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濟

위례고-정약용

吾心竹--오심죽-- 2009. 10. 23. 18:32

第六集地理集第三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三
慰禮考 286_278c


慰禮城者。百濟始祖首都之地。其故址在今漢陽城東北。
百濟史云。溫祚王八年。漢成帝元延二年。靺鞨賊三千。來圍慰禮城。王閉城門。不出經旬。賊糧盡而歸。王簡銳卒。追及大斧峴。疑在今平康。一戰克之。〇鏞286_278d 案此時靺鞨、樂浪歲歲侵寇。以其慰禮城。在漢水之北。與二寇密接故也。此云。靺鞨者。咸興之濊人也。詳見靺鞨考。樂浪者。春川之土酋也。見樂浪別考。慰禮之在漢陽東北審矣。其謂之慰禮者。方言凡匡郭之四圍者。謂之圍哩。慰禮圍哩聲相近也。樹柵築土以作匡郭。故謂之慰禮也。
溫祚王十三年。徙都漢水之南。卽今之廣州古邑也。當時謂之河南慰禮城。
百濟史云。溫祚王十三年漢哀帝元年。夏五月。王謂臣下曰。國家東有樂浪。편001有靺鞨。侵軼疆境。少有寧日。勢不自安。必將遷國。予昨出巡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於彼。以圖久安。秋七月。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八月遣使馬韓。今益山。告遷都。遂畫定疆域。北至浿河。南限熊川。西窮大海。東極走壤。〇走壤在春川。九月。立城闕。〇鏞案溫祚當時。明自漢北。移於漢南。漢水卽洌水。卽慰禮城之本在漢北。確然無疑。又百濟古史。每以漢陽爲北漢山郡。北漢山者。對南漢山而立名也。卽慰禮城之與漢陽密接。確然無疑。特以本紀初286_279a 年。有河南慰禮城一語。故後之人。遂求慰禮城於漢水之南。所以轉輾迷晦。而終不能有所指的也。〇又按西漢之制。洌水以北。屬樂浪南部。以其本朝鮮之地也。洌水以南。屬馬韓總王。以其本韓國之地也。故北史謂百濟始立國于帶方故地。公孫氏。分樂浪南部。爲帶方郡。此指河北之慰禮也。及都漢南。溫祚王必告馬韓。以其洌水以南。本隷馬韓也。久遠之事。雖若荒昧。歷考古文。皆有確證。不可誣也。
百濟史云。溫祚王元年。沸流、溫祚兄。溫祚。與十臣南行。渡浿帶二水。遂至漢山。已上漢成帝鴻嘉三年事。登負兒嶽。三角山。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海濱。十臣諫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帶漢水。東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其天險地利。難得之勢。作都於斯。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民。歸彌鄒忽今仁川。以居之。溫祚都河南慰禮城。沸流以彌鄒土濕水鹹。不得安居。歸見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慙悔而死。其臣편002皆歸於慰禮。〇金富軾云。慰禮城。今未詳。〇鏞案登嶽以下。乃溫祚王十三年事。史臣追記其建國立都之本。故遂以載之於元年也。慰禮城者。明在漢水286_279b 北。卽漢陽古郡。其云河南慰禮城者。以其移慰禮之民戶。故冒故名而不改也。據溫祚以鴻嘉三年。至漢山則其與沸流分居。當在十餘年之後。豈有兄弟二人。跋涉千里。遠託異域。而爰止之年。便卽分離哉。其始也。兄弟幷力築慰禮城以居之。至其十有三年。北困於靺鞨。東敗於樂浪。思有以涉漢水而居其南。以避二寇之隳突。蓋以慰禮在漢水之北。與二寇連陸。故必欲移都於水南也。樂浪今春川。沸流貪魚鹽之利。而取仁川。彌芻忽。溫祚覽關防之固。而取漢南。今廣州古邑。於是移慰禮之民。以實漢南之柵。仍又名之曰。河南慰禮城。後之人追記事槪。遂以十三年之事。載之於元年也。如云不然。溫祚王八年。靺鞨圍慰禮城。又何解也。〇又按東據高岳者。黔丹山也。在古邑之東。西阻大海者。幸州口也。洌水入海處。南望沃澤者。屯骨堤也。古尒王九年。命國人。開稻田於南澤。北帶漢水者。斗尾江也。度迷津。溫祚舊宮。本在廣州之古邑。謂之宮村居民。業種甘瓜。此則河南之慰禮也。溫祚元年。旣已定都於此。則至於十三年之夏。又何云予觀漢水之南。土壤286_279c 宜都乎。元年所定之都。其在漢北明甚。而登負兒望河南。明是十三年之事也。〇又按慰禮城。明在負兒嶽之下。故其登高望遠。亦在此山也。慰禮城。豈可他求哉。
南慰禮。雖已成都。北慰禮。益復修營。當時。蓋以爲南北二京。
