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濟

삼국사기 백제본기--원문

吾心竹--오심죽-- 2009. 1. 21. 13:10

#23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三.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3卷-百濟本紀1-00-00

百濟本紀第一.

始祖<溫祚王>·<多婁王>·<己婁王>·<盖婁王>·<肖古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元年

○<百濟>始祖<溫祚王>, 其父, <鄒牟>, 或云<朱蒙>. 自<北扶餘>逃難, 至<卒本扶餘>. <扶餘>王無子, 只有三女子, 見<朱蒙>, 知非常人, 以第二女妻之. 未幾, <扶餘>王薨, <朱蒙>嗣位.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或云: "<朱蒙>, 到<卒本>, 娶越郡女, 生二子."] 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 來爲太子. <沸流>·<溫祚>, 恐爲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干>·<馬黎>等十臣南行, 百姓從之者, 多. 遂至<漢山>, 登<負兒嶽>, 望可居之地, <沸流>欲居於海濱. 十臣諫曰: "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 東據高岳, 南望沃澤, 西阻大海. 其天險地利, 難得之勢, 作都於斯, 不亦宜乎?" <沸流>不聽, 分其民, 歸< 鄒忽>以居之. <溫祚>都<河南><慰禮城>, 以十臣爲輔翼, 國號<十濟>, 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 <沸流>以< 鄒>, 土濕水鹹, 不得安居, 歸見<慰禮>, 都邑鼎定, 人民安泰, 遂慙悔而死, 其臣民皆歸於<慰禮>. 後以來時百姓樂從, 改號<百濟>. 其世系與<高句麗>, 同出<扶餘>, 故以<扶餘>爲氏.[一云: 始祖<沸流王>, 其父<優台>, <北扶餘>王<解扶婁>庶孫. 母<召西奴>, <卒本>人<延 勃>之女, 始歸于<優台>, 生子二人,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優台>死, 寡居于<卒本>.

 

後<朱蒙>不容於<扶餘>, 以<前漢><建昭>二年, 春二月, 南奔至<卒本>, 立都號<高句麗>, 娶<召西奴>爲妃.

其於問{開}基創業,  {頗}有內助, 故<朱蒙>寵接之特厚, 待<沸流>等如己子. 及<朱蒙>在<扶餘>所生<禮>氏子<孺留>來, 立之爲大子{太子}, 以至嗣位焉. 於是, <沸流>謂弟<溫祚>曰: "始, 大王避<扶餘>之難, 逃歸至此, 我母氏傾家財, 助成邦業, 其勤勞多矣. 及大王厭世, 國家屬於<孺留>, 吾等徒在此, 鬱鬱如 贅, 不如奉母氏, 南遊卜地, 別立國都." 遂與第{弟}率黨類, 渡<浿>·<帶>二水, 至< 鄒忽{彌鄒忽}>以居之. 『北史』及『隋書』皆云: "<東明>之後有<仇台>, 篤於仁信. 初立國于<帶方>故地, <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 遂爲東夷强國." 未知孰是.]

元年, 夏五月, 立<東明王>廟.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王謂群臣曰: "<靺 {靺鞨}>連我北境, 其人勇而多詐, 宜繕兵積 , 爲拒守之計." 三月, 王以族父<乙音>, 有智識膽力, 拜爲右輔, 委以兵馬之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3年

○三年, 秋九月, <靺鞨>侵北境, 王帥勁兵, 急擊大敗之, 賊生還者十一二. 冬十月, 雷. 桃李華.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4年

○四年, 春夏, 旱, 饑, 疫. 秋八月, 遣使<樂浪>修好.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5年

○五年, 冬十月, 巡撫北邊, 獵獲神鹿.#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6年

○六年, 秋七月辛未{辛卯}晦, 日有食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08年

○八年, 春二月, <靺鞨>賊{兵}三千來圍<慰禮城>, 王閉城門不出. 經旬, 賊糧盡而歸. 王簡銳卒, 追及<大斧峴>, 一戰克之, 殺虜五百餘人. 秋七月, 築<馬首城>, 竪<甁山>柵. <樂浪>太守使告曰: "頃者, 聘問結好, 意同一家, 今逼我疆, 造立城柵, 或者其有蠶食之謀乎? 若不 舊好,  城破柵, 則無所猜疑. 苟或不然, 請一戰以決勝負." 王報曰: "設險守國, 古今常道, 豈敢以此, 有 於和好? 宜若執事之所不疑也. 若執事恃强出師, 則小國亦有以待之耳." 由是, 與<樂浪>失和.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0年

○十年, 秋九月, 王出獵, 獲神鹿, 以送<馬韓>. 冬十月, <靺鞨>寇北境. 王遣兵二百, 拒戰於<昆彌川>上. 我軍敗績, 依<靑木山>自保. 王親帥精騎一百, 出<烽峴>, 救之. 賊見之, 卽退.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1年

○十一年, 夏四月, <樂浪>使<靺鞨>襲破<甁山>柵, 殺掠一百餘人. 秋七月, 設<禿山>·<狗川>兩柵, 以塞<樂浪>之路.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3年

○十三年, 春二月, 王都老 化爲男. 五虎入城. 王母薨, 年六十一歲.

 

夏五月, 王謂臣下曰: "國家東有<樂浪>, 北有<靺鞨>. 侵 疆境, 少有寧日.  今妖祥屢見, 國母棄養, 勢不自安, 必將遷國. 予昨出巡, 觀<漢水>之南, 土壤膏 . 宜都於彼, 以圖久安之計." 秋七月, 就<漢山>下, 立柵, 移<慰禮城>民戶. 八月, 遣使<馬韓>, 告遷都. 遂畵定疆 , 北至<浿河>, 南限<熊川>, 西窮大海, 東極<走壤>. 九月, 立城闕.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4年

○十四年, 春正月, (+來)遷(+<漢山>)都. 二月, 王巡撫部落, 務勸農事. 秋七月, 築城<漢江>西北, 分<漢城>民.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5年

○十五年, 春正月, 作新宮室, 儉而不陋, 華而不侈.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7年

○十七年, 春, <樂浪>來侵, 焚<慰禮城>. 夏四月, 立廟以祀國母.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18年

○十八年, 冬十月, <靺鞨>掩至, 王帥兵, 逆戰於<七重河>, 虜獲酋長<素牟>, 送<馬韓>, 其餘賊盡坑之. 十一月, 王欲襲<樂浪><牛頭山城>, 至<臼谷>, 遇大雪, 乃還.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0年

○二十年, 春二月, 王設大壇, 親祠{祀}天地, 異鳥五來翔.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2年

○二十二年, 秋八月, 築<石頭>·<高木>二城. 九月, 王帥騎兵一千, 獵<斧峴>東, 遇<靺鞨>賊, 一戰破之, 虜獲生口, 分賜將士.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4年

○二十四年, 秋七月, 王作<熊川>柵. <馬韓>王遣使責讓曰: "王初渡河, 無所容足, 吾割東北一百里之地, 安之, 其待王不爲不厚. 宜思有以報之, 今以國完民聚, 謂莫與我敵, 大設城池, 侵犯我封疆, 其如義何?" 王慙, 遂壞其柵.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5年

○二十五年, 春二月, 王宮井水暴溢. <漢城>人家馬生牛, 一首二身. 日者曰: "井水暴溢者, 大王勃興之兆也, 牛一首二身者, 大王幷 國之應也." 王聞之喜, 遂有幷呑<辰>·<馬>之心.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6年

○二十六年, 秋七月, 王曰: "<馬韓>漸弱, 上下離心, 其勢不能又{久}.  爲他所幷, 則脣亡齒寒, 悔不可及. 不如先人而取之, 以免後艱." 冬十月, 王出師, 陽言田獵, 潛襲<馬韓>, 遂幷其國邑, 唯<圓山>·<錦峴>二城固守不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7年

○二十七年, 夏四月, 二城降, 移其民於<漢山>之北, <馬韓>遂滅. 秋七月, 築<大豆山城>.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二月, 立元子<多婁>爲太子, 委以內外兵事. 夏四月, 隕霜害麥.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1年

○三十一年, 春正月, 分國內民戶, 爲南北部. 夏四月, 雹. 五月, 地震.

 

六月, 又震.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3年

○三十三年, 春夏大旱. 民饑相食, 盜賊大起, 王撫安之. 秋八月, 加置東西二部.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4年

○三十四年, 冬十月, <馬韓>舊將<周勤>, 據<牛谷城>叛. 王躬帥兵五千, 討之, <周勤>自經. 腰斬其尸, 幷誅其妻子.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6年

○三十六年, 秋七月, 築<湯井城>, 分<大豆城>民戶, 居之. 八月, 修葺<圓山>·<錦峴>二城, 築<古沙夫里城>.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7年

○三十七年, 春三月, 雹大如 子, 鳥雀遇者死. 夏四月, 旱, 至六月乃雨. <漢水>東北部落饑荒, 亡入<高句麗>者一千餘戶, <浿>·<帶>之間, 空無居人.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38年

○三十八年, 春二月, 王巡撫, 東至<走壤>, 北至<浿河>, 五旬而返. 三月, 發使勸農桑, 其以不急之事擾民者, 皆除之. 冬十月, 王築大壇, 祠{祀}天地.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40年

○四十年, 秋九月, <靺鞨>來攻<述川城>. 冬十一月, 又襲<斧峴城>, 殺掠百餘人, 王命勁騎二百, 拒擊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41年

○四十一年, 春正月, 右輔<乙音>卒, 拜北部<解婁>爲右輔. <解婁>, 本<扶餘>人也. 神識淵與{奧}, 年過七十, 旅{ }力不愆, 故用之.

 

二月, 發<漢水>東北諸部落人年十五歲以上, 修營<慰禮城>.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43年

○四十三年, 秋八月, 王田<牙山>之原五日. 九月, 鴻 百餘集王宮. 日者曰: "鴻 , 民之象也, 將有遠人來投者乎!" 冬十月, <南沃沮><仇頗解>等二十餘家, 至<斧壤>納款. 王納之, 安置<漢山>之西.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45年

○四十五年, 春夏大旱, 草木焦枯. 冬十月, 地震, 傾倒人屋.

