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

여유당전서-강역고-상고사...정약용

吾心竹--오심죽-- 2009. 10. 23. 19:06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弁辰別考亦名迦羅考。 286_252a


弁辰明是迦羅。而迦羅之跡。僅見於北史隋書。玆就羅麗史。採取迦羅之事。爲弁辰別考。以當弁辰之史。
辰韓、弁辰。初皆六國。後各十二。而迦羅只有六國者。史家失其六也。
鏞謂凡作新羅之史者。宜作迦羅本紀一部。以當秦本紀、項羽本紀義例。而金富軾闕焉不錄。今考羅、麗地志。凡得迦羅伽耶之名者。總有六286_252b 國。金海爲金官伽耶。亦名大迦羅。咸安爲阿那伽耶。亦名阿尸良。固城爲小伽耶。亦名古自國。此皆潢水以南之諸縣也。潢水發源於太白山之潢池。西南流三百餘里。至咸昌縣東。折之爲南流三百餘里。至咸安郡北。又折之爲東流百餘里。至金海府東北黃山浦口。又折爲南流至金海府。東入海。此所謂洛東江也。謂之洛東者。言在駕洛之東也。又咸陽府南。智異山之北。灆水出焉。俗謂之淸川。東流至晉州城南。折之爲東北流。至咸安郡北。與潢水合流。凡在潢水灆水之南者。最東曰金海。次西曰熊川。曰昌原。曰漆原。曰咸安。曰鎮海。曰固城。曰泗川。最西曰昆陽。난001羅史謂之浦上八國。蓋指此類。此皆古弁辰之地也。慶州在金海直北二百里。遠在潢水之東。漢史所謂弁辰在辰韓之南者。此之謂也。又高靈爲大伽耶。星州爲碧珍伽耶。咸昌爲古寧伽耶。皆在潢水之西。而潢東諸縣。絶無駕洛之跡。潢水之稱洛東江。固其宜也。若論東西緯度。高靈東直慶州。星州在高靈之北四十里。咸昌在星州之北百四十里。漢史。猶謂之弁辰。在286_252c 南者金官駕洛國。爲弁辰之總王。故得云在南。又或謂與辰韓雜居也。今若於金官之國。加之以浦上八國。又加以高靈星州咸昌等三國。恰充其數。但浦上八國。所謂骨浦者。今合于昌原。所謂漆浦者。今之漆原。所謂古史浦者。似指固城。本名古自浦。餘不可考也。〇又按漢史。有弁辰軍彌國。弁辰甘路國。今之昆陽本名昆彌。開寧本名甘文國。在星州之北。疑卽軍彌。甘路之聲轉也。瀆盧者。巨濟也。已見前。雖與金官。隔以海口。瀆盧南與倭接。恐非他邑也。巨濟有加羅山。輿覽云。望對馬島最近。
弁辰十二國。皆隷金官首露之國。金官者。弁辰之總王也。漢光武時。始開其國。
金富軾三國史云。金庾信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許人也。以後漢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龜峰望駕洛九村。遂至其地開國。號曰加耶。後改爲金官國。出金庾信傳。〇鄭편001趾高麗史云。金州本駕洛國。新羅儒理王十八年。建武十七年。駕洛之長我刁干、汝刁干、彼刁干等九人。率其民禊飲。望見龜旨286_252d 峰。有非常聲氣。就視之。有一童子。年可十五。容貌甚偉。衆皆拜賀盡禮。童子日就歧嶷。身長九尺。九人遂奉以爲主。卽首露王也。國號駕洛。又稱伽倻。後改爲金官國。四境東至黃山江。東北至伽倻山。西南際大海。西北界智異山。卽位一百五十八年薨。見地理志。〇又云。金州有首露王墓、在州西。招賢臺。在州東。世傳駕洛國居登王。登此臺。招七點山旵始仙人。旵始乘舟而來。因名焉。〇東史略云。初駕洛今金海有九干。各總其衆爲酋長。九干脩禊事。適見龜峯。有異氣。就得六男。推始生者爲主。因金卵姓金。以始見。名首露。國號大駕洛。權近著。〇東國總目云。始生者。爲大駕洛。其餘五人。爲五伽倻主。曰阿羅伽耶。曰古寧伽倻。曰大伽倻。曰星山伽倻。曰小伽倻。〇鏞案首露開國之年。三國史以爲漢光武十八年。壬寅年。高麗史以爲儒理王十八年。辛丑年。所差一年也。東史諸家。竝從三國史。從壬寅。貴古也。〇又按鄭史。有金榼金卵之說。妄誕鄙俚。今竝刪之余謂漢史魏志。皆云辰韓弁辰之王。皆以馬韓人爲之。此當時之實聞286_253a 也。辰韓之昔脫解。弁辰之金首露。皆係西韓之人。而新羅、百濟後世。竟成仇隙。新羅之人。恥其前代受命百濟。諱其根本。遂造櫝卵之說。以欺愚俗。而三國遺事。竝載委巷之說。鄭公不知刪落耳。〇又按東史略。有六卵之說。而東國總目遂云。首露王兄弟六人。分作六伽倻之始祖。此皆後人推演爲說。不足徵也。唯崔致遠以爲大伽耶始祖朱日。金官國始祖靑裔。爲同母兄弟。詳見大伽耶。此必有據之言也。
金富軾云。南加耶始祖首露。與新羅同姓也。又云。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故姓金。〇洪萬宗云。王妃許氏。南天竺王女。生九子。而二子從母姓。今之金海金氏、許氏皆首露之子孫也。王壽至一百五十八。〇鏞案鄭史。首露王在位百五十八年。洪說以爲享壽百五十八年。揆之常理。洪義似長。然今從鄭史。所以貴古也。
首露王三十五年。發兵侵新羅。自玆以後二十餘年。戰爭不息。辰韓、弁辰之截然爲二。良以此也。
286_253b新羅史云。脫解王二十一年。漢章帝建初二年。秋八月。阿飧편002吉門。與加耶兵。戰於黃山津口。獲一千餘級。〇婆娑王八年漢章帝末年。秋。下令曰。國家西隣百濟。南接加耶。德不能綏。威不足畏。宜繕葺城壘。以待侵軼。是月築加召、在居昌。馬頭今未詳。二城。〇十五年漢和帝六年。春二月。加耶賊圍馬頭城。遣阿飧편003吉元。將騎一千。擊走之。〇十七年秋九月。加耶人。襲南鄙。遣加城主長世拒之。爲賊所殺。王怒率勇士五千。出戰敗之。虜獲甚多。〇十八年春正月。擧兵欲伐加耶。其國主遣使請罪。乃止。〇鏞案黃山津者。潢水入海之口也。在今梁山郡西十餘里。與金官府隔水相望。二國之戰。旣在黃山津口。則加耶者。金官也。〇又按加召城。所以備百濟也。馬頭城。所以備加耶也。今淸道郡東百餘里。有馬谷山。在慶州之南。馬頭城或在此山之頭也。
其後五六年。迦羅、新羅。忽有和睦之跡。意者。婆娑王中年。迦羅乞和。而暫相親附也。
286_253c新羅史云。婆娑王二十三年和帝十四年秋八月。音汁伐國。古安康縣。在慶州北三十里。與悉直谷國。今三陟。爭疆。詣王請決。王難之謂。金官國首露王年老多智。召問之。首露立議。所爭之地。屬音汁伐國。於是王命六部。會饗首露王。五部皆以伊飧편004爲主。唯漢祗部以位卑者主之。首露怒。命奴耽下里。殺漢祗部主保齊而歸。漢祗部。本加利部姓裴。〇鏞案首露王生十五歲卽位。則是年七十五歲。亦云老矣。
後四年。新羅、迦羅。復相侵伐者。十餘年。自是厥後。兩國無事者八十年。而首露王薨。
新羅史云。婆娑王二十七年漢殤帝元年。秋八月。命馬頭城主伐加耶。〇祗摩王四年漢安帝九年。春二月。加耶寇南邊。秋七月。親征加耶。帥步騎度黃山河。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王不覺直前。伏發圍數重。王揮軍奮擊。決圍而退。〇五年秋八月。遣將侵加耶。王帥精兵一萬以繼之。加耶嬰城固守。會久雨乃還。〇鏞案八十年。都無一事者。史失之也。
286_253d首露王薨。子居登王立。旣立三年。請和於新羅。此漢獻帝建安六年也。
新羅史云。柰解王六年漢建安六年。春二月。加耶國請和。〇十四年秋七月。浦上八國。謀侵加羅。加羅王子來請救。王命太子于老與伊伐飧편005利音。將六部兵。往救之。擊殺八國將軍。奪所虜六千人還之。〇十七年春。建安十七年。加耶送王子爲質。〇鏞案浦上八國者。今昌原、漆原、咸安、固城之地。已見前。本皆迦羅之屬。同是弁辰之族。而首露新薨。八國作亂。故居登王。請救於新羅也。
勿稽子傳云。浦上八國。同謀伐柯羅國。柯羅遣使請救。王使王孫㮏音。率近部及六部軍往救。遂敗八國兵。後三年。骨浦、卽合浦。今合于昌原。漆浦、今漆原古史浦疑固城。三國人。來攻편006火城。今未詳王率兵出救。大敗三國之師勿稽子。斬獲數十餘級。〇鏞案旣云。浦上不云海中。則今巨濟南海。不在計也。今浦上之地。東自昌原。西至昆陽。恰爲八邑。而咸安、固城。本有加耶之名。骨浦、漆浦。已著新羅之史。八邑之爲浦上八國無疑。縱有沿革。286_254a 不甚相遠也。
建安以後二百六十八年。迦羅之跡。史冊無文。至齊高帝建元元年。迦羅國王荷知。遣使于南齊。
南齊書東南夷傳云。加羅國三韓種也。建元元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〇鏞案首露子孫。有坐知王、銍知王、鉗知王之等。所謂荷知。當是三知之一也。
後三年。三韓連和。以拒句麗。此又東方之大事也。