百濟史云。溫祚王十七年漢哀帝元壽元年。春。樂浪來侵。焚慰禮城。二十七年夏。馬韓二城。降移其民於漢山之北。〇四十一年漢更始元年春二月。發漢水東北諸部落人年十五歲以上。修營慰禮城。〇鏞案漢水東北部落者。今楊州、平丘、龍津、兔院等地也。慰禮城之在今漢陽城東北。不旣明乎。溫祚王在位四十六年卒
溫祚王旣卒之百十年。百濟始作北漢山城。卽今之京城北坊也。慰禮在北。新城在南。當時。蓋以爲北城、南城。
百濟史云。蓋婁王五年漢順帝七年春二月。築北漢山城。〇責稽王元年晉武帝太康七年冬。徵發丁夫葺慰禮城。〇鏞案知北漢山城。非慰禮城者。書築書葺。筆法精嚴也。知當時以爲北城南城者。下至蓋鹵王時。句麗來圍286_279d 漢城。先拔北城。移攻南城。明漢城之中。有南北二城也。詳見漢城考。知慰禮在北。新城在南者。當時北漢山城。爲王居所在。而蓋鹵王出走之時。書之曰移攻南城。王乃山逃。明慰禮在北。新城在南也。〇又按北漢山城者。謂依漢北之山而爲城。非謂其城在山上也。今之北漢山城。乃康熙年間所築。在三角山上。非百濟之古城也。
北慰禮故址。蓋在今京城東北十里之地。三角山之東麓。居民誤謂之漢陽古縣。
金富軾地志云。漢陽郡本高句麗北漢山郡。〇鏞案漢陽古縣。卽今京城北坊漢陽洞是也。詳見漢城考。惠化門外未十里。有古城遺痕。居民指之爲漢陽古縣者。豈非慰禮城之古址乎。當時皆樹柵而築土。故今有痕而無石也。
乃鄭麟趾地理志。忽以今稷山縣。指之爲慰禮城。嗣此輿地之書。遂作不刊之典。則路傍殘縣。儼冒京邑之名。
286_280a鄭志云。稷山縣本慰禮城。百濟始祖溫祚王開國建都。後高句麗取之改爲蛇山縣。新羅因之。〇輿地勝覽云。稷山縣本慰禮城。百濟溫祚王自卒本扶餘。南奔開國建都于此。後高句麗取之爲蛇山縣。又云。慰禮城在聖居山。又云。世祖十一年。立溫祚廟于縣東。〇鏞案蓽戶酸儒。每譏館閣大臣著書不核。良有以也。富貴醺酣。職務倥傯。又惡能左執圖經。右閱書史。徐察其條理哉。卽三國史一通。不曾披見。他尙何說。溫祚王渡浿帶二水。以都慰禮稷山之北。惟浿帶二水乎。溫祚王發漢水東北之民。以修慰禮。稷山在漢水之東北乎。溫祚王避靺鞨樂浪。徙都漢南。稷山。其與靺鞨樂浪鄰乎。北史隋書。明云百濟始立國於帶方故地。稷山豈亦帶方故地乎。若從稷山之說。古今史冊所記。悉差悉舛。其將執一廢百乎。必無是理。
徐居正稷山縣濟源樓詩序曰。奉使嶺南也。道于稷。稷之客館東北隅。有一樓。登臨小憩。問主人曰。樓之名謂何。主人不知。問諸左右邑人曰286_280b 濟源。坐客不知濟源之義。居正曰。此邑百濟氏之故都。其曰濟源者。得不以百濟之源。源於是乎。蓋百濟始祖溫祚者。本高句麗東明王朱蒙之子。逃難南犇。史書溫祚登負兒岳。相其可居之地。而都于河南之慰禮城。世傳爲稷山。居正常以負兒岳距此。可二百里。安能相其可居者乎。且所謂河者。指何水乎。居正道過此非一再。而因行迫未暇一入矣。望見地勢褊狹。無磅礴扶輿之氣。非建都之地也。心竊自疑。去年撰三國史節要。歷考諸書。稷之爲百濟。始都無疑矣。溫王之後。自稷遷南漢山城。卽今之廣州也。又遷北漢山城。卽今漢都也。後徙錦江。卽今之公州也。又徙泗泚河。卽今之扶餘也。〇鏞案虞初諾臯野人之說。古亦有之。未有甚於徐公之此序也。客館東北隅之一小편003。本可無名。故當時仍無題榜。卽濟源二字。原是塗聽。假使金石遺文。舊有傳授。執此二字。命之曰。百濟古都。太武斷也。若然。錦山之濟源驛。獨不得爲百濟之舊都乎。二百里外。山川土壤。不可望而知之。則登兒岳而相稷山。又何說286_280c 也。其所以定爲慰禮。無他證據。惟三國史是憑也。今考三國史。明自漢北。移於漢南。徐公何曾夢見此史乎。〇又按鄭徐所記。固爲謬戾。但其古老相傳之言。必有根脈。不可一歸之於虛妄也。據百濟史。蓋鹵王知有句麗之亂。先遣太子文周。使之南奔。及蓋鹵遇害。文周徙都熊津。詳見漢城考。稷山者。文周王暫駐之地也。蓋自漢城南距熊津。今公州。稷山居中。暫駐此縣。北探舊都之消息。南管新都之事務。於理似然也。其謂之慰禮城者。當時方言。凡築土樹柵。以作匡郭者。通謂之圍哩。慰禮者。團哩也。


[편-001]此 :
[편-002]氏 :
[편-003]棲 :

'百 濟'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패수변-정약용  (0) 2009.10.23
한성고-정약용  (0) 2009.10.23
백제 제왕   (0) 2009.04.04
백제와 동아시아---대백제 자료관  (0) 2009.04.02
백제 예술---대백제 자료관  (0) 200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