#23卷-百濟本紀1-溫祚王-46年

○四十六年, 春二月, 王薨.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元年

○<多婁王>, <溫祚王>之元子. 器宇寬厚, 有威望. <溫祚王>在位第二十八年, 立爲太子, 至四十六年, 王薨, 繼位.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王)謁始祖<東明>廟. 二月, 王祀天地於南壇.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03年

○三年, 冬十月, 東部<屹于>, 與<靺鞨>戰於<馬首山>西, 克之, 殺獲甚衆. 王喜, 賞<屹于>馬十匹·租五百石.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04年

○四年, 秋八月, <高木城><昆優>, 與<靺鞨>戰, 大克, 斬首二百餘級. 九月, 王田於<橫岳>下, 連中雙鹿, 衆人歎美之.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06年

○六年, 春正月, 立元子<己婁>爲太子. 大赦. 二月, 下令國南州郡, 始作稻田.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07年

○七年, 春二月, 右輔<解婁>卒, 年九十歲. 以東部<屹于>爲右輔. 夏四月, 東方有赤氣. 秋九月, <靺鞨>攻陷<馬首城>, 放火, 燒百姓廬屋. 冬十月, 又襲<甁山>柵.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10年

○十年, 冬十月, 右輔<屹于>爲左輔, 北部<眞會>爲右輔. 十一月, 地震聲如雷.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11年

○十一年, 秋, 穀不成, 禁百姓私釀酒. 冬十月, 王巡撫東西兩部, 貧不能自存者, 給穀人二石.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21年

○二十一年, 春二月, 宮中太槐樹自枯. 三月, 左輔<屹于>卒, 王哭之哀.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夏旱. 慮囚, 赦死罪. 秋八月, <靺鞨>侵北鄙.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29年

○二十九年, 春二月, 王命東部, 築<牛谷城>, 以備<靺鞨>.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36年

○三十六年, 冬十月, 王拓地至<娘子谷城>. 仍遣使<新羅>請會, 不從.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37年

○三十七年, (+秋八月)王遣兵攻<新羅><蛙山城>, 不克, (+冬十月), 移兵攻<狗壤城>. <新羅>發騎兵二千, 逆擊走之.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39年

○三十九年, 攻取<蛙山城>, 留二百人, 守之, 尋爲<新羅>所敗.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43年

○四十三年, 遣兵侵<新羅>.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46年

○四十六年, 夏五月戊午晦, 日有食之.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47年

○四十七年, 秋八月, 遣將侵<新羅>.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48年

○四十八年, 冬十月, 又攻<蛙山城>, 拔之.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49年

○四十九年, 秋九月, <蛙山城>爲<新羅>所復.

#23卷-百濟本紀1-多婁王-50年

○五十年, 秋九月, 王薨.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元年

○<己婁王>, <多婁王>之元子. 志識宏遠, 不留心細事. <多婁王>在位第六年, 立爲太子, 至五十年, 王薨, 繼位.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09年

○九年, 春正月, 遣兵侵<新羅>邊境. 夏四月乙巳, 客星入紫微.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11年

○十一年, 秋八月乙未晦, 日有食之.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13年

○十三年, 夏六月, 地震, 裂陷民屋, 死者多.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14年

○十四年, 春三月, 大旱, 無 {麥}. 夏六月, 大風拔木.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16年

○十六年, 夏六月戊戌朔, 日有食之.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17年

○十七年, 秋八月, <橫岳>大石五, 一時隕落.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21年

○二十一年, 夏四月, 二龍見<漢江>.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23年

○二十三年, 秋八月, 隕霜殺菽. 冬十月, 雨雹.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27年

○二十七年, 王獵<漢山>, 獲神鹿.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29年

○二十九年, 遣使<新羅>請和.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31年

○三十一年, 冬, 無氷.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32年

○三十二年, 春夏旱, 年饑民相食. 秋七月, <靺鞨>入<牛谷>, 奪掠民口而歸.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35年

○三十五年, 春三月, 地震. 冬十月, 又震.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37年

○三十七年, 遣使聘<新羅>.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40年

○四十年, 夏四月,  巢于都城門上. 六月, 大雨浹旬, <漢江>水漲, 漂毁民屋. 秋七月, 命有司, 補水損之田.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49年

○四十九年, <新羅>爲<靺鞨>所侵掠, 移書請兵, 王遣五將軍, 救之.

#23卷-百濟本紀1-己婁王-52年

○五十二年, 冬十一月, 王薨.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元年

○<蓋婁王>, <己婁王>之子, 性恭順, 有操行. <己婁>在位五十二年薨, 卽位.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04年

○四年, 夏四月, 王獵<漢山>.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05年

○五年, 春二月, 築<北漢山城>.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10年

○十年, 秋八月庚子, 熒惑犯南斗(-一).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正月丙申晦, 日有食之. 冬十月, <新羅>阿 <吉宣>謀叛, 事露來奔. <羅>王移書請之, 不送. <羅>王怒, 出師來伐. 諸城堅壁, 自守不出, <羅>兵絶糧而歸.

○論曰: <春秋>時, < 僕>來奔<魯>. <季文子>曰: '見有禮於其君者, 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見無禮於其君者, 誅之如鷹 之逐鳥雀也. 觀< 僕>, 不度於善而在於凶德, 是以去之.' 今<吉宣>亦姦賊之人, <百濟>王納而匿之, 是謂掩賊爲藏者也. 由是, 失 國之和, 使民困於兵革之役, 其不明, 甚矣.

#23卷-百濟本紀1-蓋婁王-39年

○三十九年, 王薨.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元年

○<肖古王>[一云<素古>.], <蓋婁王>之子. <蓋婁>在位三十九年薨, 嗣位.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02年

○二年, 秋七月, 潛師襲破<新羅>西鄙二城, 虜獲男女一千而還.

 

八月, <羅>王遣一吉 <興宣>, 領兵二萬, 來侵國東諸城. <羅>王又親帥精騎八千繼之, 掩至<漢水>. 王度<羅>兵, 衆不可敵, 乃還前所掠.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05年

○五年, 春三月丙寅晦, 日有食之. 冬十月, 出兵侵<新羅>邊鄙.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1年

○二十一年, 冬十月, 無雲而雷. 星 于西北, 二十日而滅.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2年

○二十二年, 夏五月, 王都井及<漢水>皆竭.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3年

○二十三年, 春二月, 重修宮室. 出師攻<新羅><母山城>.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4年

○二十四年, 夏四月丙午朔, 日有食之. 秋七月, 我軍與<新羅>戰於<狗壤>, 敗北, 死者五百餘人.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5年

○二十五年, 秋八月, 出兵襲<新羅>西境<圓山鄕>, 進圍<缶谷城>. <新羅>將軍<仇道>, 帥馬兵五百, 拒之. 我兵佯退, <仇道>追至<蛙山>, 我兵反擊之, 大克.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26年

○二十六年, 秋九月, 蚩尤旗見于角·亢.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34年

○三十四年, 秋七月, 地震. 遣兵, 侵<新羅>邊境.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39年

○三十九年, 秋七月, 出兵攻<新羅><腰車城>, 拔之, 殺其城主<薛夫>. <羅>王<奈解>怒, 命伊伐 <利音>爲將, 帥六部精兵, 來攻我<沙峴城>.

 

冬十月, 星 于東井.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0年

○四十年, 秋七月, 太白犯月.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3年

○四十三年, 秋, 蝗, 旱,  不順成, 盜賊多起, 王撫安之.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4年

○四十四年, 冬十月, 大風拔木.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5年

○四十五年, 春二月, 築<赤峴>·<沙道>二城, 移東部民戶. 冬十月, <靺鞨>來攻<沙道城>, 不克, 焚燒城門而遁.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6年

○四十六年, 秋八月, 國南, 蝗害 , 民饑. 冬十一月, 無氷.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7年

○四十七年, 夏六月庚寅晦, 目{日}有食之.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8年

○四十八年, 秋七月, 西部人<茴會{荀會}>獲白鹿, 獻之. 王以爲瑞, 賜 一百石.

#23卷-百濟本紀1-肖古王-49年

○四十九年, 秋九月, 命北部<眞果>, 領兵一千, 襲取<靺鞨><石門城>. 冬十月, <靺鞨>以勁騎來侵. 至于<述川>. 王薨.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三.

 

 

#24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四.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4卷-百濟本紀2-00-00

百濟本紀第二.

<仇首王>·<沙伴王>·<古 王>·<責稽王>·<汾西王>·<比流王>·<契王>·<近肖古王>·<近仇首王>·<枕流王>.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元年

○<仇首王>[或云<貴須>.], <肖古王>之長子, 身長七尺, 威儀秀異. <肖古>在位四十九年薨, 卽位.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3年

○三年, 秋八月, <靺鞨>來圍<赤峴城>, 城主固拒, 賊退歸. 王帥勁騎八百, 追之, 戰<沙道城>下, 破之, 殺獲甚衆.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4年

○四年, 春二月, 設二柵於<沙道城>側, 東西相去十里, 分<赤峴城>卒, 戍之.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5年

○五年, 王遣兵圍<新羅><獐山城>, <羅>王親帥兵, 擊之, 我軍敗績.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7年

○七年, 冬十月, 王城西門火. <靺鞨>寇北邊, 遣兵拒之.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8年

○八年, 夏五月, 國東大水, 山崩四十餘所. 六月戊辰晦, 日有食之. 秋八月, 大閱於<漢水>之西.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09年

○九年, 春二月, 命有司修 防. 三月, 下令勸農事.

夏六月, 王都雨魚. 冬十月, 遣兵入<新羅><牛頭鎭>, 抄掠民戶. <羅>將<忠萱>領兵五千, 逆戰於<熊谷>, 大敗, 單騎而遁. 十一月, 庚申晦, 日有食之.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11年

○十一年, 秋七月, <新羅>一吉 <連珍>來侵, 我軍逆戰於<烽山>下, 不克. 冬十月, 大白{太白}晝見.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14年

○十四年, 春三月, 雨雹. 夏四月, 大旱, 王祈<東明>廟, 乃雨.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16年

○十六年, 冬十月, 王田於<寒泉>. 十一月, 大疫. <靺鞨>入<牛谷>界, 奪掠人物. 王遣精兵三百, 拒之. 賊伏兵夾擊, 我軍大敗.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18年

○十八年, 夏四月, 雨雹, 大如栗, 鳥雀中者死.

#24卷-百濟本紀2-仇首王-21年

○二十一年, 王薨.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元年

○<古 王>, <蓋婁王>之第二子也. <仇首王>在位二十一年薨, 長子<沙伴>嗣位, 而幼少不能爲政, <肖古王>母第{弟}<古 >卽位.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03年

○三年, 冬十月, 王獵西海大島, 手射四十鹿.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05年

○五年, 春正月, 祭天地, 用 {鼓}吹. 二月, 田於<釜山>, 五旬乃返. 夏四月, 震王宮門柱, 黃龍自其門飛出.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06年

○六年, 春正月, 不雨, 至夏五月, 乃雨.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07年

○七年, 遣兵侵<新羅>. 夏四月, 拜<眞忠>爲左將, 委以內外兵馬事. 秋七月, 大閱於<石川>. 雙 起於川上, 王射之, 皆中.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09年

○九年, 春二月, 命國人, 開稻田於南澤. 夏四月, 以叔父<質>爲右輔. <質>性思{忠}毅, 謀事無失. 秋七月, 出西門觀射.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10年

○十年, 春正月, 設大壇, 祀天地山川.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13年

○十三年, 夏大旱, 無麥. 秋八月, <魏><幽州>刺史< 丘儉>, 與<樂浪>大守{太守}<劉茂>·<朔方{帶方}>大守{太守}<王遵{弓遵}>, 伐<高句麗>, 王乘虛, 遣左將<眞忠>, 襲取<樂浪>邊民, <茂>聞之怒, 王恐見侵討, 還其民口.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14年

○十四年, 春正月, 祭天地於南壇. 二月, 拜<眞忠>爲右輔, <眞勿>爲左將, 委以兵馬事.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15年

○十五年, 春夏, 旱. 冬, 民饑, 發倉賑恤, 又復一年租調.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16年

○十六年, 春正月甲午, 大白{太白}襲月.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2年

○二十二年, 秋九月, 出師侵<新羅>, 與<羅>兵戰於<槐谷>西, 敗之, 殺其將<翊宗>. 冬十月, 遣兵攻<新羅><烽山城>, 不克.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4年

○二十四年, 春正月, 大旱, 樹木皆枯.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5年

○二十五年, 春, <靺鞨>長<羅渴>獻良馬十匹, 王優勞使者以還之.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6年

○二十六年, 秋九月, 靑紫雲起宮東, 如樓閣.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7年

○二十七年, 春正月, 置內臣佐平, 掌宣納事;  內頭佐平, 掌庫藏事;  內法佐平, 掌禮儀事;  衛士佐平, 掌宿衛兵事;  朝廷佐平, 掌刑獄事;  兵官佐平, 掌外兵馬事. 又置達率·恩率·德率· 率·奈率及將德·施德·固德·季德·對德·文督·武督·佐軍·振武·克虞. 六佐平 一品, 達率二品, 恩率三品, 德率四品,  率五品, 奈率六品, 將德七品, 施德八品, 固德九品, 季德十品, 對德十一品, 文督十二品, 武督十三品, 佐軍十四品, 振武十五品, 克虞十六品. 二月, 下令六品已上服紫, 以銀花飾冠, 十一品已上服緋, 十六品已上服靑. 三月, 以王弟<優壽>爲內臣佐平.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正月初吉, 王服紫大袖袍·靑錦袴·金花飾烏羅冠·素皮帶·烏韋{革}履, 坐南堂聽事. 二月, 拜<眞可>爲內頭佐平; <優豆>爲內法佐平; <高壽>爲衛士佐平; <昆奴>爲朝廷佐平; <惟巳{惟己}>爲兵官佐平.