新羅史云。炤知王三年齊高편007三年。春三月。高句麗與靺鞨。入北邊。取狐鳴等七城。又進軍於彌秩夫。今興海。我軍與百濟加耶。援兵分道禦之。〇十八年春。加耶國送白雉。尾長五尺。〇鏞案輿地勝覽。彌秩夫者。今之興海郡也。狐鳴等七城。雖不可詳。旣取七城。乃進興海。則今淸河、盈德、寧海、平海、眞寶之等。卽其地也。當時竹嶺。久已開路。漢靈帝時開。句麗已據丹286_254b 陽等數邑。其自竹嶺之路。直衝慶州之北明矣。百濟者。馬韓也。新羅者。辰韓也。迦羅者。弁辰也。三韓會盟。以擯句麗。其間聘享游說之跡。必多奇偉瓌詭之觀。而文獻無徵。悲夫。
此時三韓之中。新羅猶荒昧無文。其朝聘中國。或附庸於百濟。或附庸於迦羅。中國之史。厥有明驗。
北史新羅傳云。新羅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初附庸于百濟。梁書新羅傳云。其國小。不能自通使聘。普通二年。始隨百濟。奉獻方物。百濟征高麗。不堪戎役。後相率歸之。遂致強盛。因襲百濟。附庸於迦羅國焉。傳世三十。至眞平。遣使貢方物於隋。隋書亦云。〇鏞案蕭齊之時。新羅君長。猶稱尼師今、麻立干。則其無文可知也。三韓之中。百濟最強最文。粱書편008新羅傳云。新羅無文字。刻木爲信。語言待百濟而後通焉。新羅自古服屬。其附庸無怪也。而旣別百濟。又乃附庸於迦羅者。豈非文字之技。反遜迦羅而然乎。且自辰弁水路朝天。則迦羅直居海口。習知舟楫之事。新羅深居陸地。但輸皮幣之供。其勢不得不迦羅爲主。286_254c 而新羅附庸也。中國之記東事者。雖有懸聞。至於朝聘。中國之跡。不容有誤。北史隋書。皆信文也。南史及齊梁書。亦宜參考。〇通典云。新羅強盛。因襲加羅、任那諸國滅之。竝三韓之地。〇任那。今忠州也。
後五十一年。迦羅竟以其國。降于新羅。此梁武帝篡國之三十一年也。於是乎辰韓、弁辰。合而爲一。
新羅史云。法興王十一年梁武帝普通五年。秋九月。王出巡南境拓地。加耶國王來會。〇十九年。中大通四年。金官國主金仇亥與妃及三子長曰奴宗。仲曰武德。季曰武力。以國帑寶物。來降。王禮待之。授位上等。以本國爲食邑。子武力。仕至角干。金庾信傳云。首露子孫相承。至九世孫仇亥。或云仇次休。於庾信爲曾祖父。〇鄭麟趾地理志云。首露王九代孫仇亥。賫國帑寶物。降于新羅。自首露以後。居登王、麻品王、居叱彌王、伊尸品王、坐知王、吹希王、銍知王、鉗知王。至仇亥王。三國遺事駕洛國記。仇亥作仇衡。有國凡四百九十一年。新羅法興王。旣受降。待以客禮。以其國爲食邑。號金官郡。文武王置金官小京。景德王爲金海286_254d 小京〇鏞案迦羅之國。始建於漢光武中年。卒亡於梁武帝中年。故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皆立三韓列傳。至南北史、隋唐書。始有百濟、新羅。無馬韓、辰弁。迦羅之爲弁辰。不旣明甚乎。然且魏志北史。皆以百濟爲馬韓。至於新羅。則北史謂之辰韓遺種。唐書謂之弁韓苗裔。由是觀之。馬韓之終爲百濟。辰韓、弁辰之終爲新羅。確然無疑。而東儒舍此迦羅。別求弁편009。西摸北撈。轍環靑丘。而弁韓之地。終不可得。豈不惜哉。一言以蔽曰。弁辰。在辰韓之南。南與倭接。弁辰者。迦羅也。
東史云。金官國。初立始祖廟於首陵之側。享祀必於孟春三日七日。仲夏重五。仲秋五日十五日。逮仇衡失位。有英規阿干。奪廟而享淫祀。當端午致告。梁壓而死。後圭林繼世。年八十八而卒。其子簡元편010而克禋。出僿說。〇鏞案圭林繼世者。奉祀而已。非其國統再興也。
大伽耶者。今之高靈縣。亦弁辰十二國之一也。其始祖阿豉王。實爲首露王之同母兄。以故別謂之大伽耶。
286_255a金富軾地理志云。高靈郡。本大加耶國。〇鄭鱗趾地理志云。高靈郡。本大伽倻國。始祖伊珍阿豉王。一云內珍朱智。〇崔致遠釋利貞傳云。伽倻山正見母主。爲夷毗訶之所感。生大伽倻王惱窒朱日。金官國王惱窒靑裔二人。輿地勝覽云。惱室朱日。爲伊珍阿豉王之別稱。靑裔爲首露王之別稱。〇鏞案首露王。當時威德竝盛。竝吞甌越之域。有類南편011平斷虞芮之訟。遠追西伯。厥享國百五十年。浦上八國。翕然讋伏。罔敢蠢動。此弁辰之霸主也。然而高靈以區區一縣之聚。特謂之大加耶者。以其爲首露王之兄也。故金官曰南加耶。新羅史。高靈曰北加耶。又金官曰下加羅。高靈曰上加羅。卽于勒仙人琴曲之名。皆首露私尊之稱。若論主霸之國。金官爲弁辰之總王也。
若其建國之年。疑亦漢光武建武十八年。始開其國。與首露王。分長二國。
義詳下節。〇鏞案駕洛古記。六卵之說。雖不可信。崔孤雲正見二子之說。必有所本。原有山神天神之說。此其荒誕處。首露王兄弟分立。必如沸流、溫祚之事矣。
至八世孫異腦王時。大加耶遣使請婚於新羅。此是梁武帝普通三年也。
286_255b新羅史云。法興王九年春。加耶國王。遣使請婚。王以伊飧편012比助夫之妹。送之。〇崔致遠釋順應傳云。大伽倻國月光太子。乃正見之十世孫。父曰異腦王。求婚于新羅。迎夷粲比枝輩之女。而生太子。輿地勝覽云。異腦王。乃惱窒朱日之八世孫也。〇鏞案金富軾之史。凡迦羅六國。通稱加耶。無所標別。今以事在新羅南界及黃山津者。繫之金官。至於此條。更據崔孤雲之文。繫之大加耶國。庶不謬也。
至末孫道設智王時。大加耶竟爲新羅所滅。此是陳文帝天嘉三年也。
新羅史云。眞興王二十三年陳文帝天嘉三年。秋九月。加耶叛。王命異斯夫討之。斯多含副之。斯多含領五千騎。先馳入栴檀門立白旗。城中恐懼不知所爲。異斯夫引兵臨之。一時盡降。〇鄭麟趾地理志云。大伽倻國。自始祖阿豉王。至道設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羅眞興加滅之。以其地爲大伽倻郡。〇鏞案加耶叛者。大加耶也。金官旣亡。大加耶獨存。本以魯、衛之國。遽失虞、虢之依。悲憤謀叛。遂滅其國也。〇又按金富軾286_255c 之史。旣無標別。則所謂加耶叛。未必非金官也。然金官之亡。今已三十一年。仇亥三子。竝仕新羅。駕洛遺民。何以畔倍。且據鄭史。大加耶寔爲眞興王所滅。而自漢光武建武十八年。至陳文帝天嘉三年。爲五百一十九年。則其歷年之數。恰與相合。所差唯一年耳。其差一年者。古記或擧大數。或大加耶建國在建武十九年。差後於首露也。〇又按崔孤雲以月光太子之父異腦王。爲始祖。朱日王八世孫。則此時唯九王傳授矣。竝始祖爲九。大加耶十六王。尙餘七王。不應四十年之間。請婚在普通三年。下距末王亡國爲四十一年。據傳七王。以此言之。崔說鄭史。必有一誤。不可曰兩合也。異腦王以上凡十四王。或其兄弟世及者多。雖八世之間。亦當得十三四王。
鄭麟趾地理志云。高靈古大伽耶國。縣南有宮闕遺址。傍有石井。俗傳御井。
小加耶者。卽弁辰古資國。今之固城縣也。新羅智證王滅之。
東史略云。智證王六年。梁武帝天監四年。遣異斯夫。取小加耶國。〇新羅史異286_255d 斯夫傳云。智證王時。爲沿邊官襲。居道權謀。以馬戯誤。加耶或云加羅國取之。馬戯。所以滅于尸山國。詳見居道傳。〇鏞案于山國之來降。在智證王十一年。則小加耶之伐取。當在其後。東史略六年之說。誤矣。
阿那加耶者。今之咸安郡也。新羅法興王滅之。
東史略云。法興王二十五年。梁武帝大同四年。伐阿尸良國滅之。〇鄭麟趾地理志云。咸安本阿那伽耶。法興王滅之。以其地爲郡。
隋書煬帝紀云。大業四年。百濟倭迦羅舍國。竝遣使貢方物。〇鏞案迦羅之亡。在梁武帝三十一年。大加耶之亡。在陳文帝天嘉三年。此云迦羅舍者。或者六加耶之中。有一後亡者歟。今不可考。
又加耶嘉悉王。製十二弦琴。至今流傳。
金富軾樂志云。加耶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造加耶琴。乃命樂師省熱縣人于勒。造十二曲。以象十二月之律。後于勒以其國將亂。攜樂器。投新羅眞興王。王受之。安置國原。今忠州乃遣大柰麻注知階、古大、舍萬德。傳其業。286_256a 三人旣傳十二曲。約爲五曲。奏之王前。王聞之大悅。諫臣獻議。加耶亡國之音。不足取也。王曰。加耶王淫亂自滅。樂何罪乎。遂行之。以爲大樂。加耶琴有二調。一河臨調。二嫩竹調。共一百八十五曲。于勒所製十二曲。一曰下加羅都。二曰上加羅都。三曰寶伎。四曰達己。五曰思勿。六曰勿慧。七曰下奇物。八曰師子伎。九曰居烈。十曰沙八兮。十一曰爾赦。十二曰上奇物。〇本紀云。眞興王十二年。梁簡文帝時。王巡守次娘城。聞于勒及其弟子尼文知音樂。特召之。王駐河臨宮。令奏其樂。二人各製新歌。奏之。〇鏞案省熱者。沙熱也。沙與省聲近。沙熱者。今淸風也。于勒游於淸風、忠州之間。故忠州有彈琴臺、在州南五里。四休亭、在州西二十里荷潭之上。皆于勒之所嘗游也。則河臨宮者。疑在今安東地。安東有臨河故縣。臨河之爲河臨。猶臨津之爲津臨。
文獻通考曰。弁韓國有瑟。其形如筑。彈之有音。曲與胡琴類。見樂考〇鏞案我邦琴瑟之可以得名者。唯有伽倻琴一種而已。馬氏乃云。弁韓國有瑟。其形如筑。則伽耶之爲弁韓。豈不明甚。謂之瑟者。絃有十二。其形差大也。


