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四郡總考 | ||||||||||||||
四郡者。衛滿朝鮮之所分也。 史記朝鮮列傳云。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擊朝鮮。三年遂定朝鮮。爲四郡。〇漢書武帝紀云。元年난001封三年。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爲樂浪、臨屯、玄菟、眞番郡。〇五行志云。兩將軍征朝鮮。開三軍。師古云。是西郡。而此云三蓋。蓋편001寫志者誤。〇鏞案四郡。謂之三郡者。眞番不在計也。師古之說。恐未必然。
茂陵書云。臨屯郡治東暆縣。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十五縣。眞番郡治霅縣。去長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縣。出臣瓚漢書注。〇綱目注云。樂浪郡治朝鮮縣。後漢書云。去洛陽五千里。玄菟郡治沃沮城。後漢書云。玄菟去洛陽四千里。〇鏞案玄菟之去洛陽。視樂浪却少千里者。謂遼東之玄菟耳。若武帝時玄菟郡治。卽今之咸興。豈不更遠。覽者詳之。 四郡始分之初。惟鴨江以東。入於彊理。鴨江以西。遼東之地。不相混也。惟 眞番一郡。疑在今江界外徼。漢書地理志。樂浪屬縣二十五。詳見下。遼東屬縣十八。〇鏞案今人多疑樂浪諸縣。或在遼東。然漢書地理志。樂浪遼東。各爲一郡。各領其縣。不應樂浪之縣。參錯於遼東也。昭帝以後。樂浪玄菟郡縣之名。多徙遼東。然亦但擇其空地。新建邑落。詳見下。非於遼東之故縣。蒙以浪、菟之新名也。 四郡之變。厥爲二府。疆域旣移。名稱隨混。不可以不辨。
|
樂浪考 | ||||||||||||
樂浪者。今平安黃海二道之地也。其屬縣之載於漢志者。臨屯玄菟之地。咸增附焉。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屬縣二十五。朝鮮、應劭云。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䛁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舍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音提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長岑、屯有、昭明、南部都尉治。鏤方、提奚、運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悔편001行八百二十里東暆、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〇鏞案樂浪郡治。本在朝鮮縣。縣卽今之平壤也。浿水者。今大同江之沿地也。黏蟬者。今之延安、白川地也。見東史或云幸州。遂成者。遂城也。今義州、昌城之北。或其遺也。東儒謂之遂安大謬矣。增地者。東儒以爲甑山若然。今之江西、龍岡。古者或與甑山。合爲一縣。爲浿水之所入也。帶方含資者。帶水之沿地。今交河、長湍、麻田之地也。又詳帶方考。列口者。今之江華也。金富軾三國史。以江華爲穴口縣。穴列聲相近也。列口者。洌口也。吞列者。疑今豐德、通津之 地。洌水之所入也。洌水。今謂之漢水。屯有者。臨屯之故地。屯有之爲臨屯。如浿縣之爲臨浿也。詳見臨屯考。鏤方者。今之寧遠德川也。又詳浿水考。餘不可詳。〇又按帶方、含資、列口、吞列、屯有、東暆之等。皆在今京畿之西北。本以臨屯屬縣。合于樂浪者也。不而華麗之等。本是玄菟屬縣。不而卽咸興。漢昭帝時。移其軍於遼東。以其故地。合于樂浪也。
後漢書郡國志。樂浪郡武帝置洛陽東北五千里。十八城。朝鮮、䛁邯、浿水、貪資、占蟬、遂城、增地、帶方、駟望、海冥、列口、郭璞注山海經云。列水。在遼東。長岑、屯有、昭明、鏤方、提奚、渾彌、樂都。〇鏞案前漢書。二十五縣。至後漢書。爲十八城者。不而、蠶台、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是本玄菟屬縣。爲樂浪東部者也。吞列、東暆。是本臨屯屬縣。爲樂浪南部者也。除此二者。增一樂都。故爲十八也。
晉書地理志。平州樂浪郡。統縣六。朝鮮、屯有、渾彌、遂城、秦築長城之所起。鏤方、駟望。〇鏞案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分樂浪郡爲樂浪、帶方二郡。故樂浪之十八城。又減爲六縣也。帶方、列口、南新、長岑、提奚、含資、海冥等七縣。幷屬帶方郡。
太康地理志云。樂浪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〇通典云。碣石山在漢樂浪郡遂城縣。長城起於此山。今驗長城。東截遼水而入高麗。遺址猶存。按尙書云。夾石편002、碣石入於河右。碣石卽河赴海處。在今北平郡南二十餘里。則高麗中爲左碣石。〇鏞案若如通典之說。則遂城。當在今義州昌城之地。鴨水之界。不然。或在鴨水之西。今樹柵東頭之地也。 樂浪置郡之初。皆自中國遣吏。其後或以土酋爲長。後漢書云。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眞番。以幷樂浪玄菟。後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領東地。悉封其渠帥。爲縣侯。皆歲時朝賀。〇漢書薛宣傳云。宣爲樂浪都尉丞。〇魏志云。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〇又云。正始六年。魏主芳之時。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大守弓遵。興師伐領東濊。〇鏞案此時中國遣吏。皆越海而來。蓋以遼瀋之間。道路多梗也。其土酋與편003廢。別爲一考。詳見下。 土酋爲侯。自相世襲。乃棄平壤。邑于春川。滅而復興。皆稱樂浪。是樂浪有二也。 |
別有考 | ||||||||||||
鴨水以西。本非樂浪。而東儒不覈。或謂遼東亦有樂浪。是樂浪有三也。 後漢書云。質桓之間。高句驪復犯遼東西安平。殺帶方令。郡國志云。西安平帶方縣。幷屬遼東郡。掠得樂浪太守妻子。〇魏志云。順桓之間。高句麗復犯遼東。又攻西安平。於道上。殺帶方令。略得樂浪太守妻子。金富軾史云。句麗國祖王九十四年。秋遣將襲遼東。殺帶方令。掠得樂浪太守妻子。〇或曰。漢光武時。雖以薩水已南屬漢詳別考。此時句麗日強月盛。漢則越凔海而遙制。其勢不能不寢失。故未久浿水以北。復爲句麗所得。而浿水以南。百濟得之。樂浪故地。非復漢地。故漢又置樂浪郡於遼東。以存武帝之舊跡也。不然。樂浪太守妻子。安得在遼東乎。卽文獻備考之意。〇洪名漢云。市林洪判書。漢史蓋謂蠻夷出兵無常。旣犯西安平。又掠樂浪太守妻子也。帶方樂浪。非必在遼東。〇鏞案西安平者。 今我義州玉江堡隔江之地也。唐書地理志云。營州南至鴨淥江。北泊灼城七百里。自注曰。泊灼城。古之安平縣。由是觀之。安平雖屬遼東。切近鴨江。非今遼陽近地也。當時漢地。西自遼東。東至鴨江。血脈相連。以達於薩水平壤。句麗東川王。始得平壤。在蜀漢之末。則帶方令。樂浪太守妻子。本自遼東。東赴樂浪。路由安平。泊灼城。爲句麗所殺掠。事理當然。乃文獻備考。却云樂浪帶方。竝在遼東。豈不謬哉。洪判書謂句麗西犯遼東。南搶帶樂。亦不知西安平。卽泊灼城故也。
通典云。遼東郡。東通樂浪。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玄菟、帶方、樂浪五郡。爲平州。後還合幽州。及文懿滅後。有護東校尉居襄平。晉咸寧二年。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等郡國。五置平州。本出晉書地理志。以慕容廆。爲刺史。〇鏞案當時五郡。皆隷平州。而平州以遼東襄平爲治。豈五郡之地。皆在遼東之界內乎。無是理也。鴨水之西。樂浪、帶方之跡。不可求也。 下至元魏之世。樂浪帶方。猶自中國越海遙領。魏書地形志。營州樂良편001郡。漢晉曰。樂浪後改罷。正光末復。〇治連城。領縣二永洛、正光末置。〇有鳥山。帶方。本屬帶方後罷。正光末復屬。〇又南營州。孝昌中。營州陷。永熙三편002年置。營丘郡。領縣三富平永安帶方。元象中置。雖良郡。領縣一永洛。〇鏞案金富軾百濟史云。蓋鹵王十八年。遣帶方司馬張茂等上表曰。樂浪諸郡。懷首丘之心。詳樂浪別考。此拓跋魏孝文帝延興二年事也。此時樂浪、帶方之吏。皆在百濟之境。則地形志所云。樂浪、帶方。亦在我邦域之內。魏人越海而遙領。非在鴨水之西也。