 

三月, 遣使<新羅>請和, 不從.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29年

○二十九年, 春正月, 下令: 凡官人受財及盜者, 三倍徵贓, 禁錮終身.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33年

○二{三}十三年, 秋八月, 遣兵, 攻<新羅><烽山城>. 城主<直宣>率壯士二百人, 出擊敗之.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36年

○三十六年, 秋九月, 星 于紫宮.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39年

○三十九年, 冬十一月, 遣兵侵<新羅>.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45年

○四十五年, 冬十月, 出兵攻<新羅>, 圍<槐谷城>.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50年

○五十年, 秋九月, 遣兵侵<新羅>邊境.

#24卷-百濟本紀2-古 王-53年

○五十三年, 春正月, 遣使<新羅>請和. 冬十一月, 王薨.

#24卷-百濟本紀2-責稽王-元年

○<責稽王>[或云<靑稽>.], <古 王>子, 身長大, 志氣雄傑, <古 >薨, 卽位. 王徵發丁夫, 葺<慰禮城>. <高句麗>伐<帶方>, <帶方>請救於我. 先是, 王娶<帶方>王女<寶菓>, 爲夫人. 故曰: "<帶方>我舅甥之國, 不可不副其請." 遂出師救之, <高句麗>怨. 王慮其侵寇, 修<阿旦城>·<蛇城>, 備之.

#24卷-百濟本紀2-責稽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謁<東明>廟.

 

 

#24卷-百濟本紀2-責稽王-13年

○十三年, 秋九月, <漢>與<貊>人來侵, 王出禦, 爲敵兵所害, 薨.

#24卷-百濟本紀2-汾西王-元年

○<汾西王>, <責稽王>長子. 幼而聰惠, 儀表英挺, 王愛之, 不離左右, 及王薨, 繼而卽位.

冬十月, 大赦.

#24卷-百濟本紀2-汾西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謁<東明>廟.

#24卷-百濟本紀2-汾西王-05年

○五年, 夏四月, 彗星晝見.

#24卷-百濟本紀2-汾西王-07年

○七年, 春二月, 潛師襲取<樂浪>西縣. 冬十月, 王爲<樂浪>大守{太守}所遣刺客賊害, 薨.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元年

○<比流王>, <仇首王>第二子, 性寬慈愛人, 又强力善射. 久在民間, 令譽流聞. 及<汾西>之終, 雖有子, 皆幼不得立, 是以, 爲臣民推戴卽位.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05年

○五年, 春正月丙子朔, 日有食之.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09年

○九年, 春二月, 發使巡問百姓疾苦, 其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 賜 人三石. 夏四月, 謁<東明>廟. 拜<解仇>爲兵官佐平.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10年

○十年, 春正月, 祀天地於南郊. 王親割牲.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13年

○十三年, 春, 旱, 大星西流. 夏四月, 王都井水溢, 黑龍見其中.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17年

○十七年, 秋八月, 築射臺於宮西, 每以朔望習射.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18年

○十八年, 春正月, 以王庶弟<優福>爲內臣佐平. 秋七月, 大白{太白}晝見. 國南蝗害 .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22年

○二十二年, 冬十月, 天有聲, 如風浪相激. 十一月, 王獵於<狗原>北, 手射鹿.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24年

○二十四年, 秋七月, 有雲如赤烏夾日. 九月, 內臣佐平<優福>, 據<北漢城>叛, 王發兵討之.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夏大旱, 草木枯, 江水竭, 至秋七月, 乃雨. 年饑人相食.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30年

○三十年, 夏五月, 星隕. 王宮火, 連燒民戶. 秋十{七}月, 修宮室. 拜<眞義>爲內臣佐平. 冬十二月, 雷.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32年

○三十二年, 冬十月乙未朔, 日有食之.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33年

○三十三年, 春正月辛巳, 彗星見于奎.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34年

○三十四年, 春二月, <新羅>遣使來聘.

#24卷-百濟本紀2-比流王-41年

○四十一年, 冬十月, 王薨.

 

 

#24卷-百濟本紀2-契王-元年

○<契王>, <汾西王>之長子也. 天資剛勇, 善騎射. 初<汾西>之薨也, <契王>幼不得立, <比流王>在位四十一年薨, 卽位.

#24卷-百濟本紀2-契王-03年

○三年, 秋九月, 王薨.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元年

○<近肖古王>, <比流王>第二子也, 體貌奇偉, 有遠識, <契王>薨, 繼位.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祭天地神祇. 拜<眞淨>爲朝廷佐平. <淨>王后親戚, 性 戾不仁, 臨事苛細, 恃勢自用, 國人疾之.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1年

○二十一年, 春三月, 遣使聘<新羅>.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3年

○二十三年, 春三月丁巳朔, 日有食之. 遣使<新羅>, 送良馬二匹.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4年

○二十四年, 秋九月, <高句麗>王<斯由>帥步騎二萬, 來屯<雉壤>, 分兵侵奪民戶. 王遣太子, 以兵徑至<雉壤>, 急擊破之, 獲五千餘級, 其虜獲分賜將士. 冬十一月, 大閱於<漢水>南, 旗幟皆用黃.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6年

○二十六年, <高句麗>擧兵來. 王聞之, 伏兵於<浿河>上, 俟其至, 急擊之, <高句麗>兵敗北. 冬, 王與太子帥精兵三萬, 侵<高句麗>, 攻<平壤城>. <麗>王<&斯由{釗}>, 力戰拒之, 中流矢死, 王引軍退.

 

移都<漢山>.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7年

○二十七年, 春正月, 遣使入<晉>朝貢. 秋七月, 地震.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二月, 遣使入<晉>朝貢. 秋七月, 築城於<靑木嶺>. <禿山>城主率三百人, 奔<新羅>.

#24卷-百濟本紀2-近肖古王-30年

○三十年, 秋七月, <高句麗>來攻北鄙<水谷城>, 陷之. 王遣將拒之, 不克. 王又將大擧兵報之, 以年荒不果. 冬十一月, 王薨. 古記云: "<百濟>開國已來, 未有以文字記事. 至是, 得博士<高興>, 始有『書記』." 然<高興>未嘗顯於他書, 不知其何許人也.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元年

○<近仇首王>[一云<諱須>.], <近肖古王>之子. 先是, <高句麗><國岡王><斯由>親來侵, <近肖古王>遣太子拒之. 至<半乞壤>, 將戰. <高句麗>人<斯紀>, 本<百濟>人, 誤傷國馬蹄, 懼罪奔於彼. 至是, 還來, 告太子曰: "彼師雖多, 皆備數疑兵而已. 其驍勇, 唯赤旗, 若先破之, 其餘不攻自潰." 太子從之, 進擊大敗之, 追奔逐北, 至於<水谷城>之西北. 將軍<莫古解>諫曰: "嘗聞道家之言: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今所得多矣, 何必求多." 太子善之, 止焉. 乃積石爲表, 登其上, 顧左右曰: "今日之後, 疇克再至於此手{乎}."

其地有巖石,  若馬蹄者, 他人至今,

 

呼爲太子馬迹. <近肖古>在位三十年薨, 卽位.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02年

○二年, 以王舅<眞高道>爲內臣佐平, 委以政事. 冬十一月, <高句麗>來侵北鄙.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03年

○三年, 冬十月, 王將兵三萬, 侵<高句麗><平壤城>. 十一月, <高句麗>來侵.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05年

○五年, 春三月, 遣使朝<晉>, 其使海上遇惡風, 不達而還. 夏四月, 雨土竟日.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06年

○六年, 大疫. 夏五月, 地裂, 深五丈, 橫廣三丈, 三日乃合.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08年

○八年, 春不雨, 至六月, 民饑, 至有 子者, 王出官 , 贖之.

#24卷-百濟本紀2-近仇首王-10年

○十年, 春二月, 日有暈三重. 宮中大樹自拔. 夏四月, 王薨.

#24卷-百濟本紀2-枕流王-元年

○<枕流王>, <近仇首王>之元子, 母曰<阿 >夫人, 繼父卽位. 秋七月, 遣使入<晉>朝貢. 九月, <胡>僧<摩羅難 >自<晉>至, 王迎之, 致宮內, 禮敬焉. 佛法始於此.

#24卷-百濟本紀2-枕流王-02年

○二年, 春二月, 創佛寺於<漢山>, 度僧十人. 冬十一月, 王薨.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四.

 

 

#25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五.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5卷-百濟本紀3-00-00

百濟本紀第三.

<辰斯王>·<阿莘王>·< 支王>·<父木辛王{久 辛王}>·<毗有王>·<盖鹵王>.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元年

○<辰斯王>, <近仇首王>之仲子, <枕流>之弟. 爲人强勇, 聰惠多智略. <枕流>之薨也, 太子少, 故叔父<辰斯>卽位.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2年

○二年, 春, 發國內人年十五歲已上, 設關防, 自<靑木嶺>, 北距<八坤城>, 西至於海. 秋七月, 隕霜害 . 八月, <高句麗>來侵.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3年

○三年, 春正月, 拜<眞嘉謨>爲達率, <豆知>爲恩率. 秋九月, 與<靺鞨>戰<關彌嶺>, 不捷.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5年

○五年, 秋九月, 王遣兵, 侵掠<高句麗>南鄙.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6年

○六年, 秋七月, 星 于北河. 九月, 王命達率<眞嘉謨>, 伐<高句麗>, 拔<都坤城>, 虜得二百人. 王拜<嘉謨>爲兵官佐平. 冬十月, 獵於<狗原>, 七日乃返.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7年

○七年, 春正月, 重修宮室, 穿池造山, 以養奇禽異卉.