[난-001] :
[편-001]鱗 :
[편-002]阿飧 : 阿飡
[편-003]阿飧 : 阿飡
[편-004]伊飧 : 伊飡
[편-005]伊伐飧 : 伊伐飡
[편-006]碣 :
[편-007]帶 :
[편-008]粱書 : 梁書
[편-009]辰 :
[편-010]繼 :
[편-011]佗 :
[편-012]伊飧 : 伊飡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沃沮考 286_256b


東沃沮者。今咸鏡南道之地也。武帝時。爲玄菟郡。昭帝時。爲樂浪東部。以其在樂浪之東。故謂之東沃沮。以其有北沃沮。故亦謂之南沃沮。
後漢書云。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南與濊貊接。其地東西狹。南北長。可折方千里。畵出咸鏡道地形。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〇又云。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爲玄菟郡。後爲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爲縣。屬樂浪東部都尉。昭帝時。至光武罷都尉官後。皆以封其渠帥。爲沃沮侯。其土迫小。介於大國之間。遂臣屬句驪。句驪復置其中大人。遂爲使者。相兼領。責其租稅貂布魚鹽海中食物。〇魏志云。東沃沮地形。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戶五千。〇又云。衛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爲四郡。以沃沮城爲玄菟郡。後徙郡句驪。西北沃沮。還屬樂浪。漢以土地廣遠。在單單大嶺之東。分治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別主領東七縣時。沃沮亦皆爲縣。光武六年。省邊郡都尉。其後皆以286_256c 其縣中渠師。爲縣侯。不耐、華麗、沃沮諸縣。皆爲侯國。又云。夷狄更相攻伐。唯不耐濊侯。至今猶置功曹主簿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諸邑落渠帥。皆自稱三老。則故縣國之制也。句麗責其租賦貂布、魚鹽海中食物。千里擔負致之。又送其美女。以爲婢妾。〇一統志云。蓋馬大山。在平壤城西。其東卽古東沃沮國地。〇鏞案蓋馬大山者。今之白頭山也。詳見玄菟考。在大山之東者。謂在白頭山正幹之東也。白頭山正幹。南馳爲緩項嶺。爲雪嶺。爲鷹德嶺。爲黃草嶺。在咸興西北。爲鐵瓮嶺。永興西。爲老人嶺。爲分水嶺。爲鐵嶺。安邊南。爲楸池嶺。歙谷地。凡在嶺東者。卽蓋馬大山之東也。其云單單大嶺者。在黃草嶺之西北。今之薛罕嶺也。詳見玄菟考。四郡之時。薛罕嶺爲樂浪、玄菟之分界處也。挹婁者。今之烏喇。今豆滿江之北。皆其地也。濊貊者。今江原道之謬名也。詳見濊貊考。〇又按魏志云。東北狹。西南長。此是傳寫之誤。當從後漢書。〇又按一統志。誤信後漢書之註也。蓋馬大山。在平壤東北。其在西方者。西蓋馬也。已詳玄菟考。
其在金富軾之史。東沃沮、南沃沮。疑若有二。
286_256d新羅史云。赫居世五十三年。漢哀帝建平二年。東沃沮使者。來獻良馬二百匹曰。寡君聞南韓。有聖人出。故遣臣來享。〇百濟史云。溫祚王四十三年漢光武建武元年。冬十月。南沃沮仇頗解等二十餘家。至斧壤。今平康納款。王納之。安置漢山之西。〇句麗史云。太武王十五年。漢建武八年。王子好童。游於沃沮樂浪。王崔理出行見之。歸以女妻之。詳見樂浪考。〇又云。國祖王四年漢光武末年秋七月。伐東沃沮。取其土地爲城邑。拓境東至滄海。南至薩水。〇鏞案好童所游。疑今安邊淮陽之地。故春川之酋。得相邂逅也。若然。東沃沮之中。其在鐵關以南者。或謂之南沃沮也。鐵關在德源之北。〇又按漢哀帝之時。東沃沮猶屬樂浪東部。不過爲一縣之長。安得稱寡君。然且天朝屬官。藐視南荒。豈肯以良馬二百。貢於南韓哉。此史家之笑話也。〇又按建武六年。旣罷都尉。高句麗之伐取沃沮。無所不可。但金富軾地志。唯安邊、德源二府。諸縣。本以句麗。後屬新羅。而鐵關以北。永興、咸興、北靑、端川之地。不少槪見。將謂東沃沮之地。止此二府乎。漢、魏二史謂286_257a 東沃沮之租稅貂布、魚鹽、海物、美女之等。無不委輸於句麗。而所謂句麗史志。却無東沃沮之跡。其疎謬爲何如者。
北沃沮者。今咸鏡北道六鎮之地也。
後漢書云。北沃沮一名買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其俗皆與南同界。南接挹婁。案南接當作北接。挹婁人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每夏輒藏於巖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邑落。其耆老言。嘗於海中。得一布衣袖長三丈。又云海中有女國。又云。挹婁古肅愼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〇又云。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〇魏志同。上三條皆同。〇鏞案東沃沮。旣是咸興之地。則咸興之北八百里。在大海之濱者。豈非今慶源、慶興等地乎。挹婁之人。乘船寇鈔者。北自噶哈哩河。在今寧古塔南百餘里。順流南下四五百里。至我穩城府。北편001于豆滿江。則穩城、慶源、慶興諸邑。皆在沿江之地。當受寇鈔也。除此以外。在沃沮之北八百里大海之濱。而受挹婁人乘江船寇鈔者。更286_257b 無其地也。至冬不通則非海船也。
魏志云。毋丘儉討句麗。句麗王宮。奔沃沮。遂進師擊之。沃沮邑落皆破。宮奔北沃沮。王頎別遣追討。宮盡其東界。問其耆老。海東復有人不。耆老言有一國在海中。純女無男。〇魏志高句麗傳云。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毋丘儉出玄菟。討句麗。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麗所都。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字孔碩。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愼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北史云。儉追至赬峴。縣車束馬。登丸都山。〇句麗史云。毋丘儉決死而戰。王以一千騎。奔鴨綠原。將軍王頎追王。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嶺。依山谷聚散卒。自衛間行。轉輾至南沃沮。魏軍追不止。王計窮。不知所爲。東部人紐由。入魏軍詐降曰。寡君逃至海濱。措躬無地。進前拔刀。刺魏將。與之俱死。魏軍擾亂。遂自樂浪而退。〇鏞案丸都者。今江界府北滿浦堡隔江之地。今所謂䃳子山是也。亦謂之紅頭䃳子。北史謂之赬峴者此也。詳見丸都考。鴨綠原者。今之滿浦堡也。竹286_257c 嶺者。古之單大嶺也。方言謂竹曰大。竹嶺者。大嶺也。買溝者。今之豆滿河南地也。句麗東川王。爲毋丘儉所逐。自丸都城南渡鴨綠江。東南踰薛罕嶺。卽竹嶺。至咸興地。南沃沮。又爲王頎所逐。北走千有餘里。至豆滿河邊。卽買溝。卽所謂肅愼南界也。寧古塔之南。當時疆域路程。豈不歷歷然在편002乎。
漢魏以來。北沃沮之地。或爲高句麗所得。或爲夫餘所據。無定主也。
句麗史云。東明王十年。漢成帝河平元年。王命扶尉猒。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爲城邑。〇鏞案東明初年。不過卒本之小聚耳。至王莽之時。始得句麗縣。至光武之時。始得西蓋馬。夫然後鴨水以北。稍入疆理。今云漢成帝時。已得北沃沮可疑也。然此北沃沮之地。久爲句麗之城邑。故東川王爲王頎所逐。得奔北沃沮也。若非我地。豈有奔理。
晉書云。夫餘國自武帝時。頻來朝貢。至太康六年。爲慕客廆편003所襲破。其王依慮自殺。子弟走保沃沮。〇鏞案此云。沃沮者。北沃沮也。句麗已自286_257d 蜀漢之時。南都平壤。東沃沮之租稅貂布。輸于平壤。非夫餘客之所能據也。朱蒙初年。雖以北沃沮爲城邑。其地褊僻險窄。旋復棄之故。至是爲夫餘客之所據也。
總之沃沮之地。僻在東海之濱。西事句麗。若夫遼、浿之地。無沃沮也。
後漢書云。高句麗人習戰鬪。好寇鈔。沃沮濊皆屬焉。〇隋煬帝征高句麗詔曰。左十二軍。出沃沮樂浪等道。薛世雄。出沃沮道。〇句麗史云。寶臧王時。唐高宗龍朔二年。沃沮道摠管龐孝泰。與蓋蘇文。戰於虵水之上。〇鏞案隋詔之非其實。前旣言之矣。龐孝泰之稱沃沮摠管。亦是任取一城。以侈官銜。其實不知沃沮著在何方。凡如此類。皆不足以爲疆域之實驗也。
句麗之衰。南沃沮之地。又爲新羅之所得。
北史云。新羅辯。有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〇金富軾地志云。朔庭郡本句麗比列忽郡。今安邊。新羅眞興王改比列州。領縣六。井泉郡本句麗泉井郡。今德源。新羅景德王。改井泉郡。領縣三。〇鏞案比列忽。286_258a 本以東沃沮之地。先爲句麗所得。漢光武末年。其後新羅北拓其疆。直至鐵嶺之北基。臨王三年。晉惠帝永康元年。巡幸比列忽。賜穀有差。還至牛頭州。炤知王三年。宋順帝時。又幸比列城。存撫軍士。方言城謂之忽。至眞興王晚年。陳宣帝時。廢比列忽州。其屬於新羅可知也。其本則句麗之所得。故新羅地志。載之如此。〇又按東史云。眞興王十六年。巡狩北道。與句麗定界。其碑在咸興府北艸黃嶺下。軾史無此言。若然。咸興永興。亦嘗爲新羅所得。然正史無文。未可詳也。〇又按眞興王十六年乙亥。卽梁敬帝紹泰元年也。眞興王二十九年戊子。建元稱大昌元年。난001明年己丑。卽陳宣帝大建元年。後四年壬辰。陳宣帝四年。眞興王改元稱鴻濟元年。此蓋新羅之盛時也。
新羅旣亡。南北沃沮之地。盡爲渤海之所據。
唐書渤海傳云。大祚榮盡得扶餘、沃沮、朝鮮、海北諸國。〇又云。大氏保挹婁之東牟山。南接新羅。以泥河爲境。泥河。在江陵之北。〇又云。渤海有五京。沃沮故地爲南京。曰南海府。領沃、晴、椒三州。濊貊故地爲東京。曰龍原286_258b 府。領慶、鹽、穆、賀四州。〇鏞案謂之南海府者。以在挹婁之南也。沃州者。咸興也。以其嘗爲沃沮之古縣也。晴州者。北靑也。渤海之得我咸鏡之地。明確無疑。而遼史以來。忽以今遼東之海城縣。爲沃沮故地。於是渤海疆域。左喎右戾。全局都換。而東西南北。茫乎其不可問矣。竝詳渤海考。玆不疊述。渤海之興。在唐武后時。至後唐莊宗時。爲契丹所滅。
渤海旣亡。南北沃沮之地。遂爲女眞所據。
鄭麟趾地理志云。按舊史九城之地。久爲女眞所據。睿宗二年。命元帥尹瓘。副元帥吳延寵。率兵十七萬。擊逐女眞。分兵略地。東至火串嶺。吉州東。北至弓漢嶺。吉州北。西至蒙羅骨嶺。吉州西。於蒙羅骨嶺下。築城號英州。後併于吉州。火串山下。築城號雄州。後併于吉州。吳林金村。築城號福州。今端川。弓漢村。築城號吉州。今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嶮鎮。三月築宜州、今德原。通泰、平戎三城。於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報復。乃引遠地群酋。連歲來侵。我兵喪失者亦多。且拓地旣廣。九城相距遼遠。女眞數設伏叢薄。抄286_258c 掠往來。國家調兵多端。中外騷擾。四年。女眞亦遣使請和。於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戰具資糧于內地。遂撤崇寧、通泰、眞陽三鎮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鎮城。以還之。〇鏞案편004城之目。亦無明文。總之尹瓘之跡。不及於吉州以北。則高麗所得。只是南沃沮之地也。竝詳九城考。今略之。公嶮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嶺東南。白頭山東北。一云在蘇下江邊。
高麗之盛。南沃沮之地。暫得旋失。其後又沒于元。
鄭麟趾地理志云。咸州沒於元。稱哈蘭府。今咸興。吉州沒於元。稱海洋。一作陽。福州沒於元。稱禿魯几。今端川。北靑沒於元。稱三散。今南兵馬營。恭愍王五年。竝復之。〇輿地勝覽云。咸州迤北。沒於東女眞。睿宗二年。遣尹瓘吳延寵。擊逐之。自咸州至公嶮鎮。築九城爲界。立碑先春嶺。高宗四十五年。宋理宗寶祐五年。元兵來侵。龍津縣人趙暉。定州人卓靑叛。殺兵馬使愼執平。以和州迤北。附于元。時蒙古憲宗八年。元置雙城摠管府于和州。今永興。以暉爲摠管。卓靑爲千戶。恭愍王五年。元順帝至正十六年。遣樞密院副使柳仁雨。攻破雙城。收復286_258d 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州及宣德、元興、寧仁、耀德、靜邊等鎮。前此。朔方道。以都連浦爲界。築長城。置定州、宣德、元興三關門。皆沒于元。凡九十九年。至是始復之。〇鏞案尹瓘當時。雖乘勝長驅。立界碑於豆滿江北先春嶺之下。而其築城設鎭。爲保守之計者。不出乎弓漢嶺之外。吉州北。則北沃沮。非高麗之所得也。〇又按都連浦者。今咸興府南萬歲橋之水也。柳仁雨所復。不過都連浦以南。則咸興府城。猶非我有也。復之謂何。其後。我桓祖收復咸州。
聖祖龍興。盡復六鎮之疆。而北沃沮故地。乃爲我有。
輿地勝覽云。太祖朝拓地至豆滿江。置孔、鏡、吉、端、靑、洪、咸七州。世宗朝又置會寧、鍾城、穩城、慶興等四邑。寶鑑云。端宗元年。城穩城咸興。置茂山堡。〇鏞案孔州者。今之慶源也。北沃沮。已自前漢之時。爲朝鮮故疆。故得名沃沮。晉惠以來。久失境土。至我朝而始復。豈不休哉。
乃遼史、明一統志。今之盛京志。皆以今遼東之海城縣。謂之沃沮。不亦謬乎。
286_259a竝詳渤海考。玆不疊述。


[편-001]至 :
[편-002]自 :
[편-003]慕客廆 : 慕容廆
[난-001] :
[편-004]六 :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薉貊考 286_259a


