於鴨水之東。設弓口門。
〔高麗史〕文宗八年。宋仁宗三十一年。遼興宗末年。契丹始設弓口門闌于抱州。卽保州。今義州。九年。兵馬使奏鴨江以東爲我國封境。然或置橋城。或置弓口欄子。漸踰舊限。今又創立郵亭。蠶食我疆。是時。來遠城軍夫。移設弓口門。又欲創亭舍。十一年。制曰。去年遣使請罷弓口門外郵亭。時未撤毀。又於松嶺松山在州東三十里。東北。漸加墾田。或置菴子屯。畜人物。〇廿七年。遼道宗九年。有契丹人來投。其追
286_319b捕者。越入長城。逼靜州。今義州南二十五里。西京將軍柳涉。不能禦。免官。宣宗三年。宋哲宗元年。遼道宗三十二年。遼欲於鴨淥江。新起榷塲。遣使請罷。遣李顏。五年。又遣使乞罷榷塲。遼主許之。
獻宗元年。遼道宗四十一年。遼東京移文。請罷靜州關內軍營。請于我。罷之。〇案彼因我請。許罷榷塲。故報之也。
〔遼史高麗傳〕大康四年。文宗十二年。王徽乞賜鴨淥江以東地。不許。〇案此云乞賜者。弓口門松嶺等事也。
遼滅金興。始取保州。改稱義州。始以鴨淥水。爲界。
〔高麗史〕睿宗九年。宋徽宗政和四年。遼末帝天慶四年。生女眞完顏阿骨打。金太祖。擧兵叛。〇十年八月。遼將伐女眞。遣使來請兵。不應之。十一年三月。王聞來遠抱州一本作把州。二城。爲女眞所攻。城中食盡。送米一千石。猶助遼。遼東京。渤海人作亂。殺留守蕭保先。上詳渤海考。〇十二年。金兵攻取遼開州。鳳皇城편005遂襲來遠城及大夫、義州西。乞打、柳白竝未詳。三營。盡燒戰艦。擄守船人統軍286_319c 耶律寧、來遠城刺史常孝孫等。其官民載船一百四十艘。泛海而遁。移牒寧德城今州東四十里。曰。女眞背亂。幷東京。渤海續有背叛。道路不通。爲北部內人民。幷地分交付去訖。遂以來遠抱州二城。歸于我。我入其城。收其兵仗及錢貨賓物甚多。王大悅。改抱州。爲義州防禦使。以鴨淥江爲界。〇後九年。麗仁宗三年。宋徽宗末年。金滅遼。
〔金史高麗傳〕太祖收國元年麗睿宗十年。九月。命加右撒喝。攻保州。保州。近高麗寘保州。至是命撒喝取之。久不下。十一月。攻開州取之。盡降保州諸部女眞。〇二年。高麗遣使且曰。保州。本吾舊地。願以見還。太祖謂使者曰。爾其自取之。及撒喝等攻保州。遼守將遁去。而高麗兵已在城中。旣而高麗國王。使蒲馬。請保州。今口陳。詔曰。俟有表請。卽當別議。〇太宗天會四年。麗仁宗四年。上使高伯淑、烏至忠。使高麗勑曰。凡遣使往來。當盡循遼舊。若一一聽從。卽以保州地賜之。伯淑等至。高麗王楷。表謝。一依事遼舊制。高麗史所記大同。高麗遣金子鏐表謝。賜保州事。今略之。
286_319d〔高麗圖經〕自遼以東。舊屬契丹。今虜衆已亡。大金以其地不毛。不復城守。徒爲往來之道而已。鴨淥之西。又有白浪黃嵓二水。太子河、巨流河。合流爲遼水。其水淺狹。以此知前古未嘗恃此水以爲固。此高麗所以退保鴨淥之東歟。〇案遼東本高句麗之地。故言之如此。
金興之後六十餘年。西陲不寧。逆臣賣國。自此多事。
高麗史毅宗十九年宋孝宗乾道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三月。金大夫營主。營在鴨江西。遣卒侵麟、靜二州。今合于義州。境內諸島。執守將以歸。
明宗五年宋孝宗十三年。金世宗十五年。十月。西京留守趙位寵。遣使請附于金。金主執送之。位寵伏誅。〇〔金史世紀〕太定十五年九月。高麗西京留守趙位寵叛。其君請以慈悲嶺以西。瑞興之岊嶺。鴨淥江以東四十餘城內附。不納。閏月。高麗王奏。趙位寵伏誅。〇案位寵雖誅。崔坦之計。兆於此。
明宗八年十一月。金遣八將軍。領兵來屯義州關外。蓋有奸民造言。彼信而備之耳。
遼滅之後百有二年。契丹餘孼。忽又橫行。八路蹂躙。流血成川。竟賴蒙古286_320a 之援。僅得掃平首尾三年。