 

 夏四月, <靺鞨>攻陷北鄙<赤峴城>. 秋七月, 獵國西大島, 王親射鹿. 八月, 又獵<橫岳>之西.

#25卷-百濟本紀3-辰斯王-08年

○八年, 夏五月丁卯朔, 日有食之. 秋七月, <高句麗>王<談德>, 帥兵四萬, 來攻北鄙, 陷<石峴>等十餘城. 王聞<談德>能用兵, 不得出拒, <漢水>北諸部落, 多沒焉. 冬十月, <高句麗>攻拔<關彌城>. 王田於<狗原>, 經旬不返. 十一月, 薨於<狗原>行宮.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元年

○<阿莘王>[或云<阿芳>.], <枕流王>之元子. 初, 生於<漢城>別宮, 神光炤夜. 及壯, 志氣豪邁, 好鷹馬. 王薨時, 年少, 故叔父<辰斯>繼位. 八年薨, 卽位.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謁<東明>廟, 又祭天地於南壇. 拜<眞武>爲左將, 委以兵馬事. <武>, 王之親舅, 沈毅有大略, 時人服之. 秋八月, 王謂<武>曰: "<關彌城>者, 我北鄙之襟要也. 今爲<高句麗>所有. 此寡人之所痛惜, 而卿之所宜用心而雪恥也." 遂謀將兵一萬, 伐<高句麗>南鄙. <武>身先士卒, 以冒矢石, 意復<石峴>等五城, 先圍<關彌城>, <麗>人 城固守. <武>以糧道不繼, 引而歸.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3年

○三年, 春二月, 立元子< 支>爲太子. 大赦. 拜庶弟<洪>爲內臣佐平. 秋七月, 與<高句麗>戰於<水谷城>下, 敗績. 大白{太白}晝見.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4年

○四年, 春二月, 星 于西北, 二十日而滅. 秋八月, 王命左將<眞武>等, 伐<高句麗>, <麗>王<談德>親帥兵七千, 陣於<浿水>之上, 拒戰. 我軍大敗, 死者八千人. 冬十一月, 王欲報<浿水>之役, 親帥兵七千人, 過<漢水>, 次於<靑木嶺>下. 會, 大雪, 士卒多凍死. 廻軍至<漢山城>, 勞軍士.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6年

○六年, 夏五月, 王與<倭>國結好, 以太子< 支>爲質. 秋七月, 大閱於<漢水>之南.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7年

○七年, 春二月, 以<眞武>爲兵官佐平, <沙豆>爲左將. 三月, 築<雙峴城>. 秋八月, 王將伐<高句麗>, 出帥{師}至<漢山>北柵. 其夜大星落, 營中有聲. 王深惡之, 乃止. 九月, 集都人, 習射於<西臺>.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8年

○八年, 秋八月, 王欲侵<高句麗>, 大徵兵馬, 民苦於役, 多奔<新羅>, 戶口衰滅{減}.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09年

○九年, 春二月, 星 于奎·婁. 夏六月庚辰朔, 日有食之.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11年

○十一年, 夏, 大旱, 禾苗焦枯, 王親祭<橫岳>, 乃雨. 五月, 遣使<倭>國求大珠.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12年

○十二年, 春二月, <倭>國使者至, 王迎勞之, 特厚. 秋七月, 遣兵侵<新羅>邊境.

#25卷-百濟本紀3-阿莘王-14年

○十四年, 春三月, 白氣自王宮西起, 如匹練. 秋九月, 王薨.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元年

○< 支王>[或士{云}<直支>.], 『梁書』名<映{暎/ }>, <阿莘>之元子. <阿莘>在位第三年, 立爲太子, 六年出質於<倭>國. 十四年, 王薨, 王仲弟<訓解>攝政, 以待太子還國, 季弟< 禮>殺<訓解>, 自立爲王. < 支>在<倭>聞訃, 哭泣請歸, <倭>王以兵士百人衛送. 旣至國界, <漢城>人<解忠>來告曰: "大王棄世, 王弟< 禮>殺兄自(+立)王, 願太子無輕入." < 支>留<倭>人自衛, 依海島以待之, 國人殺< 禮>, 迎< 支>卽位. 妃<八須>夫人, 生子<久 辛>.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於南壇. 大赦. 二月, 遣使入<晉>朝貢. 秋九月, 以<解忠>爲達率, 賜<漢城>租一千石.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03年

○三年, 春二月, 拜庶弟<餘信>爲內臣佐平, <解 {解須}>爲內法佐平, <解丘>爲兵官佐平, 皆王戚也.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04年

○四年, 春正月, 拜<餘信>爲上佐平, 委以軍國政事. 上佐平之職, 始於此, 若今之 宰.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05年

○五年, <倭>國遣使, 送夜明珠, 王優禮待之.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1年

○十一年, 夏五月甲申, 彗星見.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2年

○十二年, <東晉><安帝>遣使, 冊命王, 爲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將軍<百濟>王.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3年

○十三年, 春正月甲戌朔, 日有食之. 夏四月, 旱, 民饑. 秋七月, 徵東北二部人年十五已上, 築<沙口城>, 使兵官佐平<解丘>監役.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4年

○十四年, 夏, 遣使<倭>國, 送白綿{錦}十匹.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5年

○十五年, 春正月戊戌, 星 于大微{太微}. 冬十(-一)月丁亥朔, 日有食之.

#25卷-百濟本紀3- 支王-16年

○十六年, 春三月, 王薨.

#25卷-百濟本紀3-久 辛王-元年

○<久 辛王>, < 支王>長子. < 支王>薨, 卽位.

#25卷-百濟本紀3-久 辛王-08年

○ {八}年, 冬十二月, 王薨.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元年

○<毗有王>, <久 辛王>之長子.[或云: < 支王>庶子. 未知孰是.] 美姿貌, 有口辯, 人所推重, <久 辛王>薨, 卽位.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02年

○二年, 春二月, 王巡撫四部, 賜貧乏 有差. <倭>國使至, 從者五十人.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03年

○三年, 秋, 遣使入<宋>朝貢. 冬十月, 上佐平<餘信>卒, 以<解 {解須}>爲上佐平. 十一月, 地震, 大風飛瓦. 十二月, 無氷.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04年

○四年, 夏四月, <宋><文皇帝>以王復修職貢, 降使冊授&先王<映>{前王< 支>}爵號.[< 支王>十二年, <東晋>冊命, 爲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將軍<百濟>王.]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07年

○七年, 春夏不雨. 秋七月, 遣使入<新羅>, 請和.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08年

○八年, 春二月, 遣使<新羅>, 送良馬二匹. 秋九月, 又送白鷹. 冬十月, <新羅>報聘以良金·明珠.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14年

○十四年, 夏四月戊午朔, 日有食之. 冬十月, 遣使入<宋>朝貢.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21年

○二十一年, 夏五月, 宮南池中有火, 焰如車輪, 終夜而滅. 秋七月, 旱,  不熟, 民饑, 流入<新羅>者多.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28年

○二十八年, 星隕如雨, 星 于西北, 長二丈許. 秋八月, 蝗害 , 年饑.

#25卷-百濟本紀3-毗有王-29年

○二十九年, 春三月, 王獵於<漢山>. 秋九月, 黑龍見<漢江>,  {須}臾雲霧晦冥飛去. 王薨.

 

#25卷-百濟本紀3-蓋鹵王-元年

○<蓋鹵王>[或云<近蓋婁>.], 諱<慶司>, <毗有王>之長子. <毗有>在位二十九年, 薨, 嗣.

#25卷-百濟本紀3-蓋鹵王-14年

○十四年, 冬十月癸酉朔, 日有食之.

#25卷-百濟本紀3-蓋鹵王-15年

○十五年, 秋八月, 遣將侵<高句麗>南鄙. 冬十月, 葺<雙峴城>, 設大柵於<靑木嶺>, 分<北漢山城>士卒, 戍之.

#25卷-百濟本紀3-蓋鹵王-18年

○十八年, 遣使朝<魏>. 上表曰: "臣立國東極, 豺狼隔路, 雖世承靈化, 莫由奉藩. 瞻望雲闕, 馳情罔極, 凉風微應. 伏惟皇帝陛下,  {協}和天休, 不勝係仰之情. 謹遣私署冠軍將軍駙馬都尉弗斯侯長史<餘禮>, 龍 將軍<帶方>太守司馬<張茂>等, 投舫波阻, 搜徑玄津, 託命自然之 {運}, 遣進萬一之誠. 冀神祗{祇}垂感, 皇靈洪覆, 克達天庭, 宣暢臣志, 雖旦聞夕沒, 永無餘恨."  又云: "臣與<高句麗>, 源出<扶餘{夫餘}>, 先世之時, 篤崇舊款. 其祖<釗>, 輕廢 好, 親率士衆, 凌踐臣境. 臣祖< {須}>, 整旅電邁, 應機馳擊, 矢石暫交, 梟斬<釗>首. 自爾已來, 莫敢南顧. 自<馮>氏數終, 餘燼奔竄, 醜類漸盛. 遂見凌逼, 構怨連禍, 三十餘載, 財 力竭, 轉自孱 . 若天慈曲矜, 遠及無外, 速遣一將, 來救臣國, 當奉送 {鄙}女, 執□{ /掃}後宮, 幷遣子弟, 牧 外廐, 尺壞{壤}匹夫, 不敢自有."

 

又云: "今<璉>有罪, 國自魚肉, 大臣彊族, 戮殺無已, 罪盈惡積, 民庶崩離, 是滅(+亡)之期, 假手之秋也. 且<馬{馮}>族士馬, 有鳥畜之戀, <樂浪>諸郡, 懷首丘之心, 天威一擧, 有征無戰, 臣雖不敏, 志 畢力, 當率所統, 承風響應. 且<高句麗>不義, 逆詐非一, 外慕<  >藩卑之辭, 內懷凶禍豕突之行. 或南通<劉>氏, 或北約<  >, 共相脣鹵{齒}, 謀凌王略. 昔<唐堯>至聖, 致罰<丹水>, <孟嘗>稱仁, 不捨塗 . 涓流之水, 宜早壅塞, 今若不取, 將貽後悔. 去庚辰年後, 臣西界<小石山>北國海中, 見屍十餘,  得衣器鞍勒, 視之, 非<高句麗>之物. 後聞, 乃是王人來降臣國, 長蛇隔路, 以沈于海. 雖未委當, 深懷憤 . 昔<宋>戮<申舟>, <楚><莊>徒跣,  撮放鳩, <信陵>不食. 克敵立名,  {美}隆無已, 夫以區區偏鄙, 猶慕萬代之信,  陛下合氣天地, 勢傾山海, 豈令小竪, 跨塞天達{逵}? 今上所得鞍一以實驗." <顯祖>以其僻遠冒險朝獻, 禮遇尤厚. 遣使者<邵安>, 與其使俱還. 詔曰: "得表聞之, 無恙其{甚}善{喜}. 卿在東隅, 處五服之外, 不遠山海, 歸誠<魏>闕, 欣嘉至意, 用 于懷. 朕承萬世之業, 君臨四海, 統御群生. 今宇內淸一, 八表歸義, 襁負而至者, 不可稱數. 風俗之和, 士馬之盛, 皆<餘禮>等, 親所聞見. 卿與<高句麗>不穆, 屢致凌犯, 苟能順義, 守之以仁, 亦何憂於寇 也?