薉貊者。本北狄之種。我邦疆域之內。本無此名。
管子云。桓公北至於孤竹山戎穢貉。〇史記匈奴傳云。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司馬貞云。貉。卽濊也。〇貨殖傳云。燕北鄰烏桓。扶餘東綰穢貉、朝鮮、眞番之利。〇爾雅疏云。北狄之類有五。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邢昺疏。〇鏞案我邦之人。率以江陵、春川。爲薉貊之本。大謬也。齊桓公。北至穢貉。今江陵春川。豈在齊北乎。匈奴東接穢貉。今江陵春川。豈與匈奴接乎。燕人東綰穢貉之利。今江陵、春川。豈與燕人賈乎。薉貊者。天下之賤名也。中國之人。不覈其實。謬加是名。我邦之人。俛首順受。不知解脫。不亦惑歟。薉貊之人。本不土著。逐水草。隨鹿豖。轉徙無常。遂至我邦。不免有雜居數郡。苟以是輒冒是名。卽赤狄白狄。嘗居鄜潞。氐羌胡羯。雜處冀雍。將亦中國冒此諸286_259b 名乎。朝鮮。箕子之遺民也。南韓。中國之流人也。雖荒僻少文。聲明未著。薉貉之名。所不受焉。
濊者。地名也。貊者。種類也。東北曰貊。正東非貊也。
周禮職方氏。掌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九戎六狄之人民。秋官夷隸百有二十人。貉隷百有二十人。〇鄭云。貉東北夷。〇孟子曰。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〇史記匈奴傳云。趙襄子破幷代。以臨胡貉。〇漢書高祖紀云。北貉燕人來致梟騎。應劭云。北貉國也。〇師古云。貉在東北方。三韓之屬。皆貉類也。〇鼂錯傳云。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〇許愼云。貉。北方豸種也。陸德明云。貉之言貊貊惡也。〇綱目注云。貊胡名。在東北方。一說貉卽濊也。張晏云。濊貉也。〇鏞案貊有九種。濊貊其一也。後世亦有梁貊、小水貊、句麗貊之別種。斯可驗也。濊者。地名。或是水名。字從水。故其君自稱濊王。夷貊之君。自稱夷王貊王。無是理也。隋詔數句麗之罪云。崇聚勃碣之間。荐食遼濊之境。斯可驗也。故中國史家。自古不立貊傳。蓋以貊之爲字。與夷286_259c 狄戎蠻義例相同也。世無貊一字可爲國名者。而東人不覈。曰濊曰貊。分而二之。各指其地。此又鹵莽之尤甚者。〇又按周禮夷貉異族。三韓爲貉。則又誰爲夷。夷貉之不可混如此。而顏師古以韓爲貉。不亦妄乎。旣云貉在東北方。又以三韓爲貉類。將我三韓。在中國之東北乎。不辨東西。但知外國之可侮。外國其伏乎。〇又按今我春川。五穀蕃熟。孟子所指。非我春川也。朱子註孟子云貉。北狄國名。地氣和暖。冬冰不過數寸。膳羞豐備。酪漿未嘗一歃。鼂錯所指。非我春川也。雖叔重德明。交口誶罵。非我所知。雖然。貉者。也。貉與貈同。其子曰貆。其雌曰。一名貍。似狐善睡。爾雅疏。皮可爲裘。魯論所謂狐貉之裘也。北方之人。以獸皮御寒。故其通身如獸。貊之得名。亦以衣貉之皮。其形如貉。故謂之貊也。靺鞨。亦以衣得名。편001之豸種可乎。
歷考前史。薉貊者。北夫餘之地也。後世謂之豆莫婁。
後漢書云。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本濊地也。出名馬赤玉。〇魏志云。夫餘庫。有玉璧圭瓚。傳世以爲寶。其286_259d 印文言濊王之印。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餘王其中。〇晉書云。夫餘王印文。稱濊王之印。國中有古穢城。本穢貊之城也。〇魏書云。豆莫婁國。在勿吉北千里。舊北夫餘也。本穢貊之地。北史亦云。〇山海經註云。今扶餘國。卽濊貊故地。在長城北去玄菟千里。出名馬赤玉。〇鏞案北夫餘者。今之開原縣也。其地西接鮮卑。此濊貊之本地也。
前漢之時。北夫餘王解夫婁。東徙江陵。此江陵所以爲濊也。
句麗史云。東明王本紀。扶餘王解夫婁卽北扶餘王。時。其相阿蘭弗曰。東海之濱有地。曰迦葉原。土壤膏腴。宜五穀可都也。遂移都國。號東扶餘。今未詳其地。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〇金富軾地志云。溟州本河西良。一名何瑟羅。今江陵。〇新羅史云。南解王十六年。王莽時。北溟人耕田。得濊王印。獻于新羅。〇鏞案北夫餘之地。東抵大海四千餘里。寧古塔。東至海三千里。地荒天寒。人不可居。至今尙無村落。安有五穀。阿蘭弗所云東海之濱。必當求之於咸興以南沿海之地。不可以他求也。〇286_260a 又按迦葉與何瑟河西。其聲相近。東方古音。皆讀何如迦。迦葉原者。今之江陵也。東海之濱。土宜五穀者。非江陵而何。考諸漢魏之史。蓋馬嶺東之人。皆稱편002人。而其論疆域相接。每以江陵爲濊者。江陵舊爲濊王之所都也。江陵之得濊名。非以是乎。〇又按北夫餘之地。其在解夫婁之時。爲濊國。其自解慕漱之後。爲夫餘國。故漢、魏諸史。皆以夫餘立傳。而其地曰古濊地。其城曰古濊城。明前此而爲濊也。古之濊王。非徙于江陵乎。又詳夫餘考。〇又按魏、晉諸史。皆云夫餘王印文。曰濊王之印。而江陵之民。耕田得印。乃是濊王之印。則此爲解夫婁之舊印。又無疑也。
解夫婁旣徙而北夫餘之地。仍稱濊貊。
後漢書云。安帝元初五年。句麗王復與濊貊。寇玄菟。攻華麗城。通鑑以爲國祖王宮五十九年事。〇又云。建光元年春。幽州刺史馮煥等。擊斬濊貊渠帥。獲兵馬財物。秋。宮遂率馬韓濊貊數千騎。圍玄菟。句麗史亦云。〇句麗史云。國祖王七十年。亦建光元年。又與馬韓貊。侵遼東。〇鏞案此時句麗尙都國286_260b 內。在鴨綠水北。濊貊之人。部落相連。混爲一類。故連兵內侵也。江陵、春川之人。何以然矣。
句麗史云。陽原王四年。梁武帝末年。以濊兵六千。攻百濟獨山城。〇鏞案此時江陵之濊。亡已久矣。此云濊兵者。招外寇也。
新羅史云。龍朔元年。帝召金仁問謂曰。今句麗負固。與獩貊同惡。朕欲遣兵致討。卿亦出兵。〇鏞案唐太宗之時。靺鞨諸部。或助唐兵。或助句麗。亦見靺鞨考。此云獩貊者。靺鞨之謂也。
句麗之先。亦出夫餘。故中國諸史。竝以句麗爲貊。
後漢書云。句驪一名貊耳。有別種。依小水爲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魏志云。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爲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王莽初。嚴尤誘句麗侯騶。瑠璃王之時。入塞斬之。莽大說。更名高句驪王。爲下句驪侯。於是貊人寇邊愈甚。句麗史亦云。〇鏞案句麗之謂之貊。其文尙多。今略之。
286_260c貊之別種。又有所謂梁貊者。至王莽時。爲句麗所滅。
句麗史云。琉璃王三十三年。王莽天鳳元年。命烏伊摩離。領兵二萬。西伐梁貊。滅其國。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縣屬玄菟郡。〇又云。新大王二年。漢桓帝延嘉九年。拜明臨答夫。爲國相。令知內外兵馬。兼領梁貊部落。〇西川王十一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拜王弟達賈。爲安國君。兼統梁貊肅愼諸部落。〇鏞案句麗每以大臣公子之握兵柄者。領梁貊部落。蓋與其國內城密近之地也。
句麗史云。東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毋丘儉來侵。王逆戰於沸流水上。敗之。又引兵。再戰於梁貊之谷。〇中川王十二年편003髦四年。冬。魏將尉遲將兵來伐。王簡精騎五千。戰於梁貊之谷。〇鏞案此時。句麗都於丸都。而逆戰於梁貊之谷。則梁貊之地。疑在今佟家江之西北也。丸都與我滿浦堡。隔江相對。


[편-001]渭 :
[편-002]濊 :
[편-003]王 :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薉貊別考난001 286_260c


漢魏諸史。以我江陵謂之薉貊。名實未允。玆爲別考。以別北方之薉286_260d 貊焉。
解夫婁旣徙江陵。濊人流徙者。北自咸興。南至江陵。雜居嶺東之地。而解夫婁實爲濊王。故偏以江陵爲濊。
漢書云。武帝卽位。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食貨志。〇後漢書云。濊北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濊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也。昔箕子敎以禮義田蠶。又置八條之敎。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其後至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〇魏志云。濊南與辰韓。北與沃沮接。東窮大海。今朝鮮之東。皆其地也。箕子說。亦與後漢書同。〇鏞案此二文。凡我嶺東之地。北自咸興。南至江陵。本皆箕子朝鮮之域。其得薉名。肇自解夫婁之時也。據百濟本紀。百濟始祖溫祚王。卽優台之子。而優台者。北夫餘王解夫婁之庶孫也。溫祚王。以漢成帝鴻嘉三年。立國於慰禮城。則其曾祖父解夫婁之東徙江陵。當在漢景帝之末年也。自景帝末年。至鴻嘉三年。爲百二十餘年。蓋我白頭山之脈。286_261a 南馳千里。爲薛罕嶺。爲鐵嶺。安邊南。又南馳千里。爲金剛山。爲五臺山。江陵西。爲太白山。辰韓北。綿亘三千里。無一殘山斷麓。東人謂之편001幹龍。凡在大幹龍之東者。皆西負太山。東臨滄海。北自北沃沮之地。南至江陵。別爲一局。地勢狹窄。歷考諸史。每以此土之人。指之爲濊也。北夫餘之地。與此遼絶。若無以相及。然秦漢之時。薛罕嶺。爲西北之大路。故薉貊之人。得自北扶餘。南涉卒本。又涉鴨水。遂自今江界渭原之地。東踰薛罕。轉輾南徙。遂至江陵耳。自今開原縣。至興京三百六十里。自興京。至滿浦四百四十里。又至江界百三十里。又至薛罕嶺三百里。又至咸興二百八十里。又至安邊二百八十里。又至江陵四百七十里。程道了然。其程道總不過二千餘里。
後漢書云。高句驪南與朝鮮濊貊。北與夫餘接。魏志同。〇又云。東沃沮在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南與濊貊接。魏志同。〇鏞案此云濊貊。皆單指江陵。非雙擧春川也。中國之筆。未嘗分而二之。
解夫婁之初。徙亦嘗服屬於衛氏。夫婁旣卒。濊君南閭。乃畔右渠。詣遼降286_261b 漢。此武帝元朔元年也。
後漢書云。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爲蒼海난002。數年乃罷。前漢書武帝紀。元朔元年。南閭等降。爲蒼海郡。三年。罷蒼海郡。〇又史記平準書云。彭吳賈滅朝鮮。置滄海之郡。〇索편002云。彭吳人姓名。始開其道而滅之。〇鏞案金富軾之史。解夫婁之子曰金蛙。孫曰帶素。其跡著於北方。此云南閭者。或其次子從行。或其副酋之襲位者也。〇又按二十八萬。旣詣遼東。則江陵之濊。殆無餘矣。故設郡數年。旋又罷之也。편003海郡之名。始於此時。東人以張良。東見滄海君。爲江陵之酋。非也。
元封四郡之時。江陵屬於玄菟。始元徙郡之後。江陵又爲樂浪東部所屬。
後漢書云。昭帝始元五年。玄菟徙居句驪。自單大領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自內屬已後。風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有六十餘條。〇鏞案玄菟。旣徙嶺東七縣。移屬樂浪。則玄菟未徙之前。凡在嶺東者。其屬玄菟無疑也。江陵非嶺東地乎。東儒每以江陵。爲臨屯何其誤矣。〇又按此文。謂之單大嶺以東286_261c 沃沮薉貊。則薉貊者。江陵也。春川明在嶺西。非雙擧江春之文也。曰濊曰貊。必欲分別。又何故也。法禁六十餘條。謂多於箕子之八條也。江陵亦本箕子朝鮮之地無疑。
建武罷郡之前。江陵已無漢吏。亦無土酋。
後漢書云。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棄領東地。悉封其渠帥爲縣侯。皆歲時朝賀。無大君長。〇魏志云。領東七縣。都尉主之。皆以濊爲民。後省都尉。封其渠帥爲侯。今不耐濊。皆其種也。漢末更屬高麗。〇又云。不耐濊侯。至今猶置功曹主簿。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傳。〇鏞案新羅史。北溟人得濊王印。獻于新羅。已在王莽之時。已見前。則江陵之無官長渠帥久矣。此時唯咸興之濊。猶有酋長。故漢人謂之不耐濊。不耐卽咸興。其必名之曰不耐濊者。所以別之於江陵濊也。
自是厥後。江陵之人。臣服新羅。無濊名也。
新羅史云。奈勿王四十二年。晉安帝隆安元年。北邊何瑟羅旱蝗。復一年租調。〇訥祗王柰勿子三十四年。宋文帝二十七年。高句麗邊將。獵於悉直之原。何瑟286_261d 羅城主。三直出兵掩殺之。〇鏞案不耐之濊。旣自漢末臣服句麗。曹魏時句麗始得平壤。則江陵之濊。亦應然矣。以其道里迂遠。故至晉而爲新羅所得也。
金富軾地志云。溟州。本句麗之河西良。一名何瑟羅。〇鄭麟趾地志云。溟州本濊國。一云鐵國。一云蘂國。漢武帝遣將討右渠。定四郡。時爲臨屯高句麗。稱河西良。一云何瑟羅。新羅善德王。爲小京。太宗王五年。以地連靺鞨。罷京爲州。鄭云。東界。高麗時。合爲朔方江陵道。或稱沿海溟州道。雖沿革不同。然自高麗初。至于末年。公嶮迆南。三陟迆北。謂之東界。〇鏞案四郡之時。江陵本屬玄菟。已見前。漢史厥有明文。謂之臨屯可乎。靺鞨之地。本在黑龍江之南。混同江之左右。詳見靺鞨考。安得江陵地連靺鞨。東儒之不覈古事。有如是矣。又案嶺東之地。唯長壽王時。暫得旋失。金、鄭竝以江䔖편004爲本句麗之地。亦誤。
春川之謂之貊。絶無所據。唯賈耽之志。乃有其說。
賈耽郡國志云。四夷述。今新羅北界溟州。蓋濊之古國。又云。辰韓在馬韓東。東抵海。北與편005接。句麗之東。南濊之西古貊地。蓋今新羅北朔州。〇隋書云。百濟自西286_262a 行三日。至貊國云。〇金富軾云。前史以扶餘爲濊地。편006誤朔州。今春州편007。〇鏞案北夫餘者。濊之根本也。學貴知本。前史非誤也。賈耽每四夷使至。訪問疆域。錄之爲書。玆口耳之學。不足信也。漢武帝時。遣彭吳。伐取牛首州。此時亦無貊國之名。鄭麟趾地志云。春州편008本貊國。新羅善德王六年。爲牛首州。首一作頭。置軍主。文武王十三年。稱首若州。一云首次若。一云烏斤乃。景德王改朔州。後改光海州。高麗爲春州편009別號壽春。又號鳳山。或隷安邊府。〇李重煥擇里志云。貊國古墟。在牛頭村之內局。牛頭村。直臨昭陽江二水合衿處。
西漢之末。東土酋長。號稱樂浪地。據春川。或其酋長。本係貊人。故仍稱貊國。
樂浪事實。竝見樂浪別考。〇鏞案樂浪當時。屢侵百濟。而考其疆域。明亦春川。春川一郡。旣屬樂浪。又何餘地。容此貊國哉。若使貊國。果在春川。密接昵比。莫如百濟。或侵或和。必有事實。何百濟之史。都無貊跡乎。今據百濟史。牛頭城。明是樂浪之城。而時代亦無편010後。東人之以樂浪286_262b 古墟。謂之貊國古墟。亦已審矣。春川。有貊國古墟。其宮垣柱礎。至今猶存。此皆樂浪古跡。東人誤謂之貊國也。
貊國之跡。其在羅濟之史。僅見一二。此皆樂浪之別稱。非有二國也。
新羅史云。儒理王十七年漢光武建武十六年。秋九月。華麗、不耐二縣人。連謀率騎兵。犯北境貊國。渠帥以兵要曲河西。敗之。王喜與貊國結好。十九年秋八月。貊帥獵得禽獸獻之。〇百濟史云。責稽王十三年晉惠帝元康八年。秋九月。漢與貊人來侵。王出禦爲敵兵所害薨。〇鏞案漢志。華麗不耐。本屬玄菟。卽咸興諸邑也。曲河者。疑今高城郡南曲江之謂也。〇又按漢者。晉人也。此時晉吏。或至樂浪。同侵百濟也。後二年。晉永康元年。樂浪服于新羅。見軾史。又四年。晉永興元年。樂浪太守陰遣刺客殺百濟王汾西王考其時代則所謂漢貊明是樂浪。竝詳樂浪考。但春川已自蜀漢之時。屬于新羅。忠萱事見前。樂浪之治。已徙西鄙。此云貊人。非春川之人也
總之濊貊之本在於夫餘。其以江陵、春川。謂之濊貊者。不覈之言也。
後漢書濊傳云。其편011舊自謂與句麗同種。言語法俗。大抵相類。魏志云。其耆老286_262c 自謂與句麗同種。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麗同。衣服有異。男女衣皆着曲領。〇鏞案解夫婁。本自편012夫餘。而東徙高朱蒙。亦自北夫餘而南徙。則嶺東之濊。其非句麗之同種乎。江陵濊人之本係解夫婁之部落。可謂確然而有證矣。