〔高麗史〕高宗三年宋寧宗廿二年。金永濟八年。八月。契丹遺種金山、金治二王子。遣其將鵝兒、乞奴二人。引兵數萬。渡寧朔、義州東百二十里。定戎之境。以下二王子脅河朔民。國號大遼。收國王。建元天成。蒙古大擧伐之。二王子席捲而東。與金兵三萬。戰于開州。鳳皇城편006金兵不克。退守大夫營。鴨江西。契丹追攻之。明日使其將鵝兒、乞奴二人。引兵數萬。渡鴨淥江。攻寧朔等鎭。又明日。闌入義、靜、朔、昌、燕當作延。今之寧邊。等州。宣德、定戎今義州東八十里。諸鎭。皆以妻子自隨。彌滿山野。恣取禾畜而食之。賊兵屠寧德城。今義州東四十里。進圍安、義、龜三州。又自麟、靜二州。來攻鐵、宣等州。移書督降曰。大遼開國二百餘年。中被女眞侵犯。又將百年。其女眞所陷諸邑。盡行收復。唯婆速路一城。不下。〇案是年。此賊所躙。乃連州、龜州、昌州、延州、開平、今寧邊北百里。香山、楊州、今平壤。博州、渭州。今寧邊。渡大同江。入西海道。今黃海。屠黃州。遂至鹽、白二州。今延安白川。所過無不殘滅。今竝略之。
286_320b〔續綱目〕宋寧宗嘉定癸酉。麗熙宗末年。前此四年。故遼人耶律留哥。仕金爲北邊千戶。蒙古兵起。蒙太祖。留哥遁至隆安。聚衆十餘萬。遣使附于蒙古。自立爲遼王。改元元統。盡有遼東州郡。都咸平。〇案所謂二王子。亦留哥之支屬。各自僭號。退無所歸。故其虐尤劇也。
是時。女眞分爲三部。一曰金國。金宣宗。二曰東眞。卽蒲鮮萬奴。三曰黃旗子軍。曰寇曰救。都是兇殘。
〔高麗史〕高宗四年丁丑歲。正月。金來遠城。今義州島中。移牒寧德城。義州東南四十里。曰。叛賊萬奴。與契丹同心。苟犯貴邦。宜急報之。前年九月。已牒約夾攻契丹。東眞兵。卽萬奴。來破大夫營。在鴨江西金城也。〇金兵九十餘人。渡鴨淥江入義州。將軍丁公壽禦之。有虎頭金牌官人。棄兵跪曰。我元帥亐哥下也。金之上將軍。夜與黃旗子軍戰。不克來奔。願將軍活我。〇案東眞蒲鮮萬奴也。已見前篇。北路考黃旗子軍。亦女眞別部也。契丹入其部引來。
九月。黃旗子軍。自婆速府。鴨江西。渡鴨淥江來。屯古義州城。十月。趙沖與286_320c 黃旗子軍。戰于麟州。今麟山。大敗之。〇案此時契丹。衝至腹心。黃旗萬奴。始犯邊角。
是年正月。鹽州人。擊走契丹兵。二月。契丹兵三萬餘人。復入定州。今定州。焚燒城柵。進至安州。三月。寇牛峰。今金川。遂趨臨江、長湍。〇案是年。契丹所躙東出于東州。今鐵原。過澄波渡、今漣川。豐壤、楊州東五十里。破平、原州、橫川。今橫城。陷安陽、今春川。黃驪縣、今驪州。法泉寺、原州南。堤州。今堤川。又東至溟州今江陵。大開嶺。又一枝北入咸州。今咸興。犯豫州、今合定平。高州、和州。今高原永興。或敗或勝。所過無不殘滅。今竝略之。
至厥明年。蒙古又出。五胡雲擾。蹂躙疆塲。魚肉生民。兵禍之慘。古今所罕。
〔高麗史〕高宗五年戊寅歲六月。女眞叛賊黃旗子賈裕。來屯大夫營。鴨江西。請與丁公壽相見。公壽邀致鴨江賓館。宴慰。乘其醉。擒殺之。金元帥亐哥下聞裕被擒。親詣公壽謝之。欲結和親。玆後。亐哥下。又來侵寇。〇七月。契丹賊。又大至。以趙沖爲元帥。金就礪爲兵馬使。道長湍。至洞州。今瑞興。遇賊。286_320d 擒其毛克卽謀克軍帥也。高延、千戶阿老。次成州。今成川。西海軍。又戰子谷州。九月。賊自殷州。今殷山。入保江東。〇十二月。蒙古蒙太祖鐵木眞十三年。遣其元帥哈眞及札剌。元史作哈尸吉及劄刺。率兵一萬。與東眞萬奴所遣。案此時萬奴。方附蒙古。完顏子淵兵二萬。聲言討契丹。攻和、今未詳。猛、今孟山。順、今順川。今德川。四城。破之。直指江東。時契丹入保江편007會天大雪。餉道不繼。賊堅壁以疲之。哈眞牒元帥府趙沖營曰。皇帝鐵木眞以契丹。逃在爾國。于今三年。未能掃滅。故遣兵討之。爾國唯資粮是助。帝命。破賊之後。約爲兄弟。趙沖遣判官金良鏡。兩帥宴慰極歡而罷。且曰。兩國約爲兄弟。
厥明年春。以蒙古之力。得除契丹狼退而虎進矣。
〔高麗史〕高宗六年己卯歲。正月。趙沖金就礪。會蒙眞兵。眞者。東眞萬奴之兵。攻契丹于江東城。降之。諸軍解嚴。輿地勝覽。江東縣。詳載受降事實。金就礪往見哈眞。詰朝。會江東城下。哈眞主南門。金就礪主東門。完顏子淵主西門。皆令鑿隍。以防逃逸。賊魁喊捨王子自縊死。其官人軍卒婦女五萬餘人。開城門出降。王子妻息及僞承相平章以下百餘286_321a 人。皆斬之。其餘分送諸道居之。蒙眞兵撤還。趙沖等送至義州。
八月。蒙古與東眞兵。來屯鎭溟城外。今德源南四十里。〇案蒙古東眞。藉此除亂之功。求索無厭。厥欲未充。兵刃相加。終高宗之世。在位四十六年。寧息無日矣。