隋書地理志。上谷郡統縣六。遂城、有龍山。永樂。舊曰北平。〇鏞案漢書地理志。遂城本樂浪屬縣。元魏之制。永樂亦樂良편003屬縣。今乃屬之於上谷者。高句麗橫據鴨水之南。樂浪舊疆。截爲三段。遂城、永樂。本在鴨水之西。不能越句麗。而屬於樂浪。故移屬上谷。其勢然也。
隋書云。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凕편004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 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踏頓、肅愼、碣石、東暆、帶方、襄平等道。絡繹引途。皆會於鴨淥水西。〇鏞案東儒或執此文。遂疑二十四道。皆在鴨淥水西。大謬也。其所列地名。皆出漢書。而漢書遼東十八縣。惟襄平候城二縣。列於此目。其餘多是樂浪屬縣。將謂樂浪諸縣。竝在遼東乎。隋煬帝二十四軍之詔。但欲夸耀焜煌。全無實踐。不可據也。隋唐之伐句麗。惟有遼東一路。安得二十四軍分道各出。大無理矣。
盛京志云。海城縣。本古南沃沮國。漢屬元菟。後改屬樂浪都尉。〇鏞案海城者。句麗之沙卑城也。距今龍灣。爲六百餘里。安得爲樂浪都尉所治乎。亦謬矣。 新羅諸王。或封樂浪郡公。非以慶州爲樂浪也。唐書新羅傳云。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橫千里。縱三千里。〇又云。武德四年。新羅王眞平遣使者入朝。高祖詔封樂浪郡王。金富軾三國史。新羅 王多封樂浪郡公。〇鏞案中國之視我邦。荒遠不明。任取一郡。以名其王。不可以此求其疆域也。鄭麟趾地志云。辛禑時。移使營于雞林。別號樂浪。
南藥泉九萬答李世龜書云。三韓之名。出於前後朝鮮皆亡之後。馬韓。箕準汎海逃去立國之地。今益山。號金馬郡是也。辰韓。新羅始祖所生之地。史稱朝鮮遺民。分居山谷。爲六村。是爲辰韓六部。今慶州是也。卞韓。或稱卞辰。以其近於辰韓也。且稱最近倭國。飲食衣服。多與倭同。似是首露王之國。今金海等地是也。然則三韓。只在兩南。或略及於忠淸道。自京畿以上。元不相及。而孤雲陽村勝覽諸說。皆欲以羅麗濟三國。分排於三韓以此。其說。皆不通。唯近時韓百謙久菴之說稍勝。其說在其文集。可考也。 |
玄菟考 | ||||||||||||
玄菟者。本沃沮故地。今咸鏡南道之地也。 後漢書云。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長白山正幹之東。東濱大海。詳見沃沮 考。又云。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爲玄菟郡。魏志東夷傳亦云。〇洪萬宗云。玄菟。卽東沃沮地。或云。邑治在咸興府。洪名漢云。武帝初置玄菟郡。于今北道永與편001等地。〇鏞案四郡之初。沃沮城爲治東部之時。不耐城爲治。今咸興、永興。當是二城之遺地也。 始元之年。玄菟北徙。以其故地。屬于樂浪。名旣隨遷。疆域以晦。後漢書云。武帝以沃沮地。爲玄菟郡。後爲夷貊所侵。徙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爲縣。屬樂浪東部都尉。沃沮傳。〇又濊傳云。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眞番。以幷樂浪玄菟。玄菟後徙居句麗。自單大嶺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復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嶺東地。悉封其渠帥。爲縣侯。皆歲時朝賀。〇魏志云。武帝以沃沮城。爲玄菟郡。後爲夷貊所侵。徙軍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沃沮還屬樂浪。漢以土地廣遠。在單單大嶺之東。分治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別主。領東七縣。漢光武六年。省邊郡都尉。由此罷。其後皆 以其縣中渠帥。爲縣侯。不耐、華麗、沃沮諸縣。皆爲侯國。〇鏞案漢書地理志。樂浪屬縣。有不而、東部都尉治。蠶台、華麗、邪頭昧句、前莫句夫租等六縣。此明是玄菟故地。在今咸鏡道者。說文。魵魚、鮸魚。出穢편002邪頭國。邪頭者。邪頭昧縣也。光武時。以嶺東七縣。爲侯國。故稱邪頭國也。邪頭之國。旣屬於穢편003。則漢志六縣之竝在嶺東。可知也。始元移郡之後。六縣爲樂浪東部。故班固撰志之時。入於樂浪之屬縣也。本止六縣。今謂之嶺東七縣者。始元之制。又以沃沮爲縣。故六得爲七也。〇又按單單大嶺者。今我咸鏡道之薛罕嶺也。單音蟬。華音蟬、薛相近。東音謂大曰罕。亦曰韓。單大嶺者。薛罕嶺也。輿地勝覽薛列罕嶺。謂之薛列者。薛用其初中聲。列用其中終聲。在咸興府西二百八十里。江界府東南三百六里。漢所謂嶺東七縣。非卽咸興永興等地乎。不耐華麗等縣。明在單大嶺之東。則武帝之時。本屬玄菟。昭帝之後。乃屬樂浪。又焯然矣。 玄菟旣徙厥屬三縣。其所謂高句驪者。當於今興京西北百里之地求之。漢書昭帝紀云。元鳳六年。春募郡國。徙築遼東玄菟城。〇又地理志。玄 菟郡屬縣三。高句驪、班固云。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隧。入大遼水。上殷台、句西蓋馬。班固云。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〇水經云。玄菟高句驪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隧縣。入於大遼水。〇鏞案玄菟北徙之地。遠過遼東之界。漢書謂之遼東玄菟者。謂在遼水之東。且爲遼水之所出也。〇又按高句驪、上殷台、西蓋馬等三縣。其在咸鏡界內。本無此名。始元移郡之後。始取高句驪。爲玄菟屬縣。遂以爲玄菟郡治。而班固撰志之時。直錄始元之制。後之讀漢書者。遂謂高句驪、上殷台、西蓋馬之爲玄菟屬縣。原是武帝之制。則大失眞矣。東儒但知玄菟爲我咸鏡。不知高句驪等三縣。非我邦域之內。則大失眞矣。〇又按東儒謂武帝玄菟。其後移遼東襄平北二百里。以高句驪爲治所。亦據後漢書。襄平者。明之遼東都司也。今云遼陽州。都司之北二百里。爲小遼水之所出者。不過是今之所謂尖頂山、銕背山之近地也。盛京志尖頂山。在興京西北九十里。銕背山。在興京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界蕃城。小遼水者。今之渾河也〇又按後漢書、北史等書。皆云武帝置玄菟郡。以高句驪爲屬縣。 皆誤讀班志。以爲武帝之制也。其實班志所載。皆昭帝始元之制。孔安國書傳。豫擧駒驪之號。豈非梅賾僞案乎。 其所謂西蓋馬者。疑是眞番之故地。當於今佟家江之左右。鴨綠江之北求之。後漢書云。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注云。蓋馬縣名。屬玄菟郡。其山在今平壤城西。〇鏞案范所指者白頭山也。後漢書。范曄所作。注所云者。西蓋馬也。如云不然。其山在平壤城西。何謂也。白頭山明在平壤東北。安得在西乎。其指西蓋馬。可知也。若然。西蓋馬縣。應在今平安道之西。鴨綠江之北。婆豬江之左右。亦無疑也。昔在內閣。與一二學士論地志。嘗以蓋馬大山。爲白頭山。誠以蓋之初聲。實與奚同。而東音謂白曰奚。謂馬曰摩尼。謂頭亦曰摩尼。蓋馬者。奚摩尼也。奚摩尼者。白頭也。西蓋馬者。白頭之西。又一大山。可與白頭爭雄。故謂之西蓋馬也。今婆豬江之西北。有分水嶺等大山。此恐是西蓋馬也。一統志。以白頭山。爲長白山。盛京志亦然。又按昭帝。以四郡爲二 府。而臨屯合於樂浪。眞番合於玄菟。後漢書見上。則眞番之跡。當在玄菟。西蓋馬其一也。眞番郡治。本是霅縣。臣瓚注。霅旣胡甲切合。蓋又胡臘切。蓋馬者。霅縣也。