 

前所遣使, 浮海以撫荒外之國, 從來積年, 往而不返, 存亡達否, 未能審悉. 卿所送鞍, 比校{較}舊乘, 非中國之物. 不可以疑似之事, 以生必然之過, 經略權要, 以具別旨." 又詔曰: "知: <高句麗>阻疆, 侵 卿上{土}, 修先君之舊怨, 棄息民之大德. 兵交累載, 難結荒邊, 使兼<申胥>之誠, 國有<楚>·<越>之急. 乃應展義扶微, 乘機電擧. 但以<高句麗>稱藩先朝, 供職日久. 於彼, 雖有自昔之 , 於國, 未有犯令之愆. 卿使命始通, 便求致伐, 尋討事會, 理亦未周. 故往年遣<禮>等至<平壤>, 欲驗其由狀, 然<高句麗>奏請頻煩, 辭理俱詣, 行人不能抑其請, 司法無以成其責, 故聽其所啓, 詔<禮>等還. 若今復違旨, 則過各{咎}益露, 後雖自陳, 無所逃罪, 然後興師討之, 於義爲得. 九夷之國, 世居海外, 道暢則奉藩, 惠 則保境. 故  著於前典,  貢曠於歲時. 卿備陳彊弱之形, 具列往代之迹, 俗殊事異, 擬 { }乖衷. 洪規大略, 其致猶在. 今中夏平一, 宇內無虞. 每欲陵威東極, 懸旌域表, 拯荒黎於偏方, 舒皇風於遠服. 良由<高句麗>卽 , 未及卜征. 今若不從詔旨, 則卿之來謀, 載 {協}朕意, 元戎啓行, 將不云遠. 便可豫率同興, 具以待事, 時遣報使, 速究彼情. 師擧之日, 卿爲鄕導之首, 大捷之後, 又受元功之賞, 不亦善乎?

 

所獻錦布海物, 雖不悉達, 明卿至心. 今賜雜物如別(+幅)." 又詔<璉>護送<安>等. <安>等至<高句麗>, <璉>稱昔與<餘慶>有 , 不令東過, <安>等於是皆還, 乃下詔切責之. 後使<安>等, 從<東萊>浮海, 賜<餘慶>璽書, 褒其誠節. <安>等至海濱, 遇風飄蕩, 竟不達而還. 王以<麗>人屢犯邊鄙, 上表乞師於<魏>, 不從. 王怨之, 遂絶朝貢.

#25卷-百濟本紀3-蓋鹵王-21年

○二十一年, 秋九月, <麗>王<巨璉>帥兵三萬, 來圍王都<漢城>. 王閉城門不能出戰. <麗>人分兵爲四道, 夾攻, 又乘風縱火, 焚燒城門. 人心危懼, 或有欲出降者. 王窘不知所圖, 領數十騎, 出門西走. <麗>人追而害之. 先是, <高句麗><長壽王>, 陰謀<百濟>, 求可以間諜於彼者. 時, 浮屠<道琳>應募曰: "愚僧旣不能知道, 思有以報國恩. 願大王不以臣不肖, 指使之, 期不辱命." 王悅, 密使譎<百濟>. 於是, <道琳>佯逃罪, 奔入<百濟>. 時, <百濟>王<近蓋婁>好博 . <道琳>詣王門, 告曰: "臣少而學碁, 頗入妙, 願有聞於左右." 王召入對碁, 果國手也. 遂尊之, 爲上客, 甚親 之, 恨相見之晩. <道琳>一日侍坐, 從容曰: "臣異國人也, 上不我疎外, 恩私甚渥, 而惟一技之是效, 未嘗有分毫之益. 今願獻一言, 不知上意如何耳."

 

王曰: "第言之, 若有利於國, 此所望於師也." <道琳>曰: "大王之國, 四方皆山丘河海, 是天設之險, 非人爲之形也. 是以, 四 之國, 莫敢有 心, 但願奉事之不暇. 則王當以崇高之勢, 富有之業,  人之視聽, 而城郭不葺, 宮室不修. 先王之骸骨, 權 於露地, 百姓之屋廬, 屢壞於河流, 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王曰: "諾! 吾將爲之." 於是, 盡發國人, 烝土築城, 卽於其內, 作宮樓閣臺 , 無不壯麗. 又取大石於<郁里河>, 作槨以葬父骨, 緣河樹堰, 自<蛇城>之東, 至<崇山>之北. 是以, 倉庾虛竭, 人民窮困, 邦之  , 甚於累卵. 於是, <道琳>逃還以告之. <長壽王>喜, 將伐之, 乃授兵於帥臣. <近蓋婁>聞之, 謂子<文周>曰: "予愚而不明, 信用姦人之言, 以至於此. 民殘而兵弱, 雖有危事, 誰肯爲我力戰? 吾當死於社稷, 汝在此俱死, 無益也.  避難以續國系焉?" <文周>乃與<木 滿致>·<祖彌桀取>[<木 >·<祖彌>, 皆複姓, 『隋書』以<木 >爲二姓, 未知孰是.]南行焉. 至是, <高句麗>對盧<齊于>·<再曾桀婁>·<古 萬年>[<再曾>·<古 >, 皆複姓.]等帥兵, 來攻北城, 七日而拔之, 移攻南城, 城中危恐, 王出 {逃}. <麗>將<桀婁>等見王下馬拜, 已向王面三唾之, 乃數其罪, 縛送於<阿且城{阿旦城}>下 之. <桀婁>·<萬年>, 本國人也, 獲罪逃竄<高句麗>.

○論曰: <楚>< 王{昭王}>之亡也, < 公><辛>之弟<懷>, 將弑王曰: "<平王>殺吾父, 我殺其子, 不亦可乎?"

 

<辛>曰: "君討臣, 誰敢 之? 君命, 天也, 若死天命, 將誰 ?" <桀婁>等, 自以罪不見容於國, 而導敵兵, 縛前君而害之, 其不義也, 甚矣. 曰: "然則<伍子胥>之入< >鞭尸, 何也?" 曰: "<楊子>『法言』評此以爲不由德. 所謂德者, 仁與義而已矣, 則<子胥>之 , 不如< 公>之仁. 以此論之, <桀婁>等之爲不義也, 明矣."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五.

 

 

#26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六.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6卷-百濟本紀4-00-00

百濟本紀第四.

<文周王>·<三斤王>·<東城王>·<武寧王>·<聖王>.

#26卷-百濟本紀4-文周王-元年

○<文周王>[或作<汶洲>.], <蓋鹵王>之子也. 初, <毗有王>薨, <蓋鹵>嗣位, <文周>輔之, 位至上佐平. <蓋鹵>在位二十一年, <高句麗>來侵, 圍<漢城>. <蓋鹵> 城自固, 使<文周>求救於<新羅>, 得兵一萬廻. <麗>兵雖退, 城破王死, 遂卽位. 性柔不斷, 而亦愛民, 百姓愛之. 冬十月,  {移}都於<熊津>.

#26卷-百濟本紀4-文周王-02年

○二年, 春二月, 修葺<大豆山城>, 移<漢>北民戶. 三月, 遣使朝<宋>, <高句麗>塞路, 不達而還. 夏四月, <耽羅>國獻方物, 王喜, 拜使者爲恩率. 秋八月, 拜<解仇>爲兵官佐平.

#26卷-百濟本紀4-文周王-03年

○三年, 春二月, 重修宮室. 夏四月, 拜王弟<昆支>爲內臣佐平, 封長子<三斤>爲太子. 五月, 黑龍見<熊津>. 秋七月, 內臣佐平<昆支>卒.

 

 

#26卷-百濟本紀4-文周王-04年

○四年, 秋八月, 兵官佐平<解仇>, 擅權亂法, 有無君之心, 王不能制. 九月, 王出獵, 宿於外, <解仇>使盜害之, 遂薨.

#26卷-百濟本紀4-三斤王-元年

○<三斤王>[或云<壬乞>.], <文周王>之長子. 王薨, 繼位, 年十三歲, 軍國政事, 一切委於佐平<解仇>.

#26卷-百濟本紀4-三斤王-02年

○二年, 春, 佐平<解仇>與恩率<燕信>聚衆, 據<大豆城>叛. 王命佐平<眞男>以兵二千討之, 不克. 更命德率<眞老>, 帥精兵五百, 擊殺<解仇>. <燕信>奔<高句麗>, 收其妻子, 斬於<熊建{熊津}>市.

○論曰: 『春秋』之法, 君弑而賊不討, 則深責之, 以爲無臣子也. <解仇>賊害<文周>, 其子<三斤>繼立, 非徒不能誅之, 又委之以國政, 至於據一城以叛, 然後再興大兵以克之. 所謂履霜不戒, 馴致堅氷, 熒熒不滅, 至于炎炎, 其所由來, 漸矣. <唐><憲宗>之弑, 三世而後, 僅能殺其賊,  海隅之荒僻, <三斤>之童蒙, 又烏足道哉! 三月己酉朔, 日有食之.

#26卷-百濟本紀4-三斤王-03年

○三年, 春夏大旱. 秋九月, 移<大豆城>於<斗谷>. 冬十一月, 王薨.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元年

○<東城王>, 諱<牟大>[或作<摩牟{摩帝}>.], <文周王>弟<昆支>之子. 膽力過人, 善射, 百發百中. <三斤王>薨, 卽位.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04年

○四年, 春正月, 拜<眞老>爲兵官佐平, 兼知內外兵馬事. 秋九月, <靺鞨>襲破<漢山城>, 虜三百餘戶以歸. 冬十月, 大雪丈餘.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05年

○五年, 春, 王以獵出至<漢山城>, 撫問軍民, 浹旬乃還. 夏四月, 獵於<熊津>北, 獲神鹿.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06年

○六年, 春二月, 王聞<南齊>祖<道成>, 冊<高句麗><巨璉>, 爲驃騎大將軍, 遣使上表, 請內屬, 許之. 秋七月, 遣內法佐平<沙若思>, 如<南齊>朝貢, <若思>至西海中, 遇<高句麗>兵, 不進.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07年

○七年, 夏五月, 遣使聘<新羅>.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08年

○八年, 春二月, 拜< 加{芍加}>爲衛士佐平. 三月, 遣使<南齊>朝貢. 秋七月, 重修宮室, 築<牛頭城>. 冬十月, 大閱於宮南.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0年

○十年, <魏>遣兵來伐, 爲我所敗.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1年

○十一年, 秋, 大有年. 國南海村人獻合穎禾. 冬十月, 王設壇祭天地. 十一月, 宴群臣於南堂.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2年

○十二年, 秋七月, 徵北部人年十五歲已上, 築<沙峴>·<耳山>二城.