厥明年。逆臣韓恂。據義州以叛。爲金帥所殺。
〔高麗史〕高宗七年庚辰歲。二月。韓恂、多智等。以義州叛。以淸川江爲界。投東眞。潛引金元帥亐哥下。令屯義州。自領諸城兵。屯博州。今博川。兵馬使金君綏等。寄書亐哥下。開陳本末。喩以禍福。責其違盟。亐哥下佯怒卽囚來。使召恂、智等。伏兵設宴。酒酣。伏發悉斬之。函送其首。
自玆以往。蒙古東眞。迭相侵困。兵連禍結。寧息無日。
〔高麗史〕高宗八年。辛巳歲。蒙古使來。傳皇太弟勻旨。求索甚鉅。九月。蒙古使來。督國贐。〇十年。癸未歲。亐哥下寇邊。侵義州。十一年甲申歲。三月。亐哥下虜定州人二百餘口。是歲。停金年號。蒙古使十人。至咸新鎭。今義州。〇十二年乙酉歲。正月。蒙使著古與還渡鴨江。中途爲盜所殺。時東眞惡我與蒙古結好。286_321b 欲搆釁入寇我邊。則著蒙古服。遮截蒙使。則著我服。莫得以辨也。後蒙使過東眞。萬奴言。高麗背你。愼勿前去。使不聽遂行。萬奴先遣人於兩界山谷間。僞爲我服。潛伏射之。殺蒙古使。由是蒙古疑之。絶和。十四年。蒙太祖殂。八月。東眞兵。寇朔州。〇十三年丙戌歲。正月。義州將軍金希磾。擅發兵襲亐哥下。大破之。時亐哥下。使其兵。變著蒙古服。入寇義、靜州。〇案自玆以後。東眞之寇。皆在北路。咸鏡道。
撒禮塔之兵。三歲蹂躙。洪福源導之也。朴犀禦之。不克。
〔高麗史〕高宗十八年。宋理宗七年。蒙太宗三年金垂七。蒙古元帥撒禮塔來侵。洪大純子福源。迎降편008軍前。蒙兵圍咸新鎭。今義州。守將趙叔昌降。趙沖之子也。自言其父與哈眞。約爲兄弟。乃書諭朔州宣德鎭。使迎降。〇案蒙兵是歲。屠鐵州。侵靜州、義州南二十五里。龜州、朔州、渭州。今寧邊。朴犀擊却之。蒙人以人油。漬薪縱火。灌水愈熾。犀以泥土水滅之。至黃鳳等州。又陷宣、郭二州。至平州。今平山又攻龜州。又直逼京城。十二月分屯京城四門外。撒禮塔時。擁兵屯安北府。稱權皇帝。遣使편009講和。王見蒙使于正殿。又南下。向楊、廣、忠、286_321c 淸等州。撒禮塔送示皇牒。求索財物累巨萬。王孫宗室童男女。各一千。宴蒙使于內殿。所贈國贐金銀財物。不可殫計。
十九年壬辰歲。正月。蒙古使來。三軍詣蒙古營降。蒙古兵乃還。遣使편010龜州、慈州降蒙古。京城解嚴蒙古。置達魯花赤掌印官七十二人于京府州縣。以監之。蒙古使都但欲入處大內。朝議拒之。都但本契丹人。性奸黠。往年引蒙兵。到江東城。自滅其類者也。〇四月。遣趙叔昌。趙沖子。如蒙古上表稱臣。〇九月。蒙古復遣撒禮塔。大擧來侵。洪福源召之也。洪本西京人。所在屠掠老幼婦女。皆殺之。〇十一月。蒙古攻廣州。牧使李世華。善禦之。得解圍。十二月。撒禮塔進攻處仁城。在龍仁。有一僧避兵在城中。射殺之。僧以功。授上將軍。還俗。名金允侯。蒙古遂潰。〇是歲。蒙古伐東眞。虜其主萬奴以歸。
畢、洪二賊。叛據西京。涉秋徂冬。始克收復。遂爲丘墟。
〔高麗史〕高宗二十年。蒙太宗五年。蒙古下詔數五罪。〇五月。西京人畢賢甫、洪福源等。殺宣諭使。擧城叛。十二月。崔瑀遣家兵三千。與兵馬使閔曦。討西京克之。畢賢甫腰斬。洪福源逃入蒙古。擒其父大純。悉徙餘民於海286_321d 島。西京遂爲丘墟。福源在蒙古。爲東京摠管。讒搆本國。隨兵往來。人謂之吠主犬。崔瑀患之。官其父大純。以悅之。〇案元史所記。微有不同。當以麗史爲是。
〔元史高麗傳〕太宗三年。命撒禮塔。征其國。國人洪福源。迎降。得福源所率編民千五百戶。旁近州郡。亦有來歸者。撒禮塔。卽與福源。攻未附州郡。又使阿兒禿。與福源。抵王京。招其主王㬚。麗高宗。㬚請和。許之。辛卯冬。寘京府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監之。遂班師。壬辰春。〇五年。㬚復遣兵。陷已附西京等處。降民劫洪福源家。癸己편011冬。崔瑀閔曦事。六年。福源得請。領其降民。遷居東京。卽遼陽也。以爲東京總管。〇案此時。達魯花赤七十二人。各爲監制之客官而已。非經理建置。以爲已邑也。故畢、洪兩賊。殺使以叛附也。然則此時之事。不過兵禍。非竟割地而定界也。