[난-001] : 江陵
[편-001]人 :
[난-002] :
[편-002]檼 :
[편-003]湌 :
[편-004]江䔖 : 江陵
[편-005]濊 :
[편-006]蓋 :
[편-007]春州 : 春川
[편-008]春州 : 春川
[편-009]春州 : 春川
[편-010]前 :
[편-011]蓍 :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靺鞨考 286_262c


靺鞨之名。起於元魏之末。自晉以前。無靺鞨也。
北史云。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延興中。魏主宏年號。遣乙力支朝獻。〇隋書云。靺鞨在高麗之北。卽古之肅愼氏也。開皇初。隋文帝年號。遣使貢獻。〇唐書云。黑水靺鞨。居肅愼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武德五年。唐高祖年號。渠長阿固郞始來。〇鏞案靺鞨之人。衣猪狗之皮。所以得名也。
三代以前。名曰肅愼。漢魏曰挹婁。無靺鞨也。
史記云。舜北發息愼。大戴禮亦云。〇竹書云。舜二十五年。息愼氏來朝。貢弓矢。〇魯語云。武王克商。肅愼貢楛矢。書序云。武王旣伐東夷。肅愼來賀。〇後漢書云。挹婁。古肅愼之國也。魏志同。〇魏書云。勿吉國。舊肅愼國也。〇鏞案其地雖286_262d 同。其名各殊。殷周不得有匈奴。漢、魏不得有突厥。隋、唐不得有蒙古。此易知之理也。
又其壤地與我遼絶。唯白山一部。與北沃沮相接。
北史云。勿吉凡有七種。其一粟末部。與高麗接。謂西與卒本接。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今烏喇之北。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在今混同江東流處。其四拂涅部。在伯咄東。在今寧古塔之北。其五號室部。在拂涅東。寧古塔東北。其六黑水部。在安車西北。近於黑龍江。其七白山部。在粟末東南。近於白頭山。〇隋書唐書同。〇鏞案混同江發源於白頭山。北流千五百餘里。西與諾尼江合流。又東流千餘里。南與虎兒哈河合流。寧古塔東北。又東北流六百餘里。入于黑龍江。又東北流二百餘里。南受烏蘇哩江。又東北流千五百餘里。入于海。凡所謂靺鞨七部者。在混同江之東。虎兒河之左右。黑龍江之西南。今烏喇寧古塔之近地也。唯粟末部。其在句麗之時。連于北鄙。又白山部。其在北沃沮之時。隔水相望。皆與新羅百濟。壤地遼絶也。
286_263a乃金富軾三國史。爰自西漢之時。已有靺鞨之名。又以羅濟之地。謂連靺鞨之疆。鹵莽誕妄。名實都舛。而東儒方且奉之爲信史。
百濟史云。溫祚王二年。漢成帝鴻嘉四年。王曰。靺鞨連我北境。宜繕兵積穀。爲拒守之計。〇三年秋。靺鞨侵北境。王帥勁兵。擊敗之。〇八年春。靺鞨賊三千來圍慰禮城。王追及大斧峴。疑今之平康。一戰克之。〇十年冬。靺鞨寇北境。王遣兵二百拒戰昆彌川。我軍敗績。依靑木山。王親率精騎。出烽峴救之。〇十一年夏。樂浪使靺鞨。襲破瓶山柵。〇十八年。漢哀帝元壽二年。靺鞨掩至。王逆戰於七重河。今臨津上流。獲酋長素牟。送馬韓。〇二十二年漢平帝元始四年。秋。王帥騎一千。獵斧峴東。遇靺鞨賊。一戰破之。〇四十年莽地皇三年。秋。靺鞨來攻述川城。今驪州。冬。又襲斧峴城。〇多婁王三年漢光武建武六年。冬。東部屹于與靺鞨。戰於馬首山西。克之。〇四年秋。高木城。疑今之喬桐。昆優與靺鞨戰。大克。〇七年秋。靺鞨攻陷馬首城。放火燒廬。冬。又襲瓶山柵。〇二十八年秋。靺鞨侵北鄙。〇二十九年春。王命東部。築牛谷城。286_263b 以備靺鞨。〇편001婁王三十二年漢安帝永初二年秋七月。靺鞨入牛谷。奪掠民口。〇四十九年。新羅爲靺鞨所侵。移書請兵。王遣五將軍救之。〇肖古王四十五年獻帝建安十五年。冬。靺鞨來攻沙道城。不克。焚城門而遁。〇四十九年秋。命北部眞果。領兵一千。襲取靺鞨石門城。冬。靺鞨來侵。至于述川。今驪州。〇仇首王三年建安二十一年。秋。靺鞨來圍赤峴城。〇七年。漢獻帝末年。靺鞨寇北邊。〇十六年魏明帝太和三年。冬靺鞨入牛谷界。奪掠人物。〇古尒王二十五年魏主髦甘露三年。春。靺鞨長羅渴獻良馬十匹。〇辰斯王三年晉孝武大元十二年。秋。與靺鞨戰關彌嶺。不捷。〇七年夏。靺鞨攻陷北鄙赤峴城。〇東城王四年齊高帝建元四年。秋。靺鞨襲破漢山城。〇武寧王三年梁武帝天監二年。秋。靺鞨燒馬首柵。進攻高木城。〇六年秋。靺鞨來侵。破高木城。〇七年夏。立二柵於高木城南又築長嶺城。以備靺鞨。冬。高句麗將高老與靺鞨謀攻漢城。進屯橫岳下。王出師退之。東城王以來。百濟國都已在熊津。〇鏞案作史之虛荒鹵莽。莫此若也。靺鞨之名。始出於元魏之末。而前漢之時。靺鞨已橫行286_263c 我邦。有是理乎。匈奴侵周突厥寇漢。蒙古犯唐。天下有此事乎。漢、魏之時。百濟處洌水之南。其北有所謂樂浪國者。或漢吏來鎮。或土酋自署。西自平壤。東抵春川。金公之史。旣言之矣。詳見樂浪考。又其東北之陲。有所謂東沃沮者。安邊咸興。部落相連。漢史魏志。疆土歷然。金公亦旣言之矣。詳見沃沮考。又其北鄙。有所謂北沃沮者。今六鎮。或臣服句麗之國。或寓接夫餘之客。槪非無人之境也。詳見沃沮考。又其北界。乃接靺鞨。然漢、魏之際。但有挹婁。未有靺鞨。靺鞨之作。何其蚤也。若云挹婁來寇。其將涉豆滿踰磨天。越北沃沮。越南沃沮。跋涉三四千里。乃寇百濟也。偶一來侵。猶不近理。況連年接月。左衝右突。有若三家之村。逐日勃豀然者。豈理也哉。中國之史。皆當時史臣。耳聞目見而記之。故事實無舛。金富軾之史。生於千載之後。追錄千載之前。無怪其荒舛也。金富軾。南宋高宗時人也。高麗毅宗時。譬如李綱。追作漢書。而班固、范曄之書。皆無所傳。則以匈奴爲蒙古之部。以遼東爲夫餘之地。其亦無足怪矣。今詳其文。所謂靺鞨286_263d 卽東沃沮之濊人。漢史所謂不耐濊。是也。其謂之靺鞨者。唐、宋之際。渤海大氏據我北道三百餘年。竝詳渤海考。渤海者。靺鞨也。新羅之人。久以北道指爲靺鞨。口慣耳熟。以爲本然。凡其古記有北寇來侵者。悉名之曰靺鞨。而富軾不覈其實。編錄如是也。在前漢時。爲不耐濊人漢、魏以降爲沃沮。陳、隋之際。專屬句麗。唐睿宗以後。始爲濊편002卽渤海安得混稱如是。〇又按東城王四年。齊高帝四年。以後挹婁已名勿吉。魏延興十二年然此云靺鞨。仍是僞靺鞨。非粟末河邊眞靺鞨。覽者詳之。
新羅史云。祗麻王十四年漢順帝初年。春。靺鞨大入北境。殺掠吏民。秋。又襲大嶺柵過泥河。在江陵之北。王移書百濟。請救。百濟遣五將軍。助之。〇逸聖王四年漢順帝永和二年。春。靺鞨入塞。燒長嶺五柵。〇六年秋。靺鞨襲長嶺。虜掠民口〇七年春。立柵長嶺。以防靺鞨〇九年秋。召羣公議征靺鞨。伊飱雄宣上言不可。乃止。〇柰解王八年漢獻帝建安八年。冬。靺鞨犯境〇柰勿王四十年晉孝武末年。秋八月。靺鞨侵北邊。敗之於悉直之原。今三陟。〇慈悲286_264a 王十一年宋明帝太始四年春。高句麗與靺鞨。襲北邊悉直城。秋徵何瑟羅난001築城泥河。一名泥川。〇炤知王二年齊高帝二年。冬十一月。靺鞨侵北邊。〇三年春。高句麗與靺鞨入北邊。取狐鳴等七城。又進軍於彌秩夫。今興海。我軍禦之。賊敗退。追擊破之泥河西。〇鏞案所謂靺鞨之侵新羅。皆自今江陵三陟。南出興海。則其窟穴所在。非咸興端川乎。咸興端川者。漢魏史所云。東沃沮也。金富軾之。以沃沮而爲靺鞨。不旣明甚乎。若云挹婁之人。借道沃沮。則挹婁沃沮。接壤連疆。猶必乘船而來寇。見北沃沮考。何乃於新羅百濟。不拘四時。出入唯意乎。況科斗未變。可云蝦蟇乎。
其在句麗之史。靺鞨肅愼。錯雜稱之。有若靺鞨之外。別有肅愼。
句麗史云。東明王元年。漢元帝建昭二年。至卒本川。結廬居之。在鴨綠水北。其地連靺鞨部落。靺鞨畏服。不敢犯。〇國祖王六十九年漢安帝建光元年。冬。肅愼使來獻紫狐裘及白鷹白馬。〇東川王二十年。魏主芳正始七年。毋丘儉來侵王奔沃沮。魏將到肅愼南界。刻石紀功。〇西川王十一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冬。肅286_264b 愼來侵。屠害邊民。王遣王弟達賈。往伐之。拔檀盧城。殺酋長。遷六百餘家於扶餘南烏川部落。以爲附庸。王大悅。拜達賈爲安國君。兼統梁貊肅愼諸部落。〇長壽王五十六年宋明帝太始四年。春。王以靺鞨兵一萬。攻取新羅悉直州城。今三陟。〇文咨明王十六年梁武帝天監六年。冬。王遣將高老。與靺鞨謀攻百濟漢城。進屯於橫岳下。〇鏞案卒本結廬之初。果與粟末部連疆。然東漢之時。肅愼旣往。靺鞨未來。猶必肅愼獻裘。靺鞨畏服。吾所未曉也。若是紀實之筆。當有挹婁之跡矣。〇又按長壽、文咨之時。其以靺鞨侵羅濟者。未必非眞靺鞨也。然筆法旣荒。何以辨之。
隋、唐以降。三國史所載靺鞨之事。有眞無僞。亦與隋、唐之史。多相勘合。
隋書云。高祖開皇十七年。賜句麗王璽書。北史云。璽書曰。驅逼靺鞨。禁固契丹。數遣馬騎。殺害邊人。明年。元嬰陽王率靺鞨之衆萬餘騎。寇遼西。營州摠管韋世沖擊走之。句麗史亦云。〇煬帝伐句麗詔曰。句麗曾不懷恩。翻爲長惡。乃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北史云。煬帝初。勿吉與高麗戰。頻敗其衆。〇唐書云。貞觀十九286_264c 年。帝次安市。于是延壽惠眞。引兵及靺鞨衆十五萬。來援。延壽等降。帝誅靺鞨三千餘人。句麗史亦云。〇永徽五年。句麗王藏。以靺鞨兵。攻契丹大敗。句麗史云。寶臧王十三年。王遣將安固及靺鞨兵。擊契丹。敗我軍於新城。〇永徽六年。新羅訴百濟、高麗、靺鞨。取北境三十六城。唯天子哀救。新羅百濟史亦云。〇儀鳳二年。句麗之亡已十。年藏還遼東。與靺鞨謀反。未及發。召還放邛州。句麗史亦云。〇句麗史云。寶臧王二十年唐高宗龍朔元年夏。王遣將軍惱音信。領靺鞨衆。圍新羅北漢山城。〇鏞案隋、唐以降。金氏之史。皆鈔取隋書、唐書。其云靺鞨。皆眞靺鞨也。其文尙多今略之。
新羅史云。太宗王五年。唐顯慶三年。王以何瑟羅。今江陵。地連靺鞨。人不能安。罷京爲州。置都督以鎮之。〇八年。高句麗將軍惱音信。與靺鞨將軍生偕。其姓名。合攻述川城。今驪州。不克。移攻北漢山城。金庾信傳亦云。城主冬陁川。設弩砲以守城。匹夫傳云。王以句麗靺鞨。同謀侵奪。以匹夫爲七重縣令。〇文武王十年。唐高宗咸亨元年。高宗以王擅取百濟土地。責怒使者。三月。沙飧편003薛鳥儒。與高句麗人。各率286_264d 精兵一萬。度鴨淥江。至屋骨。靺鞨兵先至。唐兵繼至。我兵退保白城。金庾信傳云。高宗大怒。遣師來討。唐軍與靺鞨。營於石門之野。王遣將軍義福春長等禦之。營於帶方之野。〇十一年。靺鞨兵來圍舌口城。疑江華。〇十三年秋。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凡九戰。我兵克之。唐兵溺瓠瀘王逢卽幸州。三河。死者不可勝計。契丹靺鞨兵。攻大楊城在淮陽童子城今富平滅之。〇十五年。聞唐兵。與契丹、靺鞨兵來侵。出九軍待之。九月。靺鞨入阿達城。城主素那死之。素那傳云。百濟滅後。漢州都督遷素那於阿達城。俾禦北鄙。上元二年。阿達城太守敎民以某日。齊出種麻。靺鞨諜者歸告。其酋至其日。百姓皆出在田。靺鞨潛師猝入城。素那遂死。唐兵與契丹靺鞨兵。來圍七重城。今積城。不克。靺鞨又圍赤木城。淮陽地。滅之。〇蓋蘇文傳云。男生走保國內城。率其衆。與契丹、靺鞨兵。附唐。〇鏞案太宗於安市之役。大誅靺鞨。自是厥後。契丹、靺鞨。爲唐蕃部。凡東征之師。靺鞨皆爲先鋒。此皆眞靺鞨也。〇又按此時靺鞨之侵我邦。皆自遼瀋取路于薩浿。以其地勢便也。金氏之史。漢、魏之時。所謂靺鞨。皆自咸興、永興出來。此其爲不耐濊之明驗也。太宗王以江陵地連靺鞨。罷京爲州者。仍是僞筆。不可信也。已286_265a 見薉貊考。