金富軾三國史云。句麗太武神王九年漢光武建武二年。冬十月。王親征蓋馬國。殺其王。以其地爲郡縣。十二月。句荼國王。聞馬蓋편004滅。擧國來降。〇鏞案此云。蓋馬國者。西蓋馬也。昭帝時。雖以爲縣。其地荒僻。遂爲夷貊所據。故謂之蓋馬國也。其與편005廢如此。故光武棄之。〇又按隋煬帝伐句麗詔云。左十二軍。出蓋馬等道。此是夸說。不足據也。已見前。 其元封舊縣。惟華麗、不耐二城。久而有名。魏志穢편006傳云。光武省東部都尉。封其渠帥爲侯。今不耐穢편007。皆其種也。魏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嶺東穢편008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擧邑降。其八年。詣闕朝貢。詔更拜不耐濊王。〇金富軾三國史云。新羅儒理王十七年。漢光武十六年。華麗不耐二縣人連謀。率騎兵。犯新 羅北境。貊國渠帥。以兵要曲河西敗之。〇鏞案光武省尉之前。嶺東七縣。已爲酋長所據。故得連謀南伐也。金富軾誤以尉那巖城。爲不而城。詳見國內考。故讀其史者。每以不耐。爲在鴨水之北。大不通矣。若使二縣在於鴨水之北。當云句麗伐我。何謂二縣連謀哉。此時句麗國都。在國內城。況此時百濟方彊。多婁王橫據漢山。二縣之人。又何以越百濟而遠侵新羅之北境哉。二縣之在薛罕嶺之東審矣。
魏志云。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毋丘儉。登丸都。今江界之北。隔江之地。屠句麗所都。詳見丸都考。六年。復征之。句麗王宮。遂奔買溝。北沃沮。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遼東之玄菟。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愼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〇金富軾三國史云。東川王二十年。毋丘儉來侵。魏正始七年。銘不耐城而歸。〇鏞案南沃沮者。今之咸興諸邑也。銘功不耐者。刻於咸興之石也。其云過沃沮千有餘里者。謂過南沃沮也。其云至肅愼南界者。謂至豆滿江邊也。竝詳편009丸都考。 鴨水之北。儼有二城。又冒不而、華麗之名。金富軾句麗史云。琉璃王二十二年。漢平帝三年。王遷都於國內。築尉那巖城。〇括地志云。不耐城。卽國內城也。城累石爲之。〇金富軾云。國內城。或云不而城。漢書樂浪郡屬縣。有不而。〇鏞案國內城。宜在今楚山江北。詳見國內考。此云不而者。冒名也。乃金富軾專據括地志。但知國內爲不耐。不知不耐故地。宜求於咸興。故竝以班志所載。引之爲證。不亦謬乎。國內城者。句麗人薛支逐豖。入山。始破天荒。與漢志何干。
後漢書句麗傳云。安帝元初五年。句麗復與濊貊。寇玄菟。攻華麗城。三國史亦云。〇鏞案始元徙郡之初。不立華麗新縣。故班固地志。只於樂浪東部。載華麗舊縣。至東漢之時。新開一縣。冒之以華麗舊名。覽者詳之。 王莽之時。玄菟郡治已爲句麗之所得。及至東漢。玄菟再徙遼東。金富軾三國史云。朱蒙之子琉璃王末年。王莽時進兵襲取句편010高句麗縣。〇又云太武神王九年。漢光武二年王親征蓋馬國。殺其王。以其地爲郡縣。 〇鏞案琉璃王。旣取高句麗縣。以爲國號。則玄菟之根本拔矣。其不內移乎。太武王又取西蓋馬地。以爲郡縣。則玄菟之屬邑亡矣。惟上殷台無下落。其有舊觀乎。漢魏以來。句麗屢侵玄菟。玄菟之再徙於遼瀋之地。可知也。
後漢書云。安帝初。以遼東之高顯、候城、遼陽三縣。屬玄菟。〇後漢書郡國志。玄菟郡六城。洛陽東北四千里。〇其遼東郡云。洛陽東北三千六百里。高句驪、遼水出西蓋馬、上殷台、因舊制高顯、候城、遼陽故屬遼東。〇東觀書云。安帝卽位之年。分三縣來屬。〇鏞案玄菟。旣徙遼東。分此三縣。使之成聚。非明文乎。〇又按今之遼陽。卽古之襄平。古之遼陽。別自有縣。應在遼水之北。古者。水北曰陽〇又按句麗之攻玄菟華麗城。在安帝中年。元初五年事。則華麗設縣。亦在三縣移屬之時矣。安帝永初七年之明年。改元曰元初。〇又按西玄菟。切近遼水。見下條則其距遼東郡治。必不滿四百里。郡國志注。其距洛陽。差四百里者。疑卽北玄菟之道里。因以書之也。
晉書地理志。平州玄菟郡。統縣三。高句麗、望平、高顯。〇鏞案高句麗者。朱蒙立國之初基也。乃後漢書晉書。儼有高句麗縣。載於版籍。此亦徙其地而冒其名者也。〇金富軾三國史云。寶臧王四年。貞觀十九年。李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至玄菟。我城邑大駭。皆閉門自守。世勣進攻蓋牟城。今蓋平。又進攻遼東城今遼陽。又進攻白巖城。在今石城山。〇鏞案李世勣纔濟遼水。便至玄菟。則玄菟之郡。必在遼東之初界也。蓋牟、遼城、白巖、安市。皆自玄菟而進。則玄菟者。遼東之初界也。
盛京志云。海城縣。漢屬元菟。後改屬樂浪都尉。蓋平縣。
漢元菟郡。隋爲高麗。蓋牟城、鳳凰城、漢屬元菟郡。金州。漢屬元菟郡。〇又云。海城縣有古遼隧縣。漢置元菟郡。公孫淵遣將拒司馬懿。卽此。按水經。小遼水。西南至遼隧縣。入大遼水。則古遼隧。在今三汊河牛庄之地。〇洪名漢云。盛京志。以今海城蓋平等地。謂屬玄菟。則遼東十八縣。何處開列耶。誤矣。〇鏞案洪公堅以玄菟。謂在襄平北二百里。故其說 如是。然玄菟。旣失句驪之縣。王莽時不得復在襄平北二百里。其再徙遼東。無可疑也。豈可膠守前見乎。盛京志。所論固多紕繆。然遼陽遼隊편011之移屬玄菟。旣載於後漢書。海城、蓋平之不遠玄菟。又驗於三國史也。李世勣之事。則遼東諸縣之半入玄菟。不可誣也。唯金州地盡坤。維鳳城天限巽方。若此二城。又屬玄菟。則無遼東矣。而可爲說乎。東人但知遼東爲地名。不知遼東爲郡名。故文獻備考。一從盛京志立說。不復考覈。此洪公之所歎也。余謂東漢以來。玄菟再徙。遼、菟二郡。鄰比相依。分領諸縣。與元封始元之制。大相不同。今不可考也。〇又按今之海城縣。在遼河東岸。李世勣纔渡遼水。卽踐玄菟之地者。必此縣也。然盛京志乃云。此縣在漢時初屬玄菟。後屬樂浪都尉。則不稽之言也。此于玄菟沿革。樂浪興廢。全不考覈。何以取信於人哉。 總之玄菟有三。其一在沃沮故地。今咸興。宜謂之東玄菟也。其二在句麗古縣。小遼水所出。宜謂之北玄菟也。其三在遼河東岸。海城遼隊편012地。宜謂之西玄菟也。漢書霍光傳云。霍光兄子雲爲玄菟太守。〇又石顯傳云。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〇鏞案此二人。皆北玄菟時太守也。西京之時。北玄菟未移也。 漢安帝以後。凡史策편013之稱玄菟者。皆是西玄菟。與我邦無涉。後漢書云。安帝永初五年。句麗王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元初五年。復與濊貊。寇玄菟。攻華麗城。已見上。建光元年十二月。句麗王宮。圍玄菟。州郡討破之。宮死。〇又云。建光元年。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將兵出塞。擊句麗。句麗王潛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焚城郭。秋宮又率馬韓穢편014貊數千騎。圍玄菟。三國史亦云。〇又云。延光元年。遼東都尉龐奮承。僞詔斬玄菟太守姚光。〇又云。順帝陽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〇又云。桓帝永康元年春。夫餘王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又云。夫餘本屬玄菟。獻帝時。其王求屬遼東。魏志云。夫餘本屬玄菟。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台。更屬遼東。〇又云。靈帝建寧二年。玄菟太守耿臨。討句麗。其王伯固降服。 乞屬玄菟。魏志云。熹平中伯固。乞屬玄菟。〇三國史云。句麗新大王五年。王遣大加優居、王簿然人等。將兵助漢。玄菟太守公孫度。討富山賊。魏志亦云。〇鏞案此云玄菟난001。皆西玄菟也。
魏志云。明帝靑龍元年。吳主權遣太常張彌。將兵萬人。乘海授燕公孫淵。分散其兵。置遼東諸縣。執中使秦旦等六十人。置玄菟郡。旦等皆走。行數日。得達句驪。因宣權詔於其王位宮。此時。句麗東川王都丸都。〇又云。魏主叡景初二年。司馬懿克遼東。斬公孫淵。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皆平。注云漢帶方縣。屬樂浪郡。公孫氏分立郡。〇又云。正始中。毋丘儉討句麗。遣玄菟太守王頑。詣夫餘。使供軍糧。又云。遣王頎。追王至南沃沮。〇三國史云。句麗美川王三年。晉惠帝大安元年。秋九月。王率兵三萬。侵玄菟郡。虜獲八千人。移之平壤。十六年春二月。攻破玄菟城。殺獲甚衆〇晉書云。愍帝建興元年。裴嶷之兄武。爲玄菟太守。嶷。慕容廆之謀主。卒以其喪歸。〇又云。成帝咸康四年。趙王虎擊燕。玄菟太守劉佩。請出擊之。〇北史云。晉孝武太元十年。句麗攻遼東、玄菟 郡。後燕慕容垂。遣其弟農。伐句麗。復二郡。〇又云。拓拔魏延和元年。魏伐燕。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六郡民三萬家於幽州。〇鏞案此云。玄菟皆西玄菟也。 陳隋之際。西玄菟。竟爲句麗所得。北史云。高句麗有三京。復有遼東玄菟等數十城。〇一統志云。遼東昌黎等五郡。爲慕容廆所據。後魏仍爲遼東郡。隋初又爲高句麗所據。唐征高麗。復其地。〇鏞案魏志云。漢時。賜句驪鼓吹伎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北史亦云。蓋當時句麗夫餘等國。或屬玄菟。或屬遵東。凡其命服恩例。皆從所屬之郡而受之也。