〔元史地理志〕元初。平遼東。高麗國麟州神衛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冬。立鎭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高麗復叛。癸巳冬事。洪福源引衆來歸。授高麗軍民萬戶。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僑治遼陽286_322a 故城。舊遼東。中統二年。改爲安撫高麗軍民謂降民摠管府。及高麗擧國內附四年。又以質子淳。永寧公綧。爲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戶理瀋州。綧與福源分二府。元貞二年。元成宗也。忠烈王廿二年。併兩司。仍治遼陽故城。〇案元成宗時。綧與福源死已久矣。猶存其司。以撫高麗遺民。
厥明年。蒙古滅金。自厥明年。侵擾我疆。六年而少息。
〔高麗史〕高宗廿二年蒙太宗七年。八月。蒙兵陷龍岡、咸從、三登。執其守令。〇案是歲。蒙兵徧于北路。而砥平海平。在善山。皆被侵掠。明年闌入于關東。又寇南宋。宋理宗十一年。
286_322b廿三年丙申歲。六月。蒙兵渡義州江。屯烏勿只川。屯寧朔鎭。在義州。屯嘉州。屯安北府。雲嶺驛。嘉、博之間。火氣連天。〇案是歲。蒙兵屯宣州、十七所。慈、朔、龜、郭諸州、黃州。以至信、安。今信川安岳。分屯于南京、今漢陽。溫水、今溫陽。平澤、牙州、今牙山。河陽倉。牙山倉。至竹州。今竹山。宋文冑禦之。百計攻不能下之。南至全州、古阜。公州、大興等處。所過無不殘滅。廿四年事。史有闕文。
廿五年。戊戌歲。蒙兵至東京。今慶州。燒黃龍寺塔。時蒙兵彌滿域中。無遠不到。無深不入。乍往乍來者累年。我國人民。皆入保山城海島。朝廷偷安于江都。不思攘遏。十二月。遣使如蒙古乞罷兵。
廿六年己亥歲四月。蒙古遣使詔諭親朝。蒙兵還。〇案自玆以往。兵革少間。而使价絡繹。徵求無厭。王在于沁都。松京一空。責王親朝。質子索貨。未幾而又動兵矣。
後十五年。蒙兵又至。蹂躙域中。洪福源招之也。
〔高麗史〕高宗四十年。蒙憲宗三年。宋理宗廿九年。蒙古復大擧來侵。洪福源說蒙主曰。高麗築重城於海島。無出陸歸款意。帝命皇弟松柱。率兵一萬。道東眞國。入東界。咸鏡道。洪福源領兵趣北界。平安道。諭王出迎。七月。蒙兵渡鴨淥江。卽移牒五道按察及三道巡問使。督領居民。入保山城海島。蒙兵涉大同江。〇案是歲。蒙兵入西海道。今黃海。屯于土山。祥原地。戰于金郊。平山地。又東陷東州。今鐵原。北屯高和。今高原、永興。南至全州。焚廣州。寇忠州。圍春286_322c 州、今春川。金壤、今通川。登州。今安邊。又自楊根、天龍城。黃驪。東攻忠州、襄陽。王出昇天館。接見蒙使。復還江都。
至厥明年。甲寅歲。蒙古帥車羅大來侵。六年屠殺。渠乃暴死。
高宗四十一年。蒙古以東方。專委車羅大。率兵五千。渡鴨淥江。王綧洪福源等。皆隨之。七月。王還江都。九月。車羅大攻忠州。十月。攻尙州。至陜州丹溪。今丹城。是歲。被擄男女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殺戮無算。所經州郡。皆爲煨燼。〇蒙古主勑車羅大班師。猶不去。〇厥明年乙卯歲。正月。蒙兵屯北界平安道者。渡鴨淥江。二月。蒙兵還。京城解嚴。四月。蒙兵屯義、靜之境。寇龍岡、咸從等縣。抄掠淸川內外。〇九月。車羅大領大兵到西京。又踰大院嶺。攻忠州。
厥明年丙辰歲。三月。蒙兵闌入南界。車羅大與永寧公綧。屯潭陽。洪福源屯海陽。今光州。放兵四掠。南至海隅。東至嶺外。八月。車羅大又將舟帥七十艘。攻押海。羅州海中小縣。不克。車羅大登通津山。望江都。退屯守安縣。在通津。九月。蒙主命車羅大。收還。京城解嚴。凡十五月而罷。
厥明年丁巳歲。五月。蒙兵又渡淸川。趣龍岡咸從泰州。今泰川。候兵入開京。至南京。今漢陽。六月。車羅大曰。王若親來。我卽回兵。九月。車羅大退屯鹽州。今延安。侵昌麟島甕津縣。時蒙主。自將伐宋。金守剛。如蒙古。伐宋之行營。懇乞回軍。蒙主許之。蒙兵遂還。尙彌滿于西北境上。