[편-001]已 :
[편-002]爲濊 : 靺鞨
[난-001] :
[편-003]沙飧 : 沙飡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渤海考 286_265a


渤海立國。本據句麗之地。我邦西北之邊。皆入疆理。
唐書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〇又云。武后時。乞乞仲象。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仲象死。其子祚榮。乃建國。盡得夫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爲許國公。乞乞仲象。爲震國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后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中郞將索仇。擊斬之。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絶。不克討。祚榮。卽幷比羽之衆편001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戶十餘萬。〇又云。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爲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〇鏞案太白山者。我邦之白頭山也。長白山。奧婁河者。今之額敦山。出二河。西入混同江。査其緯度。正在營州東二千里也。仲象立國之初。本據白山之東。其子祚榮。暫遁旋還。不離白山之東。其後嗣王拓地廣土。西極夫286_265b 餘。今開原。以至瀋州。今盛京。而今太子河以南。今遼陽。靉河以西。今鳳皇城地。渤海之跡。槪未及焉。凡論渤海疆域者。宜先知此。弁韓者。今金海也。渤海。何以得之。已見前。唐書百濟傳云。百濟旣亡。其地爲新羅渤海所分。百濟史亦云。〇崔致遠上太師侍中狀云。句麗殘孼類聚。北依太白山下。國號爲渤海。〇金富軾地志云。句麗之地。多入渤海。新羅亦得其南境。以置漢、朔、溟三州。卽漢陽春川江陵。〇鏞案唐書謂渤海得百濟之地。大非也。溫祚王初年。畫定疆域。雖北至浿河。大同江。東極走壤。今春川。及其衰也。漢水以北。失之已久。況渤海所得。東不過嶺東之地。上自穩城。下至襄陽。詳見下。西則薩水以北。至于鴨江。入于疆理。詳見下。百濟故地。何以得之。
考其疆域。唯我邦嶺東之地。得其全體。南北彌三千里。
唐書云。高麗滅大氏。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接新羅。以泥河爲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〇鏞案通典。營州治在柳城縣。東至遼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殷時。爲孤286_265c 竹國。周時爲山戎地。在今寧遠州北二百四十里。東牟山。旣是營州東二千里。則正是我白頭山之東北。今之額敦山。或其變名也。〇又按泥河者。我江陵之北泥川水也。新羅慈悲王時。徵何瑟羅人。今江陵。築泥河城。又炤知王時。追擊句麗、靺鞨兵于泥河之西。又祗摩王時。靺鞨入北境過泥河。卽此地也。渤海、新羅。旣以泥河爲界。則襄陽以北。皆渤海之所得也。我邦之襄陽以北。蓋自武后末年。入于渤海。至玄宗天寶以後。鐵關以南。復爲新羅所有。故景德王十六年。天寶十六年。朔庭郡、今安邊。泉井郡今德源。竝其屬縣。谷等。改其名號。至宋太宗之時。渤海衰微。咸興以北。沒于女眞。詳見沃沮考。其間三百餘年。皆渤海之地也。然而東國輿地之書。都無渤海之說。但云。咸州久爲女眞所據。見鄭志。不亦疏乎。女眞據。此不過百餘年。自宋太宗時至徽宗時。高麗睿宗使尹瓘攻取之。乃築九城。旋復失之耳。詳見沃沮考。
高王旣卒。大祚榮。武王繼立。名武藝。寔犯登州。而新羅承詔。擊其南鄙。以其壤地相接也。
286_265d唐書云。開元中黑水靺鞨。使者入朝。帝以其地。建黑水州。武藝曰。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乃遣弟門藝。擊黑水。門藝懼歸唐。武藝暴門藝罪惡。請誅之。後十年。武藝遣大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帝馳遣門藝。發幽州兵擊之。使太僕卿金思蘭。使新羅督兵。攻其南。會大寒雪袤丈。편002卒凍死過半。無功而還。新羅史亦云。〇新羅史云。開元二十一年。聖德王三十二年。唐遣使敎諭曰。渤海靺鞨。外稱蕃翰。內懷狡猾。今欲出兵問罪。卿亦發兵。相爲掎角。出金庾信傳。〇崔致遠上太師侍中狀云。開元二十年。渤海怨恨天朝。掩襲登州。殺刺史韋俊。於是明皇大怒。命內史高品何行成。大僕卿金思蘭發兵。思蘭新羅人。過海攻討。以冬深雪厚。蕃漢苦寒。勑命迴軍。新羅史云。將軍金庾信上表曰。臣所奉進。止令臣執節本國。發兵馬討除靺鞨者。蠢爾夷俘。計己悔편003。伏望陞下。因臣還國。再宣殊裔。必傾其巢穴。靜此荒隅。〇鏞案此時。遼薊之地。契丹梗路。詳見下。故渤海之入寇也。必越海而犯登州。大唐之討罪也。亦越海而借新羅。此易知之理也。若使渤海部落。本據遼東。則渤海宜直寇營平。大唐亦直討遼東。何必越海取路。286_266a 迂曲如是乎。渤海之不據遼東。明矣。當時新羅、渤海。以泥河爲界。密比爲鄰。故必使之擊其南鄙也。
武王之後。又歷六王。厥有宣王。開大境宇。五京十五府。於是乎備設。
唐書云。武藝諡武王。欽茂諡文王。武藝子。華嶼諡成王。欽茂孫。嵩鄰諡康王。欽茂子。元瑜諡定王。嵩鄰子。言義諡僖王。元瑜弟。明忠諡簡王。言義弟。言義死。從父仁秀立。其四世祖野勃。祚榮弟也。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死諡宣王。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爲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〇鏞案唐書靺鞨傳。越喜虞婁之等。至貞元中。德宗時。朝唐。其後服屬渤海。不與王會。以此推之。仁秀之所開拓。卽越喜鐵利之等。至於我邦西北之邊。沃沮、句麗之故地。已於高王時得之。故南接新羅也。
肅愼故地。爲上京曰龍井府。領龍、湖、渤三州。唐書
唐書云。天寶末。欽茂徙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貞元時。東南286_266b 徙東京。欽茂死。華嶼爲王。卽成王。復還上京。〇又云。俗謂貴者曰龍州之紬。湄沱湖之鯽。〇鏞案舊國者。卽挹婁之東牟山。在白頭山東北。所謂中京也。自此北上三百里。卽今寧古塔之比鄰也。忽汗河者。今之虎兒河也。一統志謂之胡里改江。此河北匯爲鏡泊。又北流八百里。入於混同江。今之寧古塔。在此。河之西岸。渤海上京。旣在忽汗河之東。則與寧古塔隔水之地也。湄沱湖者。今之鏡泊湖。州之以湖名。亦以此湖也。
後漢書云。挹婁古肅愼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〇晉書云。肅愼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去夫餘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郭璞云。今肅愼國去遼東三千餘里。〇括地志云。肅愼亦曰挹婁。南去夫餘千五百里。其南有白山。〇鏞案今我豆滿江以北。無非肅愼故地。其必以上京。爲肅愼故地者。彼乃肅愼君長之所居也。
一統志云。女眞在混同江之東。至阿骨打。始大。建國曰金。滅遼設都於渤海上京。至海陵。改爲會寧府。又云。元以其地。設萬戶府。曰桃溫。曰胡里改。〇盛京志云。古286_266c 大城在寧古塔西南六十里。虎兒哈河之南。週三十里。四面七門。內城週五里。東西南各一門。內有宮殿基。按金上京會寧난001。在長白山北。按出虎水傍。今按出虎水之名。古今互異。無可考。朝鮮北界。又有會寧府異同。亦無可辨。〇鏞案元時設府於此地。其名曰胡里改。則忽汗河之爲胡里改。明矣。一統志。錄爲二水。誤矣。〇又按虎兒河。本是東北流之水。而古大城在其南岸。則與今寧古塔隔水之地也。
盛京志云。烏喇寧古塔。漢挹婁地。唐初置燕州。後置黑水府。大氏於混同江之西。置上京龍泉府。金於長白山之北。建上京會寧府。東爲呼里改路。西爲恤品路。南近高麗。爲合蘭路。淸設寧古塔。又云。湖州渤州故址。無考。〇鏞案金之會寧府。卽渤海之龍泉府。本無二城。前所云古大城是也。〇又按燕州黑水府。卽挹婁之北邊。距今寧古塔絶遠。混同江西岸。皆太山巨嶽必無置上京之地。
其南爲中京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
唐書云。俗謂貴者。曰顯州之布。盧城之稻。〇鏞案中京者。所謂舊國也。在上京之南三百里。東牟山之下。卽大祚榮樹壁之處也。其地在忽汗286_266d 河之西。故及徙上京。謂之忽汗河之東也。今鏡泊之南二百里。有額敦山。其高六十里。正在虎兒河之西北。或是東牟山也。其山出二河東曰。福爾虎河。西曰飛虎河。此或是奧婁河樹壁處也。中京在此地。後東西南北四京之位。方得其正也。
唐書地理云。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王所都。卽中京。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王城。卽上京。〇鏞案渤海傳。中京距上京。不過三百里。此云六百里者。文誤也。其間不能爲六百里。當從本傳。
貊故地。爲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
唐書云。欽茂貞元時。東南徙東京。又云。龍原東南濱海。日本道也。欽茂時。以日本舞女十一。獻于唐。又云。俗謂貴者曰柵城之豉。〇賈耽郡國志云。渤海난002、鴨綠、扶餘、柵城四府。幷是高句麗舊地也。自新羅泉井郡。今德源。至柵城府。凡286_267a 三十九驛。一千一百七十里。〇鏞案泉井郡者。今之德源也。今自德源。遵海而北一千二百里。則其地爲會寧鍾城。正在肅愼之東南。今之鍾城。或其地也。此乃古北沃沮之地。乃謂之濊貊故地者。晉太康六年。北扶餘王爲慕容廆所殺。其子弟走保北沃沮。見晉書。夫餘者。濊貊也。名之曰濊貊故地。無不可也。其謂之日本道者。自此乘船。直自蝦夷之西溟。得達日本之北界也。慶、鹽、穆、賀。今雖未詳。今慶興、穩城之等。卽其地也。〇又按輿地勝覽。鍾城府北。潼關鎮江外。有古城。號南京。此或是龍原府遺址也。其稱편004南京。雖若錯謬。其爲古都則明矣。
沃沮故地。爲南京。曰南海府。領沃、晴、椒三州。
唐書云。南海新羅道也。又云。南接新羅。以泥河爲界。又云。俗謂貴者曰南海之昆布。沃州之緜。〇鏞案沃沮故地。在單單大嶺之東。今之咸興난003也。詳見沃沮考。自咸興遵海而南。遂自江陵。達于慶州。故謂之新羅道也。沃、晴、椒三州。今雖未詳。今磨天嶺以南。鐵關以北。卽其地也。
286_267b高麗故地。爲西京。曰鴨淥府。領神豐桓正四州。曰長領府。領瑕河二州。