|
臨屯考 | ||||||||||||
臨屯之地。雖不可詳。要與樂浪相接。在洌水以北。今之京畿西郊是也。 漢書地理志注편001云。臨屯郡治東暆縣。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臣瓚注引 茂陵書。〇鏞案始元之制。臨屯合於樂浪。則臨屯之跡。宜於樂浪求之。漢書地志。帶方、東暆、列口、吞列。皆爲樂浪之屬縣。則是數縣者。豈非臨屯之故地也乎。帶方者。帶水之所經。今之長湍是也。列口者。列水之所入。今之江華是也。臨屯之地。豈可外求乎。且據臣瓚之注。西自長安。東至遼東。相去四千三百五十里。又自遼東。東至臨屯。計其道里。則臨屯者。距遼東一千七百八十八里之地也。今之臨津。非卽臨屯乎。在今坡州西十里。據鄭麟趾高麗史。臨津縣。本高句麗臨城縣。一名烏阿忽。高麗恭愍王。嘗於臨津。營建宮室。謂之新京。斯蓋臨屯之故地也。〇又按揚子方言每云。朝鮮列水間。語音如此。其云朝鮮者。樂浪諸縣也。其云列水者。列口呑列之地也。壤地相接。謠俗大同。臨屯之跡。不可以他求也。 乃東儒忽執江陵。謂之東暆。謂之臨屯。其實無稽之言也。鄭鱗趾高麗史云。凕편002州。本濊國。漢武帝定四郡時。爲臨屯。句麗稱河西良。輿地勝覽亦云。〇洪萬宗曰。臨屯。卽濊國。以東暆縣爲治。今江陵府。東史略亦云。 〇鏞案此大謬也。據後漢書濊傳明云。玄菟復徙句麗。自單大嶺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後分嶺高편003七縣。置東部都尉。江陵之濊。其在四郡之時。本屬玄菟。不旣明甚乎。江陵襄陽。自古以來。與咸興同部。下至高麗。其制皆然。見鄭志。今欲別之爲臨屯可乎。東儒見東暆二字。便以東表日出之地當之。而柰與後漢書茂陵書。都不相合何哉。漢書地理志。別有樂浪南部。列口、吞列等縣。皆在樂浪之南。則臨屯之跡。當於是乎求之也。〇又按說文云。樂浪東暆縣。出鰅魚。皮有文。神爵四年初。捕收輸考工。洪興祖楚辭補注云。鰅鱐狀如犁牛。今江陵江華之海都。無此魚。然詳觀說文。蓋非恒有之物也。 屯有縣。亦必臨屯之所屬。卽今長湍沿水之地也。魏志云。漢獻帝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爲帶方郡。〇鏞案帶水者。古之七重河。今之臨津江。帶方者。帶水之沿邑也。詳見帶方考。屯有、臨屯。當於此乎求之也。 |
| ||||
疆域考其一 | ||||
|
眞番之地。雖不可詳。要在今興京之南。佟家江之左右。
眞番考 | ||
| ||||
疆域考其一 | ||||
|
眞番之地。雖不可詳。要在今興京之南。佟家江之左右。
樂浪別考 | ||||||||||||
始元合郡之後。樂浪之跡。不見漢史。唯金富軾三國史時。有紀載。與東 京曹魏之史。宜相勘合。玆別爲一考。 始元合郡之初。雖自漢廷遣使편001。其後寢以土酋爲長。至漢成帝河平元年。其跡始顯。上距始元五年。已五十四年矣。新羅史云。赫居世三十年。漢成帝河平元年。樂浪人將兵來侵。見邊人夜戶不扃。露積被野。曰。此有道之國。乃引還。其後瓠公。聘於馬韓曰。我國自二聖肇興。卞韓、樂浪。無不畏懷。 若其位號。或似國君。或似郡守。又其都邑。不在平壤。却在春川。斯皆不可以詳驗也。鏞謂始元合郡之後。漢廷命吏。來治平壤。或遣土酋。分治春川。其後土酋遂據春川以自雄。別爲一國也。東儒皆以春川爲貊國。疑此樂浪立國者。原是貊人。故遂以春川爲貊國也。詳見穢편002貊考。 後十三年。百濟與樂浪修好。〇後四年。又與失和。百濟史云。溫祚王四年。漢武帝永始二年。秋八月。追使樂浪。修好。〇八年秋。築 馬首城。豎瓶山柵。樂浪太守。使告曰。頃者聘問結好。意同一家。今逼我疆造立城柵。或者其有蠶食之謀乎。若不渝舊好。隳城破柵。則無所猜疑。苟或不然。請一戰以決。王不聽。由是與樂浪失和。〇鏞案馬首城。瓶山柵。今未詳其地。然要在今加平以東春川以西也。或曰。抱川古之馬忽。〇馬忽者。馬城也。其稱太守者。土酋自署爲太守。如公孫度自署爲平州牧也。若是漢廷之太守。則其責百濟之辭。宜憑藉天朝。豈但曰逼我疆域哉。 後三年。樂浪侵百濟。〇越二年。百濟徙都漢南。以避樂浪之患。百濟史云。溫祚王十一年。漢綏和元年。夏四月。樂浪使靺鞨。破瓶山柵。殺掠一百餘人。秋七月。設禿山、狗川兩柵。以塞樂浪之路。〇十三年夏五月。王謂臣下曰。國家東有樂浪。北有靺鞨。侵軼疆境。小有寧日。余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於彼。以圖久安。〇鏞案此時。百濟國都在於漢水之北。卽尉禮城。在今京城東北惠化門外。詳見慰禮考。故徙都漢南。若然。樂浪之國。明亦在漢水之北也。溫祚之言曰。東有樂浪、當時百濟之東。豈非春川等數縣乎。 若云。樂浪是平壤。必當曰西有樂浪矣。且云。樂浪使韎편003鞨殺掠。樂浪之爲當時彊國。可知也。 後四年。樂浪侵百濟。〇越明年。百濟襲樂浪。百濟史云。溫祚王十七年。漢哀帝元壽元年。春。樂浪來侵。焚慰禮城。〇十八年冬十一月。王欲襲樂浪牛頭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還。〇鏞案今之春川。本名牛首州。一名牛頭州。見地志。漢武帝。使彭吳。通牛首州。卽此地편004也。晉書孝愍帝紀。論五嶽三塗。竝皆淪寇、龍川、牛首。故以立君。又南史徐孝嗣傳。繞黃山欵牛首。乃盛漢事。今江南未廣。願陛下少更留神。今昭陽江兩水合衿之處。有大村曰牛頭。其裡面。有所謂貊國古墟。此卽古樂浪國之遺墟也。又詳穢편005貊考。又春川南界水村。有曰方牙兀者。譯之以文。卽臼谷也。 時편006四年。樂浪侵新羅。〇後十年。樂浪又侵新羅。數편007羅史云。南解王元年。漢平帝元始四年。秋。樂浪兵至。圍金城數重。俄而退歸。〇十一年。王莽天鳳元年。樂浪謂內虛。時以六部。勁兵禦倭寇。來攻金城甚急。金城。卽宮城。夜 有流星。墜於賊營。衆懼而退。〇鏞案樂浪當時。西威百濟。南侵新羅。其負險恃強。爲東裔之雄。可知也。後數年。辰韓廉斯錯편008。降于樂浪郡。時亦漢郡也。詳見辰韓考。 後十六年。漢光武遣樂浪太守王遵。殺土酋王調。後漢書光武紀云。建武六年。初。樂浪人王調。據郡不服。秋。遣樂浪太守王遵擊之。郡吏殺調降。秋九月。赦樂浪謀反大逆殊死已下。〇又王景傳云。景父閎爲樂浪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決曹吏楊邑等。共殺調迎遵。皆封爲列侯。閎獨讓爵。帝奇而徵之。道病卒。〇鏞案廉斯鑡之降。樂浪擊辰韓。在王莽地皇之時。詳見辰韓考。而猶以降漢爲名。則此時土首猶奉漢詔。王調之據郡不服。不過數年之惡也。 後二年。高句麗侵樂浪下之。句麗史云。太武神王十五年。漢光武建漢八年夏四月。王子好童。游於沃沮。樂浪王崔理。出行見之。遂同歸。以女妻之。後好童還國。潛遣人告崔氏女。 使爲內應。勸王襲樂浪。崔理殺女子出降。有鼓角割破之說。今略之。〇鏞案沃沮者。南沃沮也。今安邊淮陽。卽古南沃沮之地。王子好童之游於沃沮者。疑以金剛山之登覽也。樂浪前稱太守。今乃稱王。又著其姓名。蓋本在平壤時。據漢郡而自署。故猶稱太守。及其徙居春川。與漢隔絶旣久。遂自稱王也。 後四年。樂浪侵新羅。〇越明年。句麗滅樂浪。新羅史云。儒理王十三年。漢光武建武十二年。秋。樂浪犯北邊。攻陷朶山城。〇句麗史云。太武王二十年。建武十三年。襲樂浪滅之。其國人五千。南投新羅。分居六部。此時。句麗國。都在國內城。〇鏞案此云滅之者。滅崔氏也。此後樂浪之跡。猶然不絶。可見樂浪之人。復立郡長也。〇又按此時。高句麗都於國內城。卽尉那巖城。其城在鴨綠水以北。李勣奏文云。 後七年。漢光武伐樂浪取之。以爲郡縣。句麗史云。太武神王二十七年。建武二十年。秋九月。漢光武遣兵渡海。伐樂 浪。取其地爲郡縣。薩水已南屬漢。〇鏞案薩水者。今安州之淸川也。建武十三年。句麗滅樂浪而取其地。漢光武以爲樂浪者。吾祖武帝之所開。是不可失也。於是越海伐樂浪故地。此時屬句麗。復以爲郡也。然始元四郡之制。東自臨屯。西至遼東。壤地相連。不小間斷。而光武反以薩水已南屬漢者。此時句麗強盛。據尉那之城。在鴨水之北。雄視遼浿之間。苟非動天下之兵。亦無以盡復四郡。故姑以薩水以北。割與句麗。唯平壤一城。復其舊疆。遂以薩水已南屬漢也。若然。樂浪之國。中雖移於春川。本自平壤而起跡。故平壤安州。猶爲樂浪國之所管。至樂浪旣滅。崔氏亡。句麗始取平壤爲己地。故漢光武聞而發兵也。