286_322d厥明年。戊午歲。蒙兵城義州。四月。蒙兵入遂安界。屯嘉郭二州。六月。車羅大曰。皇帝勑云。高麗如實出降。雖雞犬。一無所害。今國王及太子。出降西京。則便可回兵。蒙兵到鹽白等州。屯北州。蒙古誅其東京摠管洪福源。籍沒其家。永寧公綧。蒙古壻也。搆殺福源。八月。車羅大來屯舊京。卽松京。蒙兵攻嘉殊窟祥原觀音山。陽波穴。皆降之。陽波。有上中下二穴。十二月。車羅大還屯西北界。而游兵出沒楊廣、忠淸之間。時此道。有趙暉、卓靑事。東西北三面。盡爲蒙人營壘
厥明年己未歲。二月。蒙將修築西京古城。開屯田。爲久守計。四月。太子倎奉表如蒙古。五月。車羅大暴死。〇七月。王薨。高宗殂。西京留屯蒙兵。入西海道松禾、安岳、豐海等州。驅掠人物。
286_323a新王卽位。彼亦世祖承統。自玆息兵。不過十年。又失西京。
〔高麗史〕元宗元年宋理宗三十六年。元世祖中統元年。二月。王太子倎。在蒙古。京兆府。受忽必烈大王之命。乃還立爲王。〇三月。蒙古皇弟忽必烈立。是爲世祖。勑還西京。屯兵。始用蒙古中統年號。七月。王幸束里大營。同床坐。請留甚切。
二年。太子諶如蒙古。是爲忠烈王。五年。元至元元年。王如蒙古謁蒙主。忽必烈也。十二月還。〇案自玆以後。僅得八年無事。
林衍廢王崔坦叛附。王位雖復。岊嶺以北。遂沒于元。遂置東寧府於平壤。二十餘年。幸而還我。
〔高麗史〕元宗十年元世祖十年己巳六月。林衍謀不軌。奉安慶公淐。爲王。遷王于金皚舊第。尊王爲太上王。是月世子諶。自燕京還。至婆娑府。鴨江西。靜州官奴丁伍孚。潛渡江。告林衍。廢立。世子痛哭。還入蒙古。八月。蒙古遣使。與世子偕來。詔諭文武臣僚。責其擅廢立。飭母敢戕편012世子。〇十月。西北面兵馬營記官下吏也。崔坦、韓愼等。以誅林衍爲名。嘯聚龍岡、咸從、三和人。殺咸從286_323b 縣令。入椴島。殺分司御史。殺西京留守及龍、靈、鐵、宣、慈五州守。西北諸城官吏。皆沒於賊。於是。執義州副使金孝巨等二十二人。歸于蒙古。
十一月。蒙古遣使十二人。來詔諭王。與安慶公淐及林衍。偕詣闕下。面陳情實。朕當窮詰首惡。壬戌。林衍復立王。蒙使曰。今王太子。已許尙帝女。王乃駙馬之父也。十二月。王如蒙古。
厥明年二月。王謁帝于燕都。崔坦等。告于元曰。京兵欲侵上國。請送天兵二千。故王親朝。以明其誣。時崔坦請蒙古兵三千。來鎭西京。帝賜崔坦、李延齡金牌。詔令內屬。改號東寧府。畫慈悲嶺爲界。
王上表請西京復屬。不允。請婚。亦不許。二月。王與世子還發。是月。林衍疸發背死。五月。還舊京。〇八月。世子諶。如蒙古。請歸我舊疆。不報。〇十二月。世子諶還。詔責與南宋、日本交通。
婚姻之好。輯睦無間。而招降納叛。吝於歸地。
元宗十二年。辛未歲。世子諶。入質于蒙古。〇十二月。蒙古建蒙號曰大元。286_323c 〇案是時。三別抄據珍島。寇掠四時。征討洪茶丘。福源子。讒賊大治戰艦。以征日本。竝略之。
十三年三月。世子諶。至自元。〇十五年甲戌歲。三月。世子諶。尙帝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六月。王薨。世子在元。遙尊爲王。
唯義、靜、麟三州。不附東寧。猶如本國之吏民。三州。西屬婆娑府。
忠烈王初年前王六月薨。八月。王至自元。〇十一月。王與公主。同輦入城。〇元年二月。元遣蠻子軍一千四百人來。分處海、鹽、白三州。〇四年。戊寅歲。王及公主、世子。如元。四月。己卯。次義州。時西北諸州。皆附東寧府。唯義、靜、麟三州不附。吏民相率而迎。供億勝於他州。是年令境內。皆服蒙古衣冠。九月。王與公主。至自元。是年。王奏于帝曰。西海道殷栗縣。不曾投拜崔坦。坦妄稱投拜。
時遂安、谷州及殷栗一縣。又屬于東寧府。
忠烈王四年八月。遣李逢如元。請歸遂安、谷州。〇案遂安、谷州。考其緯度。屬之岊嶺之北。殷栗又何也。殷栗事見上。五年己卯歲。正月。王在元。去十二月。如元286_323d 二月。至自元。是歲元滅宋。〇六年八月。王如元。爲奏征倭事。九月。至自元。七年。舟師征日本。大敗回。〇十年甲申歲四月。王及公主、世子。如元。九月。至自元。