唐書云。鴨淥。朝貢道也。長領。營州道也。又云。果有편005都之李樂游之梨。〇遼史地理志云。淥州本高句麗故國。渤海號西京鴨淥府。桓州。在淥州西南二百里。正州。在淥州西北三百八十里。〇鏞案遼之淥州。卽渤海之鴨淥府。蓋以神州爲治也。唐書地理志。稱自丸都城。泝流東北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中京。文見上。則所謂神州西京。當在今虞芮慈城之北隔水之地也。其疆域所轄。或至水南。或限水北。今不可詳也。其謂之朝貢道者。當時遼薊之地。契丹梗路。故其朝唐之路。蓋於今龍川前洋。乘舟至登州下陸也。據唐書云。李楷固敗還。而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絶。不克討祚榮。已見上。契丹之梗路。可知也。又其入寇。必寇登州。其朝貢之
路。亦必由是也。唐書地理志云。安東都護府。故漢襄平城也。今之遼陽州。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286_267c 海王城。渤海之上京。城臨忽汗海。卽虎兒哈河。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愼城。〇鏞案長嶺者。長白山之來脈也。
新羅史云。文武王十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句麗水臨城人年岑大兄。收合殘民。自窮牟城。至浿江南。殺唐官人。句麗亡後三年。聖德王三十五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帝勑賜浿江以南。宣德王二年。發使安撫浿江南州郡。三年春。王巡幸漢山。移民戶於浿江鎮。憲德王十八年。唐敬宗末年。命牛岑太守。徵漢北諸州人。築浿江長城三百里。以備浿西賊。孝恭王二年。唐昭宗光和元年。弓裔取浿西道。편006浿江道十餘州。降於弓裔。〇弓裔元年。年號曰聖冊。分定浿西十三鎮。平壤城主黔用降。卽土酋。甑城賊明貴等赤衣黃衣等。歸服。弓裔嘗云。平壤舊都鞠爲茂草。我必報其讎。〇鄭志云。高麗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廢。徙鹽、白、黃、海諸州民以實之。〇鏞案唐書云。李勣滅高麗。收五部百七十六城。以其地爲九部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然摠章二年。徙高麗民三萬于江淮。由是觀之。平壤安州。其有孑遺乎。自此以後。浿江以北。淪爲賊巢。直至弓裔之時。始漸剗平。惟鴨淥一帶沿江之286_267d 地。爲渤海州縣。猶是有主之物也。又通典云。李勣平高麗。爲九府。用其酋渠。爲都督刺史縣令。置安東都護於平壤以統之。上元二年。徙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在今遼陽西。開元二年。又편007平州。在今廣寧北。天寶二年。又徙於遼西故郡。至德後廢領。羈縻州十四。平壤遼東等。由是觀之。句麗亡。後先棄平壤。任使土酋分據。次棄遼東。遂令契丹雜居。其官長黜陟。不聞於朝廷。其寇賊侵奪。不關於邊門。故唐書通典。一自句麗亡後。竝無遼東之跡。軾史鄭志。一自句麗亡後。竝無平壤之跡。自唐高宗摠章二年。元年高麗亡。至高麗太祖元年。五季後唐時。二百五十年。平安一道。蓋無主之地也。契丹酋李盡忠。已於武后時叛唐。見上文至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又命安祿山討契丹。而敗績。見唐書。其後中國多事。不復東顧。契丹得以其間。盡有遼東之地也。渤海旣以鴨綠府爲西京。則平壤以北。似皆管轄。但薩水以南。殘滅尤甚。爲賊巢。其所經理。只是鴨綠沿邊近北之地。故所置唯神、豐、桓、正四州也。〇又按長嶺者。白頭山之來龍也。虎坤堆一286_268a 脈。西自黑、兒、蘇、邊、門入來。南馳爲吉林峰。船廠西南四百里。又東爲庫魯訥窩集。船厰南二百餘里。又南爲歌爾民朱敦。譯言歌爾民者。此云長也。朱敦者。此云嶺也。又南爲納綠窩集。興京東三百里。又東南走四百餘里。爲白頭山。其長數千里。皆泰山巨편008。如我邦單單大嶺之大幹龍。肅愼之人。通謂之長嶺。自嶺以東。爲靺鞨七部。自嶺以西。卽高麗舊地。其設府之處。雖不可詳。句麗始祖。本於卒本川開國。故卒本有始祖廟。亦一大都會也。卽紇升骨城。當時句麗新亡。其建府必於此地。其謂之營州道者。此時契丹梗路。雖不以陸路朝唐。然營州當時。實爲東夷之所應屬。而自渤海中京。欲赴營州。必由長嶺。故名曰營州道也。渤海傳云。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京師。蓋八千里而遠。
扶餘故地爲扶餘府。常屯勁兵扞契丹。領扶、仙二州。鄚頡府。領鄚高二州。
唐書云。扶餘。契丹道也。又云。俗謂貴者。曰扶餘之鹿。鄚頡之豕。〇通考云。契丹阿保機。以渤海土地相接。常有吞併之志。天成元年。率諸蕃部。攻渤海國夫餘城。下之。改夫餘城。爲東丹府。命其子突。欲留兵鎮之。未286_268b 幾。阿保機死。命其弟率兵攻夫餘城。不克而還。〇遼史太祖紀云。天顯元年。改渤海國爲東丹。忽汗城爲天福冊。皇太子突。欲爲人皇。王以主之。〇鏞案北扶餘之地。遼曰東丹府。金曰黃龍府。明曰三萬衛。今曰開原縣。
後漢書云。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魏志云。在長城之北。〇盛京志云。大氏扶餘府。在開原縣城西。又云。古永平縣。大氏置金廢。又云。古通州。本扶餘國王城。〇又云。開原縣。周秦肅愼。漢扶餘國。唐大氏。扶餘府。遼屬黃龍府。〇鏞案扶餘。本濊貊之地。元魏時。謂之豆莫婁。一統志。乃謂之肅愼故地可乎。一統志之不覈。類皆如此。
盛京志云。古韓州。本高麗鄚頡府地。領鄚頡二州。渤海因之。遼改韓州。東平郡。領柳河一縣。明置站。在開原縣城之西北。
挹婁故地。爲定理府。領定、瀋二州。安邊府。領安、慶二州。
一統志云。瀋陽衛。本挹婁國地。渤海置瀋州。遼改曰昭德。金改曰顯德286_268c 元改曰瀋陽路。〇盛京志云。古挹婁縣。本遼興州地。金改挹婁縣屬瀋州。謂挹婁故地也。今鐵嶺縣南懿路城也。〇又云。興京。本唐燕州。後爲大氏所據。改屬定理府。遼金屬瀋州。明建州衛地。又云。定理府故址無考。〇鏞案此云。挹婁者。懿路之聲轉也。肅愼挹婁。本無二地。渤海旣以肅愼故地。爲上京。又安得以挹婁故地。爲瀋州乎。挹婁者。懿路之聲轉。且考挹婁之地。本在混同江之東。而混同江之西。皆太山巨岳。峻嶺危壑。北自黑兒蘇邊門。南至白頭山。北脊大幹不斷。氣勢雄險。此天設之大限也。大幹以東之水。皆會于混同江。大幹以西之水。皆會于三汊河。遼水之下流。此地紀之大綱也。大幹以東。爲挹婁靺鞨。其南爲我邦之北沃沮。大幹以西爲夫餘句麗。其南爲我邦之鴨淥江。此考之漢魏諸史。及山經水志。圖繪之藏。皆確然不差者也。凡在大幹之西者。雖開原古夫餘興京古句麗之地尙非挹婁之古地。況盛京。在開原西南二百里。直當遼陽之北。密接遼西之界。以此而謂之挹婁故地。可乎不可乎。挹婁之地。尙隔千里。猶冒286_268d 其名可乎。晉書云。挹婁在不咸山北。去夫餘可六十日行。今盛京開原不過二日之程。又何解也。夷貊之人。遷徙無常。隨其所居。錫以部落之名例也。濊貊。本北夫餘之名。而其人徙於江陵。則江陵冒濊貊之名。玄菟本東沃沮之地。而其軍徙於句麗。漢縣名。則句麗冒玄菟之名。瀋陽之有挹婁之名。或亦如此。當時或有挹婁之人。徙居瀋陽。遂使瀋陽。有此名也。名稱一混。疆域都晦。遼史以降。其州縣沿革之名。皆荒亂無理。東西不辨。不可以不察也。詳見下。
率賓故地。爲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唐書云。俗謂貴者。曰率賓之馬。〇盛京志云。古率賓府。渤海。置領華、益、建三州。遼廢州存府。金、元州府皆廢。今按建州。在興京界內。而率賓府及華益二州。皆近鳳凰城界。〇又云。華州建州舊址無考。今鳳凰城東南百二十餘里。朝鮮界。有益州城。俗誤呼恩州。又云。古恤品路。金置節度使。本遼率賓府地。今在興京東南邊外。入烏喇界편009〇鏞案鴨淥之北。皆句麗故地。則率賓亦句麗部落也。286_269a 興京西南。靉河之東。當時。或謂之率賓。大抵渤海極西之界。最北曰鄚頡府。在夫餘西北。次南曰夫餘府。今開原。次南曰定理府。今瀋陽之地。次南曰率賓府。興京之西南。率賓之東南曰鴨淥府。虞芮江外地。鴨淥之北。白山來龍之西曰長領府。興京之東界。唯安邊府無文。可知。以理推之。當在今興京之北也。西與瀋陽接。
拂涅故地。爲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
北史云。靺鞨凡有七種。其一粟末部。與高麗接。每寇高麗。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號室部。편010拂涅東。其六黑水部。在安車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東南。自拂涅以東。皆石鏃。卽右肅愼氏也。〇隋書云。靺鞨國。與隋懸隔。唯粟末白山爲近〇唐書云。黑水靺鞨。貞觀二年臣附。以其地爲燕州。又有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西抵室韋。〇又云。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편011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286_269b 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後渤海盛。靺鞨皆편012屬之。不復與王會矣。〇鏞案拂涅之地。當在今烏喇之東。寧古塔之西。今按寧古塔西北二百里。有必兒漢山。卽必兒漢河之所出也。河之西岸。有必兒漢站。拂涅、必兒。其聲相近。或是其地也。
鐵利故城。爲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
唐書見上。〇通考云。宋開寶五年。鐵利王子。貢馬布膃肭臍。〇鏞案鐵利六州。旣有海州。則其地近海。今我豆滿江之北。與彼興開湖週千里之南。或其地也。其獻膃肭臍。亦一證也。高麗史云。顯宗五年。鐵利國獻方物。〇案北宋眞宗祥符편013年事。
越喜故地。爲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安元府。領寧、郿、慕、常四州。
唐書見上。〇通典云。安東府東。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案此時。安東府在營州東南二百餘里。〇盛京志云。烏喇寧古塔。古信州。本渤海懷遠府地。遼改州。領武昌、定武二縣。隷東京。金隷會寧府。又云。武昌。本渤海懷福縣。定武。本渤海286_269c 豹山縣。故址皆無考。〇鏞案金之會寧府。卽渤海之上京也。以此推之。越喜故地。卽今寧古塔左右迤北之地。又無疑也。其地廣遠。故設十三州而恢恢也。
又郢銅편014三州爲獨奏州
唐書云。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〇盛京志云。涑州以近粟末故名。應在混同江左右之地。〇鏞案獨奏謂直達也。不置都督府。凡有邊機。自州直達。如我邦濟州。其孤遠可知。若在混同江之左右。此是畿甸之內。豈有獨奏之理。此三州。當在北邊混同江東折之處也。
其十五府疆域所分。歷然不亂。皆有確證。乃自遼史。地志惑亂편015倒。忽以大荒諸府。悉移遼東。一統志、盛京志。又從而增益之。於是渤海大氏。儼作遼東之覇主。