後漢書光武紀云。建武二十年秋。東夷韓國人。率衆詣樂浪內附。〇鏞案漢家版籍。本自鴨水南北。又南界于洌水。以爲四郡。至是句麗強盛。故薩水以北。不復疆理。而三韓稍弱。故洌水以南。却令歸附。然其所謂內附者。不過羈縻貢獻而已。漢吏符節。未嘗踰洌水一步也。 後三年。高句麗蠶支落部。詣樂浪投漢。後漢書光武紀云。建武二十三年冬。高句麗率種人。詣樂浪內附。〇又高句麗傳云。建武二十三年冬。句麗蠶支落난002大加戴升等萬餘口。詣樂浪內屬。〇句麗史云。閔中王四年冬十月。蠶支落部、大家戴升等一萬餘家。詣樂浪投漢。〇鏞案漢書地理志。樂浪屬縣。有蠶台縣。在東部都尉所屬。疑今咸鏡之地。此恐是蠶支落部也。此時薩水以南爲漢。故南渡而投漢也。自是以後。樂浪之跡。絶然無聞。 後四十二年。樂浪郡縣。猶遣漢吏。後漢書崔駰傳云。竇憲出擊匈奴。駰爲主簿。指切長短。憲稍疎之。因察駰高第出爲長岑長。駰以遠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歸。和帝永光元年。竇憲擊北匈奴而還。〇鏞案長岑、屯有。樂浪南部之屬縣也。小縣之長。猶遣漢吏。則其郡守可知矣。 後二十七年。樂浪猶爲漢郡。後漢書五行志云。安帝元初三年。汝南樂浪冬雷。〇鏞案此時。樂浪猶遣漢吏。故陰晴災祥。得以上聞於天朝也。 後三十一年。句麗掠得樂浪太守妻子。句麗史云。國祖王九十四年。漢質帝本初元年。秋。遣將襲漢遼東。殺帶方令。掠得樂浪太守妻子。後漢書魏志亦云。〇鏞案文獻備考。據此以爲遼東。亦有樂浪。非也。史臣列書。句麗之三罪。襲遼東一事也。殺帶方令一事也。掠樂浪太守妻子一事也。詳檢魏志。可知也。見原考。 後五十餘年。公孫度雄視遼東。而樂浪諸部。悉皆服屬。後漢書云。獻帝初平元年。上距本初。爲四十四年。公孫度爲遼東太守。東伐句麗。建安九年。上距初平十四年。度卒。子康襲行郡事。分屯有縣。爲帶方郡。〇鏞案公孫氏旣伐句麗。以拓東土。又分樂浪。以作帶方。則樂浪之爲公孫氏之所轄。明矣。 後三十餘年。魏明帝密遣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樂浪郡。魏志云。明帝靑龍元年。封公孫淵爲樂浪公。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洲편009。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〇鏞案此時二君。雖有酋長。兵力不競。其疆土多爲新羅百濟之所侵。故魏主越海遣吏。使之撫定也。 後七年。魏主芳편010正始元年。樂浪太守劉茂。與幽州刺史毋丘儉。夾攻句麗。〇越明年。復征句麗。魏志云。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毋丘儉。以步騎萬人。出玄菟討句麗。句麗王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軍還。宮者。國祖王之名也。魏史誤。六年。復征之。宮奔買溝。儉刻石紀功。〇句麗史云。東川王二十年秋八月。魏幽州刺史毋丘儉。與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伐高句麗。句麗史弓遵誤作王遵。〇鏞案魏志。以刻石紀功。爲正始六年事。金富軾以爲正始七年事。未知孰是。 是年。百濟襲樂浪。太守劉茂。怒將討之。百濟乞和。百濟史云。古尒王十三年。卽正始七年。百濟乘虛。遣左將眞忠。襲取樂浪邊 民。茂聞之怒。百濟恐見侵討。還其民口。〇鏞案漢光武以來。薩水以北已屬句麗。所謂樂浪。卽薩水以南帶水以北。春川以西之地也。樂浪太守。自東蹙之。幽州刺史。自西擊之。所謂夾攻也。樂浪擧軍而西赴。故百濟乘虛而襲邊也。 是時。樂浪太守劉茂。又伐辰韓滅之。魏志云。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部從事。太守之幕僚也。臣智激韓忿。臣智。韓國邑長之稱。攻帶方郡崎離營。軍壘名。時帶方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二郡遂滅韓。〇鏞案魏志。劉茂、弓遵。以正始六年。伐嶺東濊不耐侯等。則其滅韓之役。當在七年八年之間也。〇又按此時樂浪、帶方。自有君長。與曹魏天子。越海相通。故魏主每遣二太守。使之鎭撫二郡也。不然。奪取辰韓八國。以與樂浪者。何謂也。百濟乘虛襲取樂浪邊民。亦以樂浪自有君長。故得相侵掠也。劉茂本欲鎭撫樂浪。故聞而恕之。樂浪之酋。狐假虎威也。帶方亦然。 越明年。樂浪竟失平壤。爲句麗所得。句麗史云。東川王二十一年。句麗築平壤城。遂移廟社。魏正始八年。〇鏞案魏志謂正始六年。劉茂伐嶺東濊。今北道。其八年。不耐侯等詣闕朝貢。四時詣樂浪、帶方二郡。朝謁。劉茂方強편011不應。同年遽失平壤。或者平壤之爲句麗所得。已在漢末。而劉茂不能復也。 後七年。樂浪猶爲中國之所管轄。魏志夏侯尚傳云。嘉平六年。李豐、夏侯玄、張緝、樂敦、劉賢等。皆夷三族。其餘親屬。徙樂浪郡。又云。中領軍高陽許允。與豐玄親善。後豐等事覺。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樂浪道死。〇鏞난003罪人流徙。必在內服之地。則此時平壤。雖屬句麗。樂浪郡之依然內服。可知也。前此正始中。曹爽誅夏侯霸亡入蜀。霸子淵以舊勳赦。徙樂浪郡。見夏侯淵傳。 後十二年。樂浪災祥。猶記中國之史。宋書符瑞志云。晉武帝泰始二年春。白虎見遼東樂浪。〇鏞案先儒以 白虎。爲騶虞之屬。此時樂浪猶用晉吏。故災祥報聞于史官也。 後二十七年。亦然。宋書五行志云。晉惠帝元康二年九月。帶方、含資、提奚、南新、長岑、海冥、列口。蟲食禾葉蕩盡。〇鏞案此諸縣。皆浿水以南。洌水以北之地也。 後八年。樂浪帶方。服屬于新羅。新羅史云。基臨王三年晉惠帝永康元年。春。巡幸比列忽。今安邊。至牛頭州。今春川。望祭太白山。樂浪帶方。兩國歸服于新羅。〇鏞案前此新羅柰解王時。蜀漢昭烈帝章武二年。百濟兵入牛頭州。伊伐飡新羅之官名。忠萱。將兵拒편012之。至熊谷敗還。由是觀之。春川已自蜀漢之時。爲新羅之北鄙。至是巡幸。及於安邊而回。至春川。則崔氏旣滅之後。牛頭城不復爲樂浪所有。而劉茂以來。其疆域所分。雖不遠於春川。要之與溫祚王時。樂浪微有不同。故春川爲新羅州郡也。 後四年。百濟襲樂浪。〇是年。樂浪太守。遣刺客。殺百濟王。百濟史云。汾西王七年晉惠帝永興元年。春二月。百濟潛師。襲取樂浪西縣。〇冬十月。百濟汾西王。爲樂浪太守所遣刺客所殺。〇鏞案此時。句麗已都平壤。平壤以西。非百濟之鞭所能及也。樂浪在百濟之東。故襲取其西縣。則所謂樂浪者。雖非春川。去春川不遠矣。 後九年。高句麗侵樂浪。句麗史云。美川王十四年。晉愍난004元年。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 其後百餘年。樂浪竟爲高台편013麗所吞。百濟史云。蓋鹵王十八年。跖拔魏文帝延興二年。遣駙馬都尉餘禮。帶方太守司馬張茂等。朝魏上表曰。高句麗王璉。卽長壽王巨璉也。罪盈惡積。民庶崩離。馮族士馬。有鳥畜之戀。樂浪諸郡。懷首丘之心。〇鏞案跖拔魏太延四年。句麗王璉。殺燕王馮弘。上距晉愍帝元年。美川王十四年。已百二十五年矣。樂浪之亡。亦在此時。故百濟之表。馮族樂浪。得以雙擧也。樂浪新亡。東土士女。被虜至句麗。而當時郡縣。皆有懷舊戀本之心。故曰樂浪諸郡。懷 首丘之心也。此時馮弘被殺。不過三十四年。則樂浪之亡。亦當未久。〇總之樂浪之跡。起於始元漢昭帝中。絶於東漢之世。崔氏亡。再起於曹魏之時。以至跖拔氏之世。首尾五百餘年。雖夷穢편014之跡。不足傳示於後世。而文獻無徵。亦足悲矣。
|
| ||||
疆域考其一 | ||||
|
帶方者。樂浪之屬縣。卽今臨津江入海之處也。
[난-001] : 之
[편-001]馬 : 女
[편-002]與 : 興
[편-003]立 : 丘
[난-002] : 爲
[편-004]呼 : 號
[편-005]有 : 東
三韓總考 | ||
| ||||
疆域考其一 | ||||
|
秦、漢之際。洌水以北。謂之朝鮮。卽武帝四郡之地也。洌水以南。謂之韓國。亦謂之辰國。卽東方三韓之地也。
馬韓考 | ||||||||||||