十二年正月。元歸我遂安谷州。前冬。元以二邑事。遣蘇獨海來斷訟。十三年八月。王入朝。十二月。至自元。〇十五年冬。王及公主、世子。如元。十六年三月。至自元。
朝謁恪恭。帝亦憐之。還我西京。疆土再完。
忠烈王十六年庚寅歲。三月。帝詔罷東寧府。復歸我西北諸城。七月。復置西北諸城守令。以將軍鄭復均。爲西京留守。又以鄭仁卿。爲西北面都指揮使。留守西京。〇二十年。元世祖崩。廿三年公主殂。〔元史高麗傳〕至元六年。麗元宗十年。高麗都統領崔坦等。以林衍作亂。挈西京五十餘城。入附。七年。詔西京內屬。改東寧府。畫慈悲嶺。爲界。以忙哥都。爲安撫使。佩虎符。率兵戍其西京。〇地理志。東寧路。本高句麗平壤城。至王建。以平壤爲西京。至元六年。李延齡、崔坦、玄元烈等。以府州縣鎭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爲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摠管府。設錄事司。割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鎭。今州南二十五里。286_324a 隷婆娑府。本路領司一。餘城堙廢。不設司。今姑存舊名。錄事司。土山縣今祥原。中和縣鐵化鎭黃州西三十里。都護府。今平壤自唐之季。地入高麗。寘府州縣鎭六十餘城。此爲都護府。爲西京。雖因唐舊名。而無都護府之實。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廣毀。僅存其名。屬東寧路。定遠府、今定州。郭州、今郭山。撫州、今寧邊。黃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鎭。慈州、嘉州、順州、殷州、宿州、疑肅川德州、領江東、永淸、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永柔、安戎三鎭。〇德州。今德川、永淸、通海。寧遠。今合于永柔。昌州、鐵州、領定戒一鎭。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領寧朔蓆島二鎭。成州、領樹德一鎭。熙州、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椴島、寧得三鎭。延州、領陽巖一鎭。今寧邊。雲州。〇案此不過五十城。遂安谷州殷栗。亦以先還之。故不錄。昌城在數。昌州也而碧、渭、楚、江四郡。尙爲女眞所據。故本不見收。
〔續文獻通考〕東寧府、嘉州、遼爲嘉平事。順州、本遼隊縣地。鐵州、本安市縣。泰州。本契丹收地。〇案此王圻之注。竝以爲遼東州縣。其謬戾。不足辨也。
所謂婆娑府、婆速路。明有移置。今不可詳。婆速。又稱曷蘇。
286_324b〔遼史世紀〕開泰二年。遼聖宗也。宋眞宗時。女眞人知高麗事者曰。若大軍行。由曷蘇館女眞北。直渡鴨綠江。竝大河而上。至郭州。今郭山。與大路會。高麗可取而有。〇案婆娑府。明在今義州隔江之地。而若據遼史此文。則曷蘇館。又明在今昌城隔江之地。若在義州之西。則非女眞北也。又無以南直郭州。又義州郭山。原是大路。則不得云由此路去。與大路會也。曷蘇館。不在昌城之北乎。
〔金史世紀〕天會二年。金太宗也。宋徽宗時。命南路軍帥闍母。以甲士千人。益合蘇館孛菫軍帥官阿實賫。以備高麗。〇高麗傳。天會八年。高麗十人捕魚。大風飄。其船抵海岸。曷蘇館人。獲之。詔還其國。〇大定十一年。金世宗也。宋孝宗時。王晧。麗毅宗。以讓國。來奏告。詔娑速路勿受。〇繹史云。合蘇。卽曷蘇。金史曷懶。亦稱合懶。曷合本通。且據大淸一統志。漢安平縣。在句麗爲泊灼城。在金曰婆速路。在元曰婆娑府。其地在鳳皇城편013東。正合曷蘇館地分也。〇案若據金史。則合蘇館。明在海岸。又在高麗朝奏之路。其在義州隔江之地。明286_324c 矣。必其府治遼時。在昌城之北。與恤品路近。金元以來。在義州之西。其移置明矣。泊灼城。在今玉江堡。西隔水之地。已見前。