 

九月, 王田於國西<泗 >原. 拜<燕突>爲達率. 冬十一月, 無氷.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3年

○十三年, 夏六月, <熊川>水漲, 漂沒王都二百餘家. 秋七月, 民饑, 亡入<新羅>者, 六百餘家.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4年

○十四年, 春三月, 雪. 夏四月, 大風拔木. 冬十月, 王獵<牛鳴谷>, 親射鹿.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5年

○十五年, 春三月, 王遣使<新羅>請婚, <羅>王以伊 <比智>女, 歸之.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6年

○十六年, 秋七月, <高句麗>與<新羅>戰<薩水>之原, <新羅>不克, 退保<犬牙城>. <高句麗>圍之, 王遣兵三千救, 解圍.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7年

○十七年, 夏五月甲戌朔, 日有食之. 秋八月, <高句麗>來圍<雉壤城>. 王遣使<新羅>, 請救, <羅>王命將軍<德智>, 帥兵救之, <麗>兵退歸.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19年

○十九年, 夏五月, 兵官佐平<眞老>卒, 拜達率<燕突>爲兵官佐平. 夏六月, 大雨, 漂毁民屋.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20年

○二十年, 設<熊津橋>. 秋七月, 築<沙井城>, 以 率<毗 >鎭之. 八月, 王以<耽羅>不修貢賦, 親征, 至<武珍州>. <耽羅>聞之, 遣使乞罪, 乃止.[<耽羅>, 卽<耽牟羅>.]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21年

○二十一年, 夏大旱, 民饑相食, 盜賊多起. 臣寮請發倉賑救, 王不聽. <漢山>人亡入<高句麗>者二千. 冬十月, 大疫.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22年

○二十二年, 春, 起<臨流閣>於宮東, 高五丈, 又穿池養奇禽. 諫臣抗疏不報, 恐有復諫者, 閉宮門.

○論曰: 良藥苦口, 利於病; 忠言逆耳, 利於行. 是以, 古之明君, 虛己問政, 和顔受諫, 猶恐人之不言, 懸敢諫之鼓, 立誹謗之木而不已. 今<牟大王>諫書上而不省, 復閉門以拒之. 『莊子』曰: "見過不更, 聞諫愈甚, 謂之 ." 其<牟大王>之謂乎.

夏四月, 田於<牛頭城>, 遇雨雹, 乃止. 五月, 旱. 王與左右宴<臨流閣>, 終夜極歡.

#26卷-百濟本紀4-東城王-23年

○二十三年, 春正月, 王都老 , 化狐而去. 二虎鬪於南山, 捕之不得. 三月, 降霜害麥. 夏五月, 不雨至秋. 七月, 設柵於<炭峴>, 以備<新羅>. 八月, 築<加林城>, 以衛士佐平<苗加{芍加}>鎭之. 冬十月, 王獵於<泗 >東原. 十一月, 獵於<熊川>北原, 又田於<泗 >西原, 阻大雪, 宿於<馬浦村>. 初, 王以< 加{芍加}>鎭<加林城>, <加>不欲往, 辭以疾. 王不許. 是以, 怨王. 至是, 使人刺王, 至十二月乃薨. 諡曰<東城王>.[『冊府元龜』云: <南濟><建元>二年, <百濟>王<牟都>, 遣使貢獻.

 

詔曰: "寶命惟新, 澤被絶域, <牟都>世蕃東表, 守職遐外, 可卽授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

又<永明>八年, <百濟>王<牟大>遣使上表. 遣謁者僕射<孫副>, 策命<大>襲亡祖父<牟都>, 爲<百濟>王, 曰: "於戱, 惟爾世襲忠勤, 誠著遐表, 海路肅澄, 要貢無替, 式循彛典, 用纂顯命, 往敬哉. 其敬膺休業, 可不愼歟. 行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百濟>王." 而『三韓古記』無<牟都>爲王之事. 又按<牟大>, <盖鹵王>之孫, <盖鹵>第二子<昆支>之子, 不言其祖<牟都>, 則『齊書』所載, 不可不疑.]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元年

○<武寧王>, 諱<斯摩{斯麻}>[或云<&隆{餘隆}>.], <牟大王>之第二子也. 身長八尺, 眉目如畵, 仁慈寬厚, 民心歸附, <牟大>在位二十三年薨, 卽位. 春正月, 佐平< 加{芍加}>據<加林城>叛, 王帥兵馬, 至<牛頭城>, 命 率<解明>討之. < 加{芍加}>出降, 王斬之, 投於<白江>.

○論日{曰}: 『春秋』曰: "人臣無將, 將而必誅." 若< 加>之元惡大 , 則天地所不容, 不卽罪之, 至是自知難免, 謀叛而後誅之, 晩也. 冬十一月, 遣達率<優永>, 帥兵五千, 襲<高句麗><水谷城>.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02年

○二年, 春, 民饑且疫. 冬十一月, 遣兵侵<高句麗>邊境.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03年

○三年, 秋九月, <靺鞨>燒<馬首>柵, 進攻<高木城>. 王遣兵五千, 擊退之. 冬無氷.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06年

○六年, 春大疫. 三月至五月, 不雨, 川澤竭. 民饑, 發倉賑救.

秋七月, <靺鞨>來侵, 破<高木城>, 殺虜六百餘人.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07年

○七年, 夏五月, 立二柵於<高木城>南, 又築<長嶺城>, 以備<靺鞨>. 冬十月, <高句麗>將<高老>與<靺鞨>謀, 欲攻<漢城>, 進屯於<橫岳>下, 王出師, 戰退之.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10年

○十年, 春正月, 下令: 完固 防, 驅內外游食者, 歸農.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12年

○十二年, 夏四月, 遣使入<梁>朝貢. 秋九月, <高句麗>襲取<加弗城>, 移兵破<圓山城>, 殺掠甚衆. 王帥勇騎三千, 戰於<葦川>之北. <麗>人見王軍小{少}, 易之, 不設陣. 王出奇急擊, 大破之.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16年

○十六年, 春三月戊辰朔, 日有食之.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21年

○二十一年, 夏五月, 大水. 秋八月, 蝗害 . 民饑, 亡入<新羅>者, 九百戶. 冬十一月, 遣使入<梁>朝貢. 先是, 爲<高句麗>所破, 衰弱累年. 至是上表, 稱: "累破<高句麗>, 始與通好, 而更爲强國." 十二月, <高祖>詔冊王, 曰: "行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百濟>王<餘隆>, 守藩海外, 遠修貢職,  誠款到, 朕有嘉焉. 宜率舊章, 授玆榮命, 可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寧東大將軍."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22年

○二十二年, 秋九月, 王獵于<狐山>之原. 冬十月, 地震.

#26卷-百濟本紀4-武寧王-23年

○二十三年, 春二月, 王幸<漢城>, 命佐平<因友{因支}>·達率<沙烏>等, 徵<漢>北州郡民年十五歲已上, 築<雙峴城>. 三月, 至自<漢城>. 夏五月, 王薨. 諡曰<武寧>.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元年

○<聖王>, 諱<明 >, <武寧王>之子也. 智識英邁, 能斷事. <武寧>薨, 繼位, 國人稱爲<聖王>. 秋八月, <高句麗>兵至<浿水>, 王命左將<志忠>, 帥步騎一萬, 出戰退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02年

○二年, <梁><高祖>詔冊王爲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綏東將軍<百濟>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03年

○三年, 春二月, 與<新羅>交聘.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04年

○四年, 冬十月, 修葺<熊津城>, 立<沙井>柵.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07年

○七年, 冬十月, <高句麗>王<興安>, 躬帥兵馬來侵, 拔北鄙<穴城>. 命佐平<燕謨>, 領步騎三萬, 拒戰於<五谷>之原, 不克. 死者二千餘人.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10年

○十年, 秋七月甲辰, 星隕如雨.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12年

○十二年, 春三月, 遣使入<梁>朝貢. 夏四月丁卯, 熒惑犯南斗.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16年

○十六年, 春, 移都於<泗 >[一名<所夫里>.], 國號<南扶餘>.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18年

○十八年, 秋九月, 王命將軍<燕會>, 攻<高句麗><牛山城>, 不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19年

○十九年, 王遣使入<梁>朝貢, 兼表請『毛詩』博士·涅槃等經義, 幷工匠·畵師等, 從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25年

○二十五年, 春正月己亥朔, 日有食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26年

○二十六年, 春正月, <高句麗>王<平成>與<濊>謀, 攻<漢>北<獨山城>. 王遣使請救於<新羅>. <羅>王命將軍<朱珍>, 領甲卒三千, 發之. <朱珍>日夜兼程, 至<獨山城>下, 與<麗>兵一戰, 大破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27年

○二十七年, 春正月庚申, 白虹貫日. 冬十月, 王不知<梁>京師有寇賊, 遣使朝貢. 使人旣至, 見城闕荒毁,  號泣於端門外, 行路見者, 莫不灑淚. <侯景>聞之, 大怒, 執囚之. 及<景>平, 方得還國.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28年

○二十八年, 春正月, 王遣將軍<達己>, 領兵一萬, 攻取<高句麗><道薩城>. 三月, <高句麗>兵圍<金峴城>.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31年

○三十一年, 秋七月, <新羅>取東北鄙, 置<新州>. 冬十月, 王女歸于<新羅>.

#26卷-百濟本紀4-聖王-32年

○三十二年, 秋七月, 王欲襲<新羅>, 親帥步騎五十, 夜至<狗川>, <新羅>伏兵發與戰, 爲亂兵所害薨. 諡曰<聖>.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六.

 

 

#27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七.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7卷-百濟本紀5-00-00

百濟本紀第五.

<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元年

○<威德王>, 諱<昌>, <聖王>之元子也. <聖王>在位三十二年薨, 繼位.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01年

○元年, 冬十月, <高句麗>大擧兵來攻<熊川城>, 敗 而歸.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06年

○六年, 夏五月丙辰朔, 日有食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08年

○八年, 秋七月, 遣兵侵掠<新羅>邊境, <羅>兵出擊敗之, 死者一千餘人.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14年

○十四年, 秋九月, 遣使入<陳>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17年

○十七年, <高齊>後主拜王爲使持節侍中車騎大將軍<帶方郡>公<百濟>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18年

○十八年, <高齊>後主, 又以王爲使持節都督<東靑州>諸軍事<東靑州>刺史.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19年

○十九年, 遣使入<齊>朝貢. 秋九月庚子朔, 日有食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24年

○二十四年, 秋七月, 遣使入<陳>朝貢. 冬十月, 侵<新羅>西邊州郡, <新羅>伊 <世宗>帥兵, 擊破之.

十一月, 遣使入<宇文周>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25年

○二十五年, 遣使入<宇文周>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26年

○二十六年, 冬十月, 長星竟天, 二十日而滅. 地震.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28年

○二十八年, 王遣使入<隋>朝貢, <隋><高祖>詔拜王爲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29年

○二十九年, 春正月, 遣使入<隋>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31年

○三十一年, 冬十一月, 遣使入<陳>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33年

○三十三年, 遣使入<陳>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36年

○三十六年, <隋>平<陳>. 有一戰船, 漂至<耽牟羅>國, 其船得還, 經于國界, 王資送之甚厚, 幷遣使奉表, 賀平<陳>. <高祖>善之, 下詔曰: "<百濟>王旣聞平<陳>, 遠令奉表. 往復至難, 若逢風浪, 便致傷損. <百濟>王心迹淳至, 朕已委知. 相去雖遠, 事同言面, 何必數遣使, 來相體悉. 自今已後, 不須年別入貢, 朕亦不遣使往, 王宜知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39年

○三十九年, 秋七月壬申晦, 日有食之.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41年

○四十一年, 冬十一月癸未, 星 于角·亢.