馬韓者。今之益山郡。是其總王之所都也。 金富軾地理志云。金馬郡。本百濟金馬渚郡。〇鄭麟趾地理志云。金馬郡。本馬韓國。後朝鮮王箕準。避衛滿之亂。浮海而南至韓地。開國號馬韓。百濟始祖溫祚王。幷之。自後號金馬渚。有彌勒山石城。諺傳。箕準始築。故謂之箕準城。又有後朝鮮武康王及妃陵。俗號未通大王陵。一云百濟武王。小名薯童。〇鏞案漢史。所謂目支國。疑卽益山也。馬韓本自有國。箕準特來襲。取旋復滅絶。東儒每云。箕準南來。始開其國。不亦謬乎。彌勒山。或謂之龍華山。 秦漢以前。馬韓之跡。史冊無文。至箕準南遷。馬韓乃顯。後漢書云。初朝鮮王準。爲衛滿所破。乃將其餘衆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爲韓王。〇魏志云。準爲衛滿所攻。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 居韓地。自號韓王。〇魏略云。準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〇鏞案馬韓本自有國。非箕準破荒也。 箕氏旣滅。土酋復立爲王。馬韓。非箕氏也。後漢書云。準後滅絶。馬韓人復。自立爲辰王。〇魏志云。準後滅絶。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〇鏞案箕準之爲馬韓王。止於本身。未嘗傳世而歷久也。東史。或以羅濟史所載。馬韓王。爲箕氏大非也。 至漢成帝鴻嘉元年。新羅王赫居世。遣使聘於馬韓。金富軾新羅史云。赫居世三十八年。遣瓠公。聘於馬韓。馬韓王讓瓠公曰。辰、卞二韓。爲我屬國。比年不輸職貢事大之禮。其若是乎。對曰。我國自二聖肇興。辰韓遣편001民。以至卞韓樂浪倭人。無不畏懷。而吾王謙虛。遣臣脩편002聘。過於禮矣。大王赫怒。劫之以兵。何耶。王欲殺之。左右諫。乃許歸。前此。中國之人。苦秦亂東來者。衆多處馬韓。東與辰韓雜居。至是寢盛。故馬韓忌之。有責焉。〇鏞案辰、卞二韓。同在嶺南。壤地相錯。故馬韓王。竝數辰卞。責其曠禮也。 越明年。新羅聘于馬韓。新羅史云。馬韓王薨。或說上赫居世曰。西韓王前辱我使。今當其喪。征之其國。不足平也。上曰。幸人之灾。不仁也。不從。乃遣使吊慰。〇鏞案赫居世初年。不過是斯盧國之酋長。及其晚年。已爲辰韓之總王。故聘吊皆得主之也。 後十年。百濟王獻鹿于馬韓。〇後三年。百濟遷都漢南。告于馬韓〇後五年。百濟王獻俘于馬韓。百濟史云。溫祚王十年漢成帝元延四年。秋。王出獵獲神鹿以送馬韓〇十三年秋七月。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八月。遣使馬韓。告遷都。遂畫定疆塲。北至浿河。南限熊川。今公州錦水。西窮大海。東極走壤。今春川〇十八年漢哀帝元壽二年。冬。靺鞨掩至。王逆戰。虜獲酋長素牟。送馬韓。〇鏞案百濟此時。雖以浿河爲北界。至光武之時。洌水以北。薩水以南。復爲漢郡也。已見樂浪考。 後六年百濟王。作熊川柵。馬韓王壞之。百濟史云。溫祚王二十四年。王莽居攝元年。秋。王作熊川柵。今公州。馬韓王遣使 責讓曰。王初渡河。無所容足。吾割東北一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爲不厚。宜思有以報之。今以國完民聚。謂莫與我敵。大設城池。侵犯我封疆。其如義何。王慙遂壞其柵。〇鏞案百濟之於馬韓。獵而獻其禽。戰而獻其俘。遷邑而告其故。立柵而奉令旋壞之。當時百濟之臣屬馬韓。可知也。馬韓者。三韓之霸主也。 後二年。百濟滅馬韓。唯圓山、錦峴二城。固守不下。〇越明年。二城降于百濟。馬韓遂亡。百濟史云。溫祚王二十六年王莽居攝三年冬十月。王出師陽言田獵。潛襲馬韓。遂幷其國邑。唯圓山、錦峴二城。固守不下。〇二十七年。二城降。移其民於漢山之北。馬韓遂滅。〇鏞案當時。馬韓幅員最廣。北自熊津。南極海堧。而百濟立國不過二十餘年。庶事草創。安得五十四國吞滅若是。史文明有疎略。不可徵也。 後七年。百濟討馬韓舊將周勤。百濟史云。三十四年王莽天鳳三年冬。馬韓舊將周勤。據牛谷城叛。王躬帥兵五千。討之。周勤自經。腰斬其尸。幷誅其妻子。〇三十六年。脩葺圓山錦峴二城。築古沙夫里城。今古阜。〇鏞案錦峴者。或是今羅州也。故與古沙夫里。竝擧也。 後二十八年。馬韓人蘇馬諟等。詣樂浪貢獻。後漢書云。建武二十年。韓人、廉斯人蘇馬韓편003等。廉斯地名。詣樂浪貢獻。光武封蘇馬諟。爲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〇鏞案此百濟多婁王十七年也。溫祚王之子。溫祚末年。馬韓總王之。國雖亡。其所屬諸國。未盡統一。故蘇馬諟等。得以躬詣韓郡。詣平壤。脩편004其貢獻也。金富軾之史。何可盡信哉。 後十七年。馬韓將孟召。降于新羅。新羅史云。脫解王五年。漢明帝永平四年。馬韓將孟召。以覆巖城降。〇鏞案覆巖城。不知所在。疑今黃澗永同之地也。馬韓之亡。今已五十有三年矣。 乃云馬韓之將。以城降人可乎。據此知金馬郡雖滅。而馬韓遺裔。復立國以圖恢復也。 晉武帝太康年間。馬韓王遣使入貢。此是百濟非古之馬韓也。晉書馬韓傳云。武帝太康元年古尒王四十五年。二年。其主頻遣使。入貢方物。七年責稽王元年八年十年。又頻至。〇又云。太熙元年。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又云。咸寧三年。復來。明年又請內附。〇通典云。晉武帝咸寧中。馬韓王來朝。自是無聞三韓。蓋爲百濟新羅所吞幷。〇鏞案太熙。當作永熙。晋惠帝年號。據金富軾之史。馬韓之亡。已在王莽之時。下距太康近三百年。其云韓人遣使者。百濟之謂也。通典咸寧之說。誤據晉書也。馬韓百濟之王。無躬朝之事。
晉書云。張華爲安北將軍。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歷世未附者。二十餘國。竝遣使朝獻。張華傳。鏞案新彌不知何國。要之西晉之時。馬韓諸國。百濟猶未統一。故二十餘國。各自朝獻也。後漢書云。馬韓五十四國。伯濟是其一國。梁書亦云。范曄撰史之時。百濟猶未統一也。北史亦云。百濟之國。蓋馬韓之 屬也。出自索離國。 至唐高宗之時。顯慶五年。蘇定方旣平百濟。析置五都督府。以金馬渚郡。爲馬韓都督府。鏞謂馬韓之國。越自秦漢之時。下至王莽之世。雄視三邦。號令四鄰者。二百餘年矣。雖草昧荒遠。文物未備。其間節義謀略。無一傳世。悲夫。 箕準旣遷。其子姓宗族。猶在平壤。自成一部。此西土所以有馬韓之名也。魏略云。準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〇魏志云。準後滅絶。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〇李廷龜崇仁殿碑略云。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其後爲韓氏。曰平。爲奇氏。曰諒。入龍崗烏石山。其後爲鮮于氏。韻書曰。鮮于子姓。周封箕子于朝鮮。支子仲食采於于。因氏以鮮于。綱目稱箕子封於朝鮮。其子食采於于。因姓鮮于。趙孟頫贈鮮于樞詩曰。箕子之後多髯翁。鮮于之爲箕子後。不旣明矣乎。洪武間有鮮于京者。爲中領別將。其七代孫寔自泰川來居殿側。遂以寔爲箕子後。世爲崇仁殿監。〇洪名漢云。崇仁殿碑說。未知出於何書。荷潭日錄。奇自獻不言爲箕子後。近世奇氏譜。得於石函中。箕子以下五六十代名諡皆詳。其爲僞書 無疑。〇鏞案箕準南奔之初。衛滿虎視平壤。箕準之子姓宗族。安得留在故國。右渠旣亡。樂浪置郡之初。箕氏之竄伏民間者。始敢出頭。自作一部。而箕準嘗爲韓王。故冒姓韓氏。遂奉箕氏之祭祀也。〇又按準子及親者。謂嗣子及親屬也。崇仁殿碑。以親爲孱孫之名。其實襲魚豢之說也。箕準南遷。明云滅絶。安得有孱孫三人哉。 東漢安帝之時。箕氏之在西土者。猶稱馬韓。句麗史云。太祖王六十九年。漢安帝建光元年。王率馬韓穢편005貊一萬騎。進圍玄菟城。〇七十年。王與馬韓穢편006貊。侵遼東。〇金富軾云。馬韓以百濟溫祚王二十七年滅。今與麗王行兵者。蓋滅而復興者歟。〇鏞案馬韓之亡。於今一百一十有四年矣。滅而復興。亦非其時。且馬韓國邑。本在熊津之南。今益山。安得越百濟之境。而從征於玄菟遼東之役哉。箕氏之留在西土者。自稱馬韓。此魏略所謂留在國者。冒姓韓氏也。 句麗旣亡。馬韓遺族。投託渤海。渤海旣衰。別自立國號曰定安。通考云。定安本馬韓之種。爲契丹所破。其酋帥糾合餘衆。保於西鄙。建國改元。自稱定安國。宋開寶三年。其王烈萬華。因女眞遣使入朝。乃附表貢獻。〇又云。太平興國六年。女眞遣使朝貢。路由本國。乃附表來上云。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臣本以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方隅。涉歷星紀。頃者。契丹入寇境土。臣祖考守節不降。節又夫餘府昨背契丹。竝歸本國。災禍將生。莫大於此。其末題曰。元興六年。〇又云。淳化二年。其王子大元。因女眞上表。其後不復至。〇鏞案句麗諸部之中。本有馬韓一族。自成一黨。其終爲定安也。