北元旣衰。寇亂復興。哈丹隳突于北路。崔濡嚮導于西陲。中原則大明啓運。東方則聖朝膺期。疆土自然開拓。
〔高麗史〕恭愍王十一年元順帝三十年壬寅。明太祖起兵十一年。七月。納哈出領兵數萬。與趙小生、卓都卿。雙城之逃者。屯于洪原之韃靼洞。我太祖殲之。廿一年。納哈出等。侵泥城、江界等處。尋獻七物。〇十三年正月。崔濡以元兵一萬。奉德興君。忠定王遇鴆而薨。子德興君。奔于元。渡鴨綠江。圍義州。崔瑩將兵趨安州。我太祖引軍來會。至定州㺚川。合擊之。賊奔崩。渡江走。〇十六年五月。哈丹편014雙城。見北路考。元遣步騎一萬三千人來援。哈丹兵數萬。陷和州、登州。轉至原州、利川、木川、燕歧。十七年五月。始敗走。〇案此數事。與疆域無涉。錄之。以考其時勢也。
大明御宇。議絶北元。得以其時。內展疆土。
恭愍王十七年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聞大明舟師萬餘艘。泊通州。入京城。286_324d 元帝奔上都。戊申歲。令百官。議通使大明。〇十八年三月。大明皇帝遣偰斯。賜璽書。王率百官。出迎。〇八月。王欲擊東寧府。以絶北元。先置萬戶府于咸州、西京、今平壤。安州、義州、靜州、今合于義州。江界、泥城等處。〇案江界泥城。今昌城恭愍時所經理也。
恭愍王十九年正月。我太祖以騎兵五千。步兵一萬。自東北面。踰黃草嶺。至雪寒嶺。渡鴨淥江。自雪寒嶺。又行七百餘里。至也頓村。村在渭原郡西三十里。洞中平衍。北距兀剌一日程云。時東寧府同知李原景。本名吾魯帖木兒。移保亐羅山城。兪氏云。疑古之尉那巖城。原景棄甲拜降。諸城望風皆降。得戶萬餘。東至皇城。皇城坪。在鴨淥婆豬兩江之間。北至東寧府。也頓村。西至于海。鴨水之所入。南至鴨淥。爲之一空。〇案北元旣還我西京。其東寧府。移設於鴨水之地也。距我薛罕嶺七百餘里。則其地在今昌城之西。玉江堡之東北矣。〇又按史注云。亐羅山城。一名兀剌山城。自楚山郡央土里口子。北渡鴨淥、婆豬二江。大野之中。有城名兀剌山城。四面壁立高絶。唯西可上。距楚山二百七十里。然此非尉那巖城。已見原篇。286_325a 國內考。
西沿六鎭。其三此時之所經理。六鎭。幷義州謂之江邊七邑。
〔高麗史地理志〕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稱禿魯江萬戶。十八年。改今名爲萬戶府。泥城府。今昌城。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萬戶府。林土、碧團。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萬戶金進等。擊走之。改林土爲陰潼。以碧團隷焉。抄南界人戶。以實之。〇案今之熙川內地之中。最近北邊。接江界。然已於高宗之時。陞鎭爲州。本以淸塞鎭。陞爲威州。亦稱熙州。見高麗地志。碧潼郡。本朝太宗三年。改今名爲郡。
渭原楚山。至我聖朝。始克建置。而江防乃完。
〔輿地勝覽〕渭原郡。本理山之都乙漢堡。本朝世宗二十五年。以堡四方遼絶。應援爲難。乃割江界、理山之地。置渭原郡、理山郡。本女眞所居。豆木里。自高麗恭愍時。人物漸實。本朝太宗二年。以山羊湖、一作會都乙漢、烽火臺等。伊彦等地。合之。稱理州。十三年改今名。世宗朝。移治于央286_325b 土里。正宗朝改楚山府。昌州。本高麗長靜縣。靖宗元年。宋仁宗。遼興宗時。爲昌州。高宗十八年。蒙兵入寇。城邑丘墟。泥城府。恭愍十八年。置府設鎭。四鎭各一軍。本朝太宗二年。以泥城。合于昌州。改昌城郡。朔州。本寧塞縣。顯宗九年。宋眞宗。遼聖宗之時。改今名。本朝太祖三年。割古龜州及附近十二村。合之爲郡。〇案昌城、朔州。在德宗、長城之外。顯宗、靖宗之時。何以經理。未可知也。
太宗、世宗。聖繼神承。鴨水之源。又置四郡。而天潢北繞。滄海彎還。無缺無贅。邦域天成。自開闢以來。始副天衷。