#27卷-百濟本紀5-威德王-45年

○四十五年, 秋九月, 王使長史<王辯那>, 入<隋>朝獻. 王聞<隋>興<遼東>之役, 遣使奉表, 請爲軍{鄕}道. 帝下詔曰: "往歲, <高句麗>不供職貢, 無人臣禮, 故命將討之. <高元>君臣, 恐懼畏服歸罪, 朕已赦之, 不可致伐." 厚我使者而還之. <高句麗>頗知其事, 以兵侵掠國境. 冬十二月, 王薨. 群臣議諡曰<威德>.

#27卷-百濟本紀5-惠王-元年

○<惠王>, 諱<季>, <明王>第二子. <昌王>薨, 卽位.

#27卷-百濟本紀5-惠王-02年

○二年, 王薨. 諡曰<惠>.

#27卷-百濟本紀5-法王-元年

○<法王>, 諱<宣>[或云<孝順>.], <惠王>之長子. <惠王>薨, 子<宣>, 繼位.[『隋書』以<宣>爲<昌王>之子.]

冬十二月, 下令: 禁殺生, 收民家所養鷹 , 放之, 漁獵之具焚之.

#27卷-百濟本紀5-法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創<王興寺>, 度僧三十人. 大旱, 王幸<漆岳寺>, 析雨{祈雨}. 夏五月, 薨. 上諡曰<法>.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元年

○<武王>, 諱<璋>, <法王>之子. 風儀英偉, 志氣豪傑. <法王>卽位, 翌年薨, 子嗣位.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03年

○三年, 秋八月, 王出兵, 圍<新羅><阿莫山城>[一名<母山城>]. <羅>王<眞平>遣精騎數千, 拒戰之, 我兵失利而還. <新羅>築<小 >·<畏石>·<泉山>·<甕岑>四城, 侵逼我疆境.

 

王怒, 令佐平<解 >, 帥步騎四萬, 進攻其四城. <新羅>將軍<乾品>·<武殷>, 帥衆拒戰.<解 >不利, 引軍退於<泉山>西大澤中, 伏兵以待之. <武殷>乘勝, 領甲卒一千, 追至大澤, 伏兵發急擊之. <武殷>墜馬, 士卒驚駭, 不知所爲. <武殷>子<貴山>大言曰: "吾嘗受敎於師, 曰: '士當軍, 無退.' 豈敢奔退, 以墜師敎乎?" 以馬授父, 卽與小將< 項>, 揮戈力鬪以死. 餘兵見此益奮, 我軍敗績, <解 >僅免, 單馬以歸.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06年

○六年, 春二月, 築<角山城>. 秋八月, <新羅>侵東鄙.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07年

○七年, 春三月, 王都雨土, 晝暗. 夏四月, 大旱, 年饑.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08年

○八年, 春三月, 遣杵率{ 率}<燕文進>, 入<隋>朝貢. 又遣佐平<王孝隣>入貢, 兼請討<高句麗>. <煬帝>許之, 令 <高句麗>動靜. 夏五月, <高句麗>來攻<松山城>, 不下, 移襲<石頭城>, 虜男女三千而歸.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09年

○九年, 春三月, 遣使入<隋>朝貢. <隋>文林郞<裴淸>奉使<倭>國, 經我國南路.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12年

○十二年, 春二月, 遣使入<隋>朝貢. <隋><煬帝>將征<高句麗>, 王使<國智牟>入請軍期. 帝悅, 厚加賞錫, 遣尙書起部郞<席律>來, 與王相謀. 秋八月, 築<赤 城>. 冬十月, 圍<新羅>< 岑城>, 殺城主<讚德>, 滅其城.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13年

○十三年, <隋>六軍度<遼>, 王嚴兵於境, 聲言助<隋>, 實持兩端.

夏四月, 震宮南門. 五月, 大水, 漂沒人家.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17年

○十七年, 冬十月, 命達率< 奇{芍奇}>領兵八千, 攻<新羅><母山城>. 十一月, 王都地震.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19年

○十九年, <新羅>將軍<邊品>等, 來攻< 岑城>, 復之, <奚論>戰死.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2年

○二十二年, 冬十月, 遣使入<唐>, 獻果下馬.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4年

○二十四年, 秋, 遣兵侵<新羅><勒弩縣>.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5年

○二十五年, 春正月, 遣大臣入<唐>朝貢. <高祖>嘉其誠款, 遣使就冊爲<帶方郡>王{公}<百濟>王. 秋七月, 遣使入<唐>朝貢. 冬十月, 攻<新羅><速含>·<櫻岑>·< 岑>·<烽岑>·<旗懸>·<冗柵>等六城, 取之.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6年

○二十六年, 冬十一月, 遣使入<唐>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7年

○二十七年, 遣使入<唐>, 獻明光鎧, 因訟<高句麗>梗道路, 不許來朝上國. <高祖>遣散騎常侍<朱子奢>來, 詔諭我及<高句麗>, 平其怨. 秋八月, 遣兵, 攻<新羅><王在城{主在城}>, 執城主<東所>, 殺之. 冬十二月, 遣使入<唐>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8年

○二十八年, 秋七月, 王命將軍<沙乞>, 拔<新羅>西鄙二城, 虜男女三百餘口. 王欲復<新羅>侵奪地分, 大擧兵, 出屯於<熊津>. <羅>王<眞平>聞之, 遣使告急於<唐>. 王聞之, 乃止.

秋八月, 遣王姪<福信>, 入<唐>朝貢, <太宗>謂與<新羅>世 , 數相侵伐, 賜王璽書曰: "王世爲君長, 撫有東蕃, 海隅遐曠, 風濤艱阻, 忠款之至, 職貢相尋, 尙想嘉猷, 甚以欣慰. 朕祗承寵命, 君臨區宇, 思弘正道, 愛育黎元, 舟車所通, 風雨所及, 期之遂性, 咸使乂安. <新羅>王<金眞平>, 朕之蕃臣, 王之 國, 每聞遣師, 征討不息. 阻兵安忍, 殊乖所望. 朕已對王姪<福信>及<高句麗><新羅>使人, 具 通和, 咸許輯睦. 王必須忘彼前怨, 識朕本懷, 共篤 情, 卽停兵革." 王因遣使, 奉表陳謝. 雖外稱順命, 內實相仇如故.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29年

○二十九年, 春二月, 遣兵攻<新羅>< 峰城{ 岑城}>, 不克而還.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0年

○三十年, 秋九月, 遣使入<唐>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1年

○三十一年, 春二月, 重修<泗 >之宮. 王幸<熊津城>. 夏旱, 停<泗 >之役. 秋七月, 王至自<熊津>.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2年

○三十二年, 秋九月, 遣使入<唐>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3年

○三十三年, 春正月, 封元子<義慈>爲太子. 二月, 改築<馬川城>. 秋七月, 發兵伐<新羅>, 不利.

 

 王田于<生草>之原. 冬十二月, 遣使入<唐>朝貢.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4年

○三十四年, 秋八月, 遣將攻<新羅><西谷城>, 十三日拔之.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5年

○三十五年, 春二月, <王興寺>成. 其寺臨水, 彩飾壯麗. 王每乘舟, 入寺行香. 三月, 穿池於宮南, 引水二十餘里, 四岸植以楊柳, 水中築島嶼, 擬<方丈仙山>.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7年

○三十七年, 春二月, 遣使入<唐>朝貢. 三月, 王率左右臣寮, 遊燕於<泗 河>北浦. 兩岸奇巖怪石錯立, 間以奇花異草, 如 圖. 王飮酒極歡, 鼓琴自歌, 從者屢舞. 時人謂其地爲<大王浦>. 夏五月, 王命將軍<于召>, 帥甲士五百, 往襲<新羅><獨山城>. <于召>至<玉門谷>, 日暮, 解鞍休士. <新羅>將軍<閼川>將兵, 掩至 擊之. <于召>登大石上, 彎弓拒戰, 矢盡, 爲所擒. 六月, 旱. 秋八月, 燕群臣於<望海樓>.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8年

○三十八年, 春二月, 王都地震. 三月, 又震. 冬十二月, 遣使入<唐>, 獻鐵甲雕斧. <太宗>優勞之, 賜錦 {袍}幷彩帛三千段.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39年

○三十九年, 春三月, 王與嬪御泛舟大池.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40年

○四十年, 冬十月, 又遣使於<唐>, 獻金甲雕斧.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41年

○四十一年, 春正月, 星 于西北. 二月, 遣子弟於<唐>, 請入<國學>.

#27卷-百濟本紀5-武王-42年

○四十二年, 春三月, 王薨. 諡曰<武>. 使者入<唐>, 素服奉表曰: "君外臣<扶餘璋>卒." 帝擧哀<玄武門>, 詔曰: "懷遠之道, 莫先於寵命, 飾終之義, 無隔於遐方. 故柱國<帶方郡>王{公}<百濟>王<扶餘璋>, 棧山 {航}海, 遠 正朔, 獻琛奉牘, 克固始終, 奄致薨殞, 追深 悼. 宜加常數, 式表哀榮, 贈光祿大夫." 賻賜甚厚.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七.

 

 

#28卷-00-00-00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八.

輸忠定難靖國贊化同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禮部事集賢殿太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致仕臣<金富軾>奉宣撰.

#28卷-百濟本紀6-00-00

百濟本紀第六.

<義慈王>.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元年

○<義慈王>, <武王>之元子, 雄勇有膽決. <武王>在位三十三年, 立爲太子. 事親以孝, 與兄弟以友, 時號<海東曾子>. <武王>薨, 太子嗣位. <太宗>遣祠部郞中<鄭文表>, 冊命爲柱國<帶方郡>王{公}<百濟>王. 秋八月, 遣使入<唐>, 表謝, 兼獻方物.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2年

○二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二月, 王巡撫州郡. 慮囚, 除死罪皆原之. 秋七月, 王親帥兵, 侵<新羅>, 下<  >等四十餘城. 八月, 遣將軍<允忠>, 領兵一萬, 攻<新羅><大耶城>. 城主<品釋>與妻子出降. <允忠>盡殺之, 斬其首, 傳之王都, 生獲男女一千餘人, 分居國西州縣, 留兵守其城. 王賞<允忠>功, 馬二十匹·穀一千石.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3年

○三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冬十一月, 王與<高句麗>和親, 謀欲取<新羅>< 項城>, 以塞入朝之路, 遂發兵攻之. <羅>王<德曼>遣使, 請救於<唐>, 王聞之罷兵.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4年

○四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太宗>遣司農丞<相里玄奬>, 告諭兩國, 王奉表陳謝. 立王子<隆>爲太子. 大赦.