|
辰韓考 | ||||||||||||
辰韓者。秦韓也。秦人之東走者也。 後漢書云。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爲邦。弓爲弧。賊爲寇。行酒爲行觴。相別爲徙。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爲秦韓。魏志云。其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弓爲弧。行酒爲行觴。相呼爲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齋편001之名物也。〇鏞案秦 人初來。凡君長皆謂之臣王。謂中國別有君王也。其初三韓通稱臣王。而其終唯嶺南爲臣韓者。秦人居之也。辰者臣也。 右渠之時。臣民逃難。亦至嶺南。故東史謂之朝鮮遺民。魏略云。初右渠未破時。朝鮮相歷谿卿以諫。右渠不用。東之辰國。時民隨出居者二千餘戶。亦與朝鮮貢蕃。不相往來〇魏志云。辰韓人名樂浪人爲阿殘。東方人名我爲阿。謂樂浪人本其殘餘人。〇新羅史云。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爲六村。一曰閼川楊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觜山珍支村。四曰茂山大樹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耶村。是爲辰韓六部。〇鏞案辰韓六部。皆在慶州界內。蓋其羈旅之跡。不敢分散。密相依附。及其強大之後。分處諸縣也。〇又按六部之名。亦有沿革。其在地志者。一曰梁部。本楊山。二曰沙梁部。本高墟。三曰牟梁部。本大樹。四曰本彼部。本于珍。五曰漢祗部。本加利。六曰習比部。本明活。至高麗。又改之。 至漢宣帝五鳳元年。楊山村人赫居世。立爲君長。未建國號。寔爲辰韓之 總王。北史云。新羅者。其先本辰韓種也。地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地。辰韓之始。有六國。稍分爲十二。新羅卽其一也。〇又云。新羅亦曰斯羅。隋書云。新羅亦曰斯羅。〇通典云。新羅國。魏時新盧國焉。初曰新盧。宋時曰新羅。或曰斯羅。〇通典云。新羅其先。本辰韓種。其國在百濟高麗二國東난001。난002濱大海。〇鏞案北史謂新羅居樂浪地者。新羅自基臨王時。晉惠帝之時。已得春川安邊。詳見樂浪別考。故撰北史者。書之如此。其國都之不離雞林。有未及詳也。〇又按始有六國者。六部之謂也。六部各有酋長。故謂之六國。〇又按新羅立國之初。未有國號。亦未稱王。始稱居西干、麻立干。又稱尼斯今。至智證王時。梁武帝初年。始稱新羅。見羅史。亦始稱王。凡中國文字。其在梁武帝以前。名曰辰韓者。皆指新羅而言也。 其始臣屬馬韓。受其節制。修其職貢。馬韓旣亡。乃能自立。新羅史云。馬韓王讓瓠公曰。辰、弁二韓。爲我屬國。比年不修職貢。事大之禮。其若是乎。上詳馬韓考。〇鏞案馬韓謂之西韓。見本考。辰韓謂之南韓。故 沃沮使者。獻馬新羅。則曰南韓有聖人。赫居世。大輔陜父。奔投新羅。則曰去之南韓。見句麗本紀。由是言之。赫居世當時。只是辰韓君長。非如後世革世改命者之截然爲新國也。其後。朴昔金三姓。參錯爲君。仍是本法。〇又按新羅本紀。記脫解王之事。謂卵櫝浮海。至辰韓阿珍浦口。則當時自稱辰韓。無他名也。 王莽地皇之時。辰韓右渠帥。廉斯鑡者。詣樂浪降漢。魏略云。王莽地皇時。廉斯鑡。爲辰韓右渠帥。聞樂浪土地美人民饒樂。亡欲來降。出其邑落。見田中驅雀男子一人。其語非韓人。問之。男子曰。我等漢人。名戶來。我等輩。千五百人。伐材木。爲韓所擊得。皆斷髮爲奴。積三年矣。鑡曰。我當降漢樂浪。汝欲去不。戶來曰可。辰鑡因將戶來。來出詣舍縣。縣言郡。郡卽以鑡爲譯。從芩中乘大船入辰韓。逆取戶來降伴輩。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時曉謂辰韓。汝。還五百人。若不者。樂浪當遣萬兵。乘船來擊汝。辰韓曰。五百人已死。我當出贖直耳。乃出辰 韓萬五千人。弁韓布萬五千匹。鑡收取直還郡。表鑡功義。賜冠幘田宅。子孫數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時。故受復除。〇鏞案金富軾之史。王莽天鳳元年。樂浪南攻金城。慶州之都城。天鳳六年之明年。實爲地皇。則辰鑡之以樂浪而威脅。於理爲允。但此時樂浪之長儼。自稱王。實非漢吏。乃春川之土酋也。 曹魏正始之年。樂浪南部從事吳林。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魏志云。正始中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詳見樂浪考。二郡遂滅韓。詳見樂浪考。〇鏞案魏文帝黃初三年。新羅奈解王二十七年。百濟兵入牛頭州。伊伐飧편002新羅之大官。忠萱。將兵拒之。已見樂浪考。由是觀之。新羅之得春川久矣。牛頭。卽春川。吳林所割辰韓八國。卽鳥嶺以北忠州、原州、春川之類。嶺南郡縣。非吳林之所能割。亦非樂浪之所能受也。黃初至正始二十餘年。〇又按此云。滅韓者。鳥嶺以北。辰韓之一。渠帥爲二太守所滅也。鷄林之韓。二郡何以滅之。 至晉武帝太康元年。辰韓王遣使獻方物。二年。復修朝貢。七年又朝。事見晉書東夷列傳。〇鏞案元年、二年、七年之說。與上馬韓朝貢之期。不相參差。不應兩國之使。年年同發。北史云。新羅王初附庸於百濟。其後強盛。因襲百濟。其云附庸者。謂百濟朝貢之時。新羅附獻其貢也。以此言之。其所云元年、二年、七年之朝于晉者。乃百濟新羅之事。而晉書謂之馬韓、辰韓也。 梁武帝天監二年。纂편003國之明年。新羅智證王。定國號曰新羅。智證王四年。自此以後。不名辰韓。事見新羅史。〇鏞案梁武帝以前。旣無新羅之名。則凡後漢書、魏志、魏略、晉書、北史等所載辰韓之說。是皆新羅之實跡。其可徵可信。勝於金仁問、金富軾塗聽之說。馬韓百濟。亦然。乃東儒撰史。每以三韓。認作三國之前代。歸之渺茫之世。不亦誤乎。兩漢、魏、晉之際。與我三韓之國。時代實同。故撰彼史者。每立三韓之傳。唯班固之時。洌水以南之事。未及 傳聞故前漢書有四郡。而無三韓。此又三韓晚出之明驗也。東儒但執新羅、百濟之定名。遂以三韓屬之邃古。此史家之大夢也。夫夷裔荒服之外。前代已亡之國。中國撰史之人。何爲立傳哉。請一思之。
|
弁辰考 | ||||||||||||
弁辰者。金海、巨濟、咸安、固城等沿海之地也。 後漢書云。弁辰與辰韓雜居。城郭亦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〇魏書云。其瀆盧國。與倭接界。十二國。亦有王。節施竈皆在戶西。〇鏞案三韓國邑。莫詳於後漢書。後漢書旣以弁辰。謂在辰韓之南。則弁辰者。辰韓之南鄰也。瀆盧者。巨濟也。 其稱弁辰者。或其頂戴之幘。異於辰韓。遂以得名也。韓百謙云。首露王所起。卽金海。乃弁韓之地也。〇鏞案弁者。駕洛也。駕洛者。伽耶也。東俗凡冠幘之尖頂者。通謂之弁。亦謂之駕那。今禁府皁隷。稱羅將及郡縣侍奴。稱及唱猶戴尖頂之幘。名之曰駕那。亦謂之金駕那。方 言流傳。必有所本也。新羅之時。驚洛國在今金海府。或稱加羅。或稱伽耶。此乃弁辰之總王也。必其巾幘。特爲尖頂之制。故號之曰駕羅國。而中國之人。譯之以文。則謂之弁辰也。及其末王仇亥。投降新羅之後。名其國曰金官。金官者。金冠也。聲之轉。金冠者。金駕那也。駕那之爲弁辰。尚足疑乎。咸安爲阿那伽耶。亦名阿尸良在金海四편001。固城爲小伽耶。亦名古自縣。弁辰在辰韓之南。南與倭接者。非是之謂乎。高靈爲大伽耶。星州爲碧珍伽耶。亦名曰本彼。咸昌爲古寧伽耶。亦名曰古冬攬。陜川有伽耶山。此皆弁辰之屬。故名之曰伽耶也。魏志有弁辰古資國。古資者。固城之舊名也。東史作古自。弁辰非伽耶乎。大抵漢、魏之際。新羅、駕洛。同居嶺南四五百年。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仇亥始降新羅。又陳文帝天嘉三年。異斯夫滅伽耶。駕洛者。新羅之耦國也。新羅旣爲辰韓。則驚편002洛自爲。弁辰無用崎嶇。然辨論也。漢史魏志。弁辰與辰韓雜居。羅史麗志。驚편003洛與新羅雜居。其差北差南。差強差弱。東史所記與華史所載。毫髮不爽。情形悉合。驚편004洛之爲弁辰。無可疑也。韓久菴以首 露所起爲弁辰。豈非卓見乎。如云不然。弁辰非可食之物。請一思之。 弁辰十二國。竟爲新羅所吞。新羅史云。赫居世十九年。漢元帝永光五年。卞韓以國來降。〇鏞案弁辰十二國。不應一時頓降。或其一國來降。不然。史家臆說耳。據赫居世三十八年。瓠公之對馬韓曰。卞韓樂浪。無不畏懷。詳見馬韓考。苟於是年。早已亡滅。誰將畏懷。其不亡可知也。降者。服也。降而不亡。亦無怪也。且弁辰十二國。猶載於後漢書、魏晉史。則不得於前漢之時。獻國於新羅也。此云來降者。來相服屬。非謂竝國土而獻之也。韓편005時都無弁韓之名。〇又按新羅之史。智證王時。取小伽耶。今固城。法興王時。取金官伽耶。今金海。眞興王時。取大伽耶。今高靈。此方是新羅吞滅弁辰之宗편006跡也。竝詳別考。 乃東俗蒙昧。忽以三韓配于三國。馬配句麗。弁配百濟。七藤八葛。悉違古典。崔致遠上太師侍中狀云。東海之外有三國。其名馬韓、卞韓、辰韓。馬韓 則高麗。卞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也。〇甄萱傳云。萱西巡至完山州。謂左右曰。吾原三國之始。馬韓先起後。赫世勃興。謂新羅。故辰卞從之而興。於是百濟開國。〇高麗史云。王隆高麗太祖王建父。說弓裔曰。大王若欲王朝鮮、肅愼、卞韓之地。莫如先城松嶽。裔從之。〇輿地勝覽云。扶安邊山。或云卞山。卞韓之得名以此。〇鏞案崔孤雲久游中國。反昧本鄕之事。深溺佛典。好爲誕妄之說。其所作佛家碑誌。無非怪談。雖其時代較古。文詞精巧。其言未必皆信文也。箕氏之留在平壤者。冒姓韓氏。見魏略。從征句麗。見東史。馬韓之爲句麗。猶有影響。百濟之爲弁韓。抑何據也。百濟始都廣州。河南城。中徙公州。卽熊津。終於扶餘。卽泗沘。皆在慶州之北。北極出地。當差數度。而猶爲弁韓。則漢史所謂弁辰。在辰韓之南。南與倭接者。是夢囈之言乎。秦漢之際。洌水以北。謂之朝鮮。洌水以南。謂之韓國。其後朝鮮爲句麗。韓國爲新羅、百濟。今乃以三韓。配三國。其不鉏鋙乎。孤雲之說。不可從也。〇又按甄萱、王隆之說。皆是大略麤談。不足理會。至於 扶安邊山之說。此乃童騃嬉戲之談。不足辨也。誠若邊山爲弁韓。將無麻田爲馬韓。信川爲辰韓乎。〇又按古有弁辰。未有卞韓。東儒離開弁辰二字。以作卞韓。則弁辰可移於北方。可移於西方。此其受病之源也。 又或誤據唐書閑漫之筆。遂疑弁辰편007在北方。唐書渤海傳云。大祚榮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東史同。〇句麗史云。泉男生旣降。男生蓋蘇文之子。帝召入。進右衛大將軍卞國公。〇鏞案東儒又執此文。以爲男生句麗之人。而號曰卞國渤海北蕃之國。而盡得弁韓。則句麗亦可爲卞韓。然當時封號。多不以實。故新羅諸王。皆封樂浪郡公。豈卽慶州爲樂浪乎。此不足爲據。又如大祚榮旣得朝鮮。又得弁韓。其云朝鮮。正是今平安道之地。句麗故疆也。豈得復以卞韓。爲句麗哉。此皆閑漫不核之筆。無足據者。 又或誤讀唐書。遂疑弁韓苗裔。實居平壤。唐書新羅傳云。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橫千里縱三千里。〇金 富軾云。唐書舊唐書。皆云卞韓苗裔。後在樂浪之地。此皆傳聞懸說。非實錄也。〇鏞案唐書弁韓。必是辰韓之譌。蓋謂新羅。卽辰韓之後孫也。其云居漢樂浪地者。謂新得春川漢城等地也。卽漢樂浪南部地。金富軾忽去新羅二字。發此疑語。遂使百喙爭鳴。靡所底定。不可歎乎。北史云。新羅其先。本辰韓種也。隋書云。新羅居漢時。樂浪之地。唐書襲用此文。 至撰輿地勝覽。其定馬韓、弁辰之疆域。皆指越爲燕。以齊待蜀。而三韓舊界。不可復問。輿地勝覽云。京都黃海道。古朝鮮。馬韓之域。忠淸道。古馬韓之域。全羅道。本卞韓之地。〇又云。臣按馬韓爲高句麗。辰韓爲新羅。卞韓爲百濟。崔致遠已有定論。此非致遠創爲之說。自三國初。相傳之說也。高麗金富軾地理志。亦以致遠之論爲是。至其中葉。始有以金馬山在百濟之境。平那山在高句麗之境。平與卞。聲相近。遂疑馬韓爲百濟。卞韓爲高句麗。然而未有昌言指之者。〇及金敬叔編周官六翼叙三韓。則云高 麗。幷樂浪卞韓。百濟。幷馬韓帶方。至叙三國。則直以高句麗爲馬韓。百濟爲卞韓。一人之言。自相矛盾。何足道哉。〇逮于本朝。吉昌君權近。與李詹等。修東國史略。乃斷然以馬韓爲百濟。卞韓爲高句麗。近乃近世大儒。東人擬之蓍蔡。而亦爲是論。以錯亂千載已定之說。未知何謂也。〇臣反覆攷中國及東史。三韓之時。馬韓最大。統五十四國。辰、卞二韓。各統十二國。則今益山以南。無地可容五十四國矣。意者。馬韓王都。其南密近於卞韓。而東北則與樂浪、靺鞨、沃沮等。封疆相接。其後高句麗東明王。起於樂浪。而盡有馬韓東北之地。後人稱麗爲馬韓者。蓋以此也。〇後漢書。載弁辰在辰韓之南。南與倭接。又曰。弁辰與辰韓雜居。衣服居處。言語風俗同。不曰弁韓。而曰弁辰。是雖懸聞之稱。亦可以知二韓之相隣附也。新羅赫居世十九年。卞韓以其國來降。其後百濟旣滅馬韓。兵力強盛。蠶食新羅卞韓舊地。智異山以西。盡爲所幷。後人稱濟爲卞韓者。蓋以此也。〇柰之何近惑於金馬平那之說。謂馬韓在百濟 封域之中。遂以爲百濟乎。且唐書所云。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者。蓋言卞韓之系。出自樂浪耳。金富軾猶謂非實錄。近之論。顧引以爲證。而乃去苗裔二字。直云卞韓在樂浪之地。何也。〇又其言曰。後漢書謂卞韓在南者。蓋自漢界遼東之地。而云爾。非謂卞韓在辰、馬二韓之南。信如是則其所云馬韓在西者。亦可謂在遼東之西乎。〇周官六翼。記高麗世祖說弓裔之言。大王若欲王朝鮮、肅愼、卞韓之地。莫如先占松岳。注云。今西京古之卞那京。故曰卞韓。此尤謬妄。以卞韓爲西京。則朝鮮更指何地。後日裔之用兵。自羅州始。則世祖所謂卞韓。指百濟也。審矣。〇三國遺事。謂麗地自有馬邑山。故名馬韓。濟地自有卞山。故云卞韓。今平壤府。有馬邑山。扶安縣有邊山。則遺事之云。恐或有徵。是書未知誰作。亦出於高麗中葉以後。其所紀載。皆荒誕不經。不足取信。然於辨三韓之說。則證據甚明。欲志東方地理者。固宜參觀。〇臣故謹因致遠舊說。以京畿忠淸黃海等道。係于馬韓舊域。以全羅道。係于卞韓舊域云。 〇鏞案漢魏諸史。武帝四郡之地。不至於洌水以南。而辰國南韓。每在四郡之外。則旣爲朝鮮之地。又爲馬韓之域。萬無是理。今乃於京都黃海之地。書之曰朝鮮。馬韓之域。則首鼠兩端。拖泥帶水。其蒙昧不核。一何至此。旣以句麗定爲馬韓。而平安不擧馬韓。旣以全羅定爲卞韓。而益山猶謂馬韓。其糾繞狼狽。一何至此。若云益山以南。無地可容五十四國。則今全羅一道。恰爲五十三邑。何況洌水以南畿甸忠淸之地。將設百國。奚但五十四而已哉。將謂五十四國。皆如晉、楚、齊、秦之廣大乎。此過慮也。又云。句麗東明。起於樂浪。此又何說也。東明所據。只卒本而已。降及曹魏之時。句麗始得平壤。何況馬韓。東儒誤以今成川。爲卒本。故其言如是。只句麗史一通。不曾夢見。徑主大論可乎。至論卞韓之事。旣云卞韓。降于新羅。卒以百濟。號爲卞韓。抑何武斷。吾聞百濟先亡。劉府尋撤智異山以西南原諸郡。皆入新羅之疆理。終爲新羅之罪案。未聞新羅獻其所得弁韓之地於百濟也。卞韓之系。出自樂浪。又何說也。唐書本論新羅世 德。出於辰弁편008。金富軾割去新羅二字。權陽村割去苗裔二字於是乎弁편009韓在樂浪矣。夫唐書一部。本非枕中鴻寶。何至迷昧如此。諸家紛紛。總屬不根。究其病祟。都坐三韓三國。必欲分配。故七藤八葛。百孔千瘡。皆由此而發也。 總之三韓之訟。亦當以中國史冊。決之。北史云。百濟蓋馬韓之屬。〇通典云。三韓。蓋爲百濟新羅所幷吞。〇鏞案天下之辨是非決嫌疑者。當先揆本末。不探其本唯末是趨者。未有不纏繞而迷昧也。東國當時。本無文字。安有史策。尼斯今麻立干以爲王號。徐耶火音汁伐以爲地名。當時無文。不可諱也。故我邦史冊。皆據漢、魏、晉諸史。點綴成文。其或收拾於本國之傳記者。皆虛荒誕妄。不根之說。卵剖櫝汎。鷄鳴鵲噪。下俚詿言。可愧之甚。今乃輕違中國之信史。自立委巷之野言。其可曰揆其本乎。中國撰史之家。皆知句麗無涉於三韓。故北史通典之筆。明核如是也。吾家譜牒。反遜他家之藏。愧甚矣。
|
<<< 출처-한국고전번역원 >>>
'上古史'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고조선 (0) | 2010.09.02 |
---|---|
고조선의 초기 중심지 (0) | 2010.09.02 |
고조선의 아사달은 지금의 평양이 아니다 (0) | 2010.01.31 |
여유당전서 강역고-발해속고,북로연혁속,서북로연혁속, 9성연고...정약용 (0) | 2009.10.23 |
여유당전서-강역고-상고사...정약용 (0) | 2009.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