〔輿地勝覽〕閭延府。本咸吉道甲山府之閭延村。本朝太宗十六年。永樂十四年以距郡懸遠。割小薰豆以西。爲閭延郡。屬本道。平安道。世宗十七年。陞爲府。〇茂昌府。本閭延府。上無路堡。世宗十八年。明英宗正統元年。置萬戶。二十二年。以堡去閭延隔遠。聲援不及。割閭延府。出哈、孫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戶。置茂昌縣。二十四年。陞爲郡。〇虞芮郡。本閭延府虞芮堡。初置萬戶。世宗二十五年。以堡距本府遙隔。割本府榆坡、趙明、干286_325c 小、虞芮及慈城郡、泰日等地民戶置郡。爲江界府所管。〇慈城郡。本閭延府時番江之慈作里。世宗六年。永樂廿二年。以小甫里等八處居民。聚保時番之獐項。樹柵防戍。十四年。婆豬江野人。殺掠人口而去。以其地與閭延、江界相隔。不及相救。明年。就兩邑中慈作里。築城置郡。改今名。爲江界府所管。〇案勝覽云。世祖元年。還廢此四郡。空其地。閭延、茂昌。移其民于龜城府。虞芮、慈城。移其民于江界府。上此肅宗朝。有復設之議。廷臣多言其不可。遂已之。
〔國朝寶鑒〕端宗元年。明景泰四年。經筵官梁誠之奏曰。平安道長城之役雖罷。而閭延茂昌虞芮等郡。隔在江邊。南道軍士。越大嶺往戍。人馬俱疲。多賣田產。逃入遼瀋。今雖棄此三邑。旣有大江以限之。則封疆固自如也。乞撤三邑戍。以慈城爲界。使休民固本焉。上遣雲城府院君朴從愚。往審便否。從愚亦如誠之言。遂命撤三邑。〇案此還廢。在端宗元年。勝覽誤也。唯慈城一郡。密近江界。不竝罷之。似於世祖元年。罷286_325d 之。自永樂十四年。至世祖元年。首尾四十二年而罷之。


[편-001]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2]員 :
[편-003]完 :
[편-004]網目 : 綱目
[편-005]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6]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7]束 :
[편-008]子 :
[편-009]踰 :
[편-010]踰 :
[편-011]癸己 : 癸巳
[편-012]寅 :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附見城連편001考 286_325d


〔盛京志〕古跡篇。〇一統志云。九連城。在三萬衛東北九十里。連屬有九。不言建置由。應在烏喇界內。無考。按金史。斡魯於合懶甸之地。築九城。與高麗對。謂與尹瓘九城對壘。出戰入守。今鳳皇城편002邊外。有九連城遺址尙存。〇案盛京志又云。古開原城在三萬衛西門外。元史。卽今黃改三萬衛。龍府治明始。九連城若在三萬衛之東北。則烏喇之西鄰也。若與尹瓘九城相對。則我吉州咸興之地也。若在鳳皇城邊外。則我義州江之西陲也。九連城竟在何處。按野史云。淸人耀兵於九連城外。朴趾源熱河日記云。渡鴨淥江。是日宿九連城。則九連城。竟在鳳皇城편003邊外。爲赴燕行人之首站也。又乾隆年間。淸人累建議。將於鴨江西岸荒廢之地。起墾而居民。我邦移咨兵部。懇乞還寢。多被嘖言。時謂九連城以東。竝將起墾末乃奏請。特降皇旨。依奏還寢。蓋云兩地相接。雞犬相聞。其勢不得不生事也。考同文事詳彙。286_326a 事大考例等書。可考也。
雜史云。萬曆丙申。我宣祖卅九年。中朝以九連城。爲鎭江游擊府。蓋鎭江爲界。北接建夷之地。東望我昌城義州之域。據山海之險。以扼其要衝。爲遼之捍衛。亦我往來。必由之門戶也。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五堡。直鎭江之北。橫瞰虜地。中朝設兵衛。移民屯守。以爲塞徼。出代嘯雜記。


[편-001]城連 : 連城
[편-002]鳳皇城 : 鳳凰城
[편-003]鳳皇城 : 鳳凰城

 

 

 

<<< 출처-한국고전번역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