秋九月, <新羅>將軍<庾信>領兵來侵, 取七城.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5年

○五年, 夏五月, 王聞<太宗>親征<高句麗>, 徵兵<新羅>. 乘其間, 襲取<新羅>七城. <新羅>遣將軍<庾信>, 來侵.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7年

○七年, 冬十月, 將軍<義直>, 帥步騎三千, 進屯<新羅><茂山城>下, 分兵攻<甘勿>·<桐岑>二城, <新羅>將軍<庾信>, 親勵士卒, 決死而戰, 大破之. <義直>匹馬而還.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8年

○八年, 春三月, <義直>襲取<新羅>西鄙<腰車>等一十餘城. 夏四月, 進軍於<玉門谷>, <新羅>將軍<庾信>逆之, 再戰大敗之.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09年

○九年, 秋八月, 王遣左將<殷相>, 帥精兵七千, 攻取<新羅><石吐>等七城, <新羅>將<庾信>·<陳春>·<天存>·<竹旨>等, 逆擊之, 不利, 收散卒, 屯於<道薩城>下, 再戰, 我軍敗北. 冬十一月, 雷. 無氷.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1年

○十一年, 遣使入<唐>朝貢. 使還, <高宗>降璽書, 諭王曰: "海東三國, 開基日久,  列疆界, 地實犬牙. 近代已來, 遂構嫌隙, 戰爭交起, 略無寧歲. 遂令三韓之氓, 命懸刀 {俎}, 築戈肆憤, 朝夕相仍. 朕代天理物, 載深矜憫. 去歲, <高句麗>·<新羅>等使,  來入朝, 朕命釋玆 怨, 更敦款睦.

 

<新羅>使<金法敏>奏言: '<高句麗>·<百濟>, 脣齒相依, 竟擧干戈, 侵逼交至, 大城重鎭,  爲<百濟>所倂, 疆宇日蹙, 威力 謝, 乞詔<百濟>, 令歸所侵之城. 若不奉詔, 卽自興兵打取, 但得古地, 卽請交和.' 朕以其言旣順, 不可不許. 昔, <齊><桓>列士{土}諸侯, 尙存亡國,  朕萬國之主, 豈可不恤危藩! 王所兼<新羅>之城,  宜還其本國, <新羅>所獲<百濟> 虜, 亦遣還王. 然後, 解患釋紛, 韜戈偃革, 百姓獲息肩之願, 三蕃無戰爭之勞. 比夫流血邊亭, 積屍疆 , 耕織 廢, 士女無聊, 豈可同年而語哉? 王若不從進止, 朕已依<法敏>所請, 任其與王決戰, 亦令約束<高句麗>, 不許遠相救恤. <高句麗>若不承命, 卽令<契丹>諸藩, 度<遼>, 深入抄掠. 王可深思朕言, 自求多福, 審圖良策, 無貽後悔."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2年

○十二年, 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3年

○十三年, 春, 大旱. 民饑. 秋八月, 王與<倭>國通好.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5年

○十五年, 春二月, 修太子宮, 極侈麗. 立<望海亭>於王宮南. 夏五月,  馬入<北岳><烏含寺>, 鳴 佛宇數日死. 秋七月, 重修<馬川城>. 八月, 王與<高句麗>·<靺鞨>, 攻破<新羅>三十餘城. <新羅>王<金春秋>, 遣使朝<唐>, 表稱: "<百濟>與<高句麗>·<靺鞨>, 侵我北界, 沒三十餘城."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6年

○十六年, 春三月, 王與宮人, 淫荒耽樂, 飮酒不止. 佐平<成忠>[或云<淨忠>.]極諫, 王怒, 囚之獄中, 由是, 無敢言者. <成忠> 死{不食}. 臨終上書曰: "忠臣死不忘君, 願一言而死. 臣常觀時察變, 必有兵革之事. 凡用兵, 必審擇其地, 處上流以延敵, 然後可以保全. 若異國兵來, 陸路不使過<沈峴>(+一云<炭峴>), 水軍不使入<伎伐浦>(+一云<白江>)之岸, 擧其險隘以禦之, 然後可也." 王不省焉.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7年

○十七年, 春正月, 拜王庶子四十一人爲佐平, 各賜食邑. 夏四月, 大早{旱}, 赤地.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19年

○十九年, 春二月, 衆狐入宮中, 一白狐坐上佐平書案. 夏四月, 太子宮, 雌 與小{黃}雀交. 遣將侵攻<新羅><獨山>·<桐岑>二城. 五月, 王都西南<泗 河>, 大魚出死, 長三丈. 秋八月, 有女屍浮<生草津>, 長十八尺. 九月, 宮中槐樹鳴, 如人哭聲. 夜, 鬼哭於宮南路.

#28卷-百濟本紀6-義慈王-20年

○二十年, 春二月, 王都井水血色. 西海濱, 小{群}魚出死, 百姓食之, 不能盡. <泗 河>水, 赤如血色. 夏四月, 蝦 數萬, 集於樹上. 王都市人, 無故驚走, 如有捕提{逐}者,   而死百餘人, 立{亡}失財物, 不可數. 五月, 風雨暴至, 震<天王>·<道讓>二寺塔, 又震<白石寺>講堂. 玄雲如龍, 東西相鬪於空中.

 

六{五}月, <王興寺>衆僧皆見: 若有船楫, 隨大水, 入寺門. 有一犬狀如野鹿, 自西至<泗 河>岸, 向王宮吠之, 俄而不知所去. 王都群犬集於路上, 或吠或哭, 移時卽散. 有一鬼入宮中, 大呼: "<百濟>亡, <百濟>亡!" 卽入地,

王怪之, 使人掘地, 深三尺許, 有一龜. 其背有文曰: "<百濟>同月輪, <新羅>如月新." 王問之巫者, 曰: "同月輪者滿也, 滿則虧. 如月新者未滿也, 未滿則漸盈." 王怒殺之. 或曰: "同月輪者盛也, 如月新者微也. 意者國家盛, 而<新羅>寢{ }微者乎." 王喜. <高宗>詔: 左衛大將軍<蘇定方>, 爲<神丘>道行軍大摠管, 率左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公>, 統兵十三萬, 以來征, 兼以<新羅>王<金春秋>, 爲< 夷>道行軍摠管, 將其國兵, 與之合勢. <蘇定方>引軍, 自<城山>濟海, 至國西<德物島>, <新羅>王遣將軍<金庾信>, 領精兵五萬以赴之. 王聞之, 會群臣, 問戰守之宜. 佐平<義直>進曰: "<唐>兵遠涉溟海, 不習水者, 在船必困. 當其初下陸, 士氣未平, 急擊之, 可以得志. <新羅>人恃大國之援, 故有輕我之心, 若見<唐>人失利, 則必疑懼, 而不敢銳進. 故知先與<唐>人決戰, 可也." 達率<常永>等曰: "不然. <唐>兵遠來, 意欲速戰, 其鋒不可當也. <新羅>人前屢見敗於我軍, 今望我兵勢, 不得不恐. 今日之計, 宜塞<唐>人之路, 以待其師老. 先使偏師, 擊<羅>軍, 折其銳氣, 然後, 伺其便而合戰, 則可得以全軍, 而保國矣." 王猶豫, 不知所從. 時, 佐平<興首>得罪, 流竄<古馬彌知>之縣, 遣人問之曰: "事急矣, 如之何而可乎?"

 

<興首>曰: "<唐>兵旣衆, 師律嚴明,  與<新羅>共謀 角. 若對陣於平原廣野, 勝敗未可知也. <白江>[或云<伎伐浦>.]·<炭峴>[或云<沈峴>.], 我國之要路也. 一夫單槍, 萬人莫當, 宜簡勇士, 往守之. 使<唐>兵不得入<白江>, <羅>人未得過<炭峴>. 大王重閉固守, 待其資粮盡, 士卒疲, 然後奮擊之, 破之必矣."  於時, 大臣等不信曰: "<興首>久在  之中, 怨君而不愛國, 其言不可用也. 莫若使<唐>兵入<白江>, 沿流而不得方舟, <羅>軍升<炭峴>, 由徑而不得幷馬. 當此之時, 縱兵擊之, 譬如殺在籠之 ·離網之魚也." 王然之. 又聞<唐>·<羅>兵已過<白江>·<炭峴>, 遣將軍< 伯>, 帥死士五千, 出<黃山>, 與<羅>兵戰, 四合皆勝之, 兵寡力屈, 竟敗, < 伯>死之. 於是, 合兵禦<熊津>口, 瀕江屯兵. <定方>出左涯, 乘山而陣. 與之戰, 我軍大敗. 王師乘潮,   銜尾進, 鼓而 . <定方>將步·騎, 直 眞都城{其都城}, 一舍止. 我軍悉衆拒之, 又敗, 死者萬餘人. <唐>兵乘勝薄城. 王知不免, 嘆曰: "悔不用<成忠>之言, 以至於此." 遂與太子<孝>, 走北鄙. <定方>圍其城. 王次子<泰>, 自立爲王, 率衆固守. 太子子<文思>, 謂王子<隆>曰: "王與太子出, 而叔擅爲王, 若<唐>兵解去, 我等安得全?" 遂率左右,  而出, 民皆從之, <泰>不能止. <定方>令士超堞, 立<唐>旗幟, <泰>窘迫, 開門請命. 於是, 王及太子<孝>與諸城皆降.

 

<定方>以王及太子<孝>·王子<泰>·<隆>·<演>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 送京師.

國本有五部, 三十七郡, 二百城, 七十六萬戶, 至是, 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 各統州縣. 擢渠長, 爲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 命郞將<劉仁願>守都城, 又以左衛郞將<王文度>爲<熊津>都督, 撫其餘衆. <定方>以所 見上, 責而宥之. 王病死, 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 許舊臣赴臨. 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 幷爲竪碑. 授<隆>司稼卿. <文度>濟海卒, 以<劉仁軌>代之. <武王>從子<福信>, 嘗將兵, 乃與浮屠<道琛>, 據<周留城>叛, 迎古王子<扶餘豊>, 嘗質於<倭>國者, 立之爲王. 西北部皆應, 引兵圍<仁願>於都城. 詔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 將<王文度>之衆, 便道發<新羅>兵, 以救<仁願>. <仁軌>喜曰: "天將富貴此翁矣." 請<唐>曆及廟諱而行, 曰: "吾欲掃平東夷, 頒大<唐>正朔於海表." <仁軌>御軍嚴整, 轉鬪而前. <福信>等, 立兩柵於<熊津江>口, 以拒之. <仁軌>與<新羅>兵合擊之, 我軍退走入柵, 阻水橋狹, 墮溺及戰死者萬餘人. <福信>等乃釋都城之圍, 退保<任存城>, <新羅>人以粮盡引還. 時, <龍朔>元年三月也. 於是, <道琛>自稱領車{軍}將軍, <福信>自稱霜岑將軍, 招集徒衆, 其勢益張. 使告<仁軌>曰: "聞大<唐>與<新羅>約誓, <百濟>無問老少, 一切殺之, 然後, 以國付<新羅>, 與其受死, 豈若戰亡! 所以聚結, 自固守耳." <仁軌>作書, 具陳禍福, 遣使諭之. <道琛>等, 恃衆驕倨, 置<仁軌>之使於外館,  報曰: "使人官小{卑}, 我是一國大將, 不合參."

 

不答書, 徒遣之. <仁軌>以衆小{少}, 與<仁願>合軍, 休息士卒, 上表, 請合<新羅>圖之. <羅>王<春秋>奉詔, 遣其將<金欽>, 將兵救<仁軌>等, 至<古泗>. <福信>邀擊, 敗之. <欽>自<葛嶺道>遁還, <新羅