一統志。遼東都司云。唐征句麗。置蓋遼二州。尋爲渤海。大氏所據。五代時地。入契丹。〇盛京志云。渤海置五京十五府。而遼地始盛。遼金皆襲286_269d 渤海。各置五京。其三皆今盛京所屬之地。〇鏞案謫中。苦無書籍。卽遼史地志。不見全文。其源頭誤處。無由劈析。然渤海大氏。原不得遼東一片之地。今謂唐征句麗。而大氏據遼可乎。仲象東走之初。本保太白之東北。祚榮遠遁之後。只得海北之諸國。此時未敢窺遼東一步也。七王之後。宣王仁秀。開大境宇。始乃西極扶餘。遂至建瀋。遼東一縣。何嘗爲大氏物乎。楷固敗還之後。唐人憤欲雪恥。直緣契丹梗路。遂致王師道絶。若使祚榮早得遼東。豈患長鞭之不及哉。契丹旣滅渤海。虜其部落。多徙遼東。遂取渤海州縣之名。冒之於遼東諸邑。如玄菟華麗不而之等。本我咸興之名。而徙之句麗。徙之遼東。竝見玄菟考。以存舊觀。遼之旣亡。撰遼史者。不察荒遠之跡。任加冒昧之筆。遂至澒洞如此。一統志以來。篤信遼志。不考古籍。一書之內。自相矛盾者。不可勝數。豈不惜哉。今取其不誤者。錄之在上。其與古籍不合者。列之下方。以便疏理。
其上京龍井府。則謬指北扶餘之地。
286_270a一統志云。三萬衛。古肅愼氏地。後曰挹婁。元魏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以其地爲燕州。置黑水府。元和以後。服屬渤海。爲上京龍泉府。至金遷都於燕。改此爲會寧府。號上京。又云。開元城西北曰。上京。卽金之會寧府。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濱州。又西曰黃龍府。〇盛京志云。渤海上京。在烏喇界內。開原在渤海時爲扶餘府。金會寧府。在今烏喇東明時衛治。以牙克薩山爲界。一統志誤。〇鏞案黑水府者。渤海北界之外。黑水、靺鞨之地也。以扶餘而爲渤海。旣是大夢。而又以黑水爲龍井。則夢之中又夢也。
其東京龍原府。則謬指今鳳凰城。
盛京志云。鳳凰城本濊地。漢屬元菟郡。隋屬高麗慶州地。大氏據之爲東京龍原府。遼改開州。設鹽穆賀三州。屬東京。又云。鹽穆賀三州。遼置故址無考。明爲鳳凰城。〇又云。遼史渤海。置東京龍原府。領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六縣。遼廢屬開州。遺址無考。皆在鳳凰城界內地。〇又云。古開州。領鹽、穆、賀三州。開遠一縣。遼志。稱疊石爲城。今鳳凰山上。古城猶存。又云286_270b 開遠縣。本渤海龍原縣。故址無考。〇鏞案鳳凰城。非濊地也。濊貊有三。其一北扶餘。此濊貊之本也。其二我江陵。此濊貊之徙者也。其三北沃沮。晉時北扶餘。王自殺。其子弟走保沃沮。我六鎮。遂得是名也。此外無濊。安得鳳凰城。爲濊地乎。〇又按鳳凰城。若爲東京。其中京當在今牛庄海城之間。其西京鴨綠府。當在今遼西錦州之界。其南京南海府。當在金州旅順之口。如是然後東西南北。名實相允。今也不然。所謂西京鴨綠府。在東京之東數百里之外。所謂南京南海府。在東京之北數百里之外。今海城。粟末書生。雖云寡學。不應指東爲西。命北爲南。若是其乖反也。〇又按鹽穆賀三州。本是渤海之所建置。則地志當曰遼因之。不當曰遼設之。今詳其文。鹽、穆、賀三州。始云遼設。復云遼置。此必遼志本文也。遼人之移彼名而冒此州。不旣明甚乎。若然。所謂烏山、熊山等六縣。皆是此類。不足疑也。
盛京志遼陽州云。古白巖縣渤海。置遼因之。舊址無考。釣魚臺。在遼陽城南三十里。大氏所286_270c 游云。〇鏞案此皆傳聞野談。非有實驗也。
其南京南海府。謬指今海城縣。
一統志云。海州衛。本蓋牟地。句麗爲沙卑城。渤海爲南海府。遼爲海州治。臨溟縣。〇又云。廢耀州。在衛西南二百里。本渤海椒州地。遼置耀州。領巖淵一縣。盛京志云。古耀州。在今海城縣西南六十里。巖淵舊址無考。遼隧廢縣。在衛西六十里。渤海爲永豐縣。遼改曰仙鄕。析木廢縣。在衛東南四十里。渤海置花山縣。盛京志云。有土堡曰析木城。臨溟廢縣。在衛東一百八十里。又云。鶴野廢縣。在都司城西八十里。渤海爲雞山縣。遼改曰鶴野。〇又云。蓋州衛句麗爲蓋牟城。唐置蓋州。渤海因之。遼以路通辰韓。改爲辰州。又安市廢縣。在衛東北七十里。渤海置鐵州。金改爲湯池。熊岳廢縣。在衛南六十里。本渤海杉盧郡。遼爲盧州。盛京志云。舊址無考。〇盛京志云。金州本辰韓地。漢屬元菟郡。唐置金州。渤海屬杉盧郡。又云。蓋平縣。本辰韓地。唐爲蓋州。大氏改爲辰州。遼爲辰州奉國軍。〇鏞案海州在鳳凰西北四百餘里。彼爲東京。此爲南京。有是理乎。遼隧者。班固地志所載遼隊縣也。此縣正在遼河之286_270d 東岸。豈大氏足跡之所及哉。辰韓者。我邦之慶州也。自金州繞海。而南轉而東走。水路五六千里。謂之辰韓可乎。辰韓之名。猶冒金州。則渤海三京之冒於遼東。又何譏焉。
盛京志云。海城縣。古南沃沮。國漢屬玄菟。後屬樂浪都尉。東漢仍封沃沮爲侯。句麗爲沙卑城。大氏以爲南京。南海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遼置海州。〇又云。遼史海州。在沃沮國地。高麗爲沙卑城。案後漢書。東沃沮。北與挹婁。南與濊接。在蓋馬大山東。今據一統志。以蓋馬大山。在朝鮮。則其國都在今縣界外。海州其外邑也。今舊址無考。〇又云。海州渤海南京。疊石爲城。幅員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泉六縣。遼改爲海州。南海軍諸州縣皆廢。舊址無考。〇又云。편016嬪州。本渤海。晴州。領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五縣。遼盡廢。置嬪州柔遠軍。屬海州。金廢。應在廣寧交界。而故址無考。〇鏞案蓋馬大山者。長白山之大幹也。已見前。西自海城。東至單單大嶺已二千餘里。其在嶺東之286_271a 南沃沮。乃以海城爲外邑。管轄之法。何其闊也。度遼野踰鴨水난004香山。越大嶺。遙相統領。有是法乎。旣知沃沮。在蓋馬大山之東。庶知渤海南京。亦在蓋馬大山之東。又何必辛苦粧點。以堂堂遼東之海州。爲遙遙沃沮之外邑乎。然且渤海南京。本產昆布。見唐書。未知遼東之海。亦產此物乎。我邦三面環海。而惟咸興之海。乃產昆布。如海藻。此乃南京之確證也。不通西蜀。難得蒟醬。俾出童羖。彼將柰何。〇又按若如上說。沃、晴、椒三州。都只六縣。所謂沃沮、鷲巖、龍山等六縣。宜分屬三州。若如下說。則只晴州一州。領天晴等五縣。二說必有一誤。上說似渤海本制。且廣寧者。遼西也。渤海之地。至入廣寧。則未幾當犯中國。不亦妄乎。
其瀋州定理府。又誤援東牟山。謂在今盛京城東。
一統志云。東牟山。在瀋陽衛東二十里。渤海保挹婁之東牟山卽此。又云。長白山。在三萬衛東北。〇盛京志云。今奉天府治。爲挹婁國。北爲扶餘。南近海爲沃沮國。渤海保東牟山。卽今府治之東山也。卽今府治。建定、瀋二州。屬286_271b 定理府。遼置瀋州。大柱山。在承德縣東二十里。卽昔東牟山也。〇鏞案唐書明云。東牟山直營州東二千里。今盛京之天柱山。西距古營州之柳城縣。不過五百餘里。何得以此爲東牟山乎。徒執挹婁二字。遂以遼瀋之地。都作靺鞨之鄕。不亦惑乎。挹婁者。懿路之聲轉也。
其拂涅故地。東平府。謬指今遼濱縣。
一統志云。遼濱廢縣。在瀋陽衛西北一百八十里。本拂涅國地。渤海置東平府。遼爲遼瀋縣。〇又云。奉集廢縣。在撫順南八十里。漢爲險瀆縣。高麗爲霜巖縣。渤海改爲奉集縣。盛京志云。奉集縣地。在盛京城東南四十五里。名奉集堡。〇鏞案拂涅之爲靺鞨部落。北史唐書。不啻丁寧。今忽以遼濱廢縣當之可乎。遼東險瀆縣。明載班志。今盛京東南在漢。不屬遼東。何得險瀆。乃在其地乎。此夢之中又夢也。
盛京志云。古率賓府渤海爲東平府。領伊、蒙、陀、黑、比五州縣十八。遼皆廢改爲州。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皆今廣寧界286_271c 內地。故址無考。〇鏞案羊腸河、錐子河、蛇山、黑山。皆在遼西。環繞廣寧之城。若於此地。設拂涅五州。則山海關以東。皆拂涅也。唐書云。拂涅以東。皆石鏃。今遼西。亦石鏃乎。
其鐵利故地。鐵利府。謬指今章義站。
盛京志云。古廣州。遼開泰七年。分渤海、鐵利郡地。置廣州縣、昌義一縣古章義郡渤海。爲鐵利郡。遼建鐵利州。今盛京城西南七十里。有章義站。卽其地也。〇鏞案鐵利者。靺鞨之名也。今盛京西南七十里。乃遼東之地。何謂鐵利。
其越喜故地。懷遠府。謬指今鐵嶺縣。
盛京志云。鐵嶺縣。漢挹婁地。隋越喜國地。唐大氏。改富州。屬懷遠府。遼改銀州。明改鐵嶺衛。〇又云。古銀州。本渤海富州。遼置銀冶。更名其地。卽今鐵嶺縣城。又云。延津縣。本渤海。富壽縣。屬富州。遼改延津。〇又云。古柳河縣。金史云。本越喜縣地。遼有枸河柳河。今考其河。卽內遼河。外遼河也。在鐵嶺縣界內。〇鏞案越喜之爲靺鞨諸部。明載唐書。今以鐵嶺當之。可乎。鐵嶺。在今盛京北百三十里。
286_271d遼志云。咸州在渤海龍泉府。南多山險。盜寇淵藪。遼制咸州。領咸平一縣。金改爲府。盛京志云。其地應在鐵嶺縣東諸山中。〇鏞案龍泉府者。渤海之上京。卽今寧古塔隔水之地也。安得在鐵嶺縣東乎。咸州者。黃頭女眞之所起也。事詳通考女眞條。宜入女眞考。今略之。與鐵嶺何干。
總之渤海疆域。中間張大。始末纖小。及其衰也。其所謂東京南京。皆爲女眞所據。長嶺以西。鴨水以北。皆爲契丹所奪。
新羅史云。景明王五年朱梁末帝時。二月。靺鞨別部。達姑衆來寇北邊時。堅權高麗太祖王建臣。鎮朔州。今春川。率騎擊大破之。〇高麗史云。太祖二十五年。石敬편017末年。契丹遣使。遺橐駝五十匹。王以契丹與渤海敗盟殄絶。不可遠結爲鄰。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繫橐駝於萬夫橋下。皆餓死。五代史云。高麗王建因胡僧襪囉。言於晉高祖曰。편018海我婚姻也。其王爲契丹所虜。請與朝廷。共擊取之。高祖不報。開運二年。遣郭仁遇。使高麗。擊契丹。仁遇見其兵極弱。向者之言。特建爲誇誕耳。〇定宗三年。漢隱帝元年。東女眞獻方物。〇鏞案此時。渤海未亡。而東女眞已與相通。咸興以北之依舊爲渤海京邑。未可知也。
286_272a通考云。宋太宗淳化二年。以渤海不通朝貢。詔女眞攻之。〇高麗史云。成宗十年。宋淳化二年。遣兵逐女眞。初新羅之末。三國分爭北界丘墟。女眞乘間。據有鴨綠江內外。出沒搶掠。邊民苦之。至是遣兵。逐出白頭山外居之。〇案此云。鴨綠江。謂三水郡。鴨水之源。〇鏞案此時。渤海之不通朝貢。弱也。非頑也。南阻女眞。西阻契丹。作一窮囚。安得越海朝貢。宋詔蓋不諒也。又案高麗史。太祖以後。顯宗以前。渤海國人來投者。無慮累萬戶。
通考云。遼天慶五年。高永昌以渤海叛。契丹阿骨打金太祖。初援之。已而復相攻斬。一統志云。夏行美渤海人。遼太平中。大延琳叛時。行美總渤海軍於保州延琳。使人來誘。行美執之。嬰城自守。〇鏞案此時瀋州。久爲契丹之物。故骨打援永昌而奪之。長嶺以西之不爲渤海久矣。此時保州。今我邦義州。久爲契丹之物。故行美拒延琳而守之。鴨水以北之不爲渤海久矣。渤海亡年。考諸遼金史。始可得之。今無書籍。不可詳也。耍在宋太宗之末年。


[편-001]悖 :
[편-002]土 :
[편-003]禍 :
[난-001] :
[난-002] : 國南海
[편-004]其稱 : 稱其
[난-003] :
[편-005]九 :
[편-006]八 :
[편-007]徒 :
[편-008]嶽 :
[편-009]丙 :
[편-010]此 :
[편-011]八 :
[편-012]役 :
[편-013]入 :
[편-014]唐 :
[편-015]顧 :
[편-016]右 :
[난-004] : 穿
[편-017]璥 :
[편-018]勃 :

 

 

 

<<< 출처-한국고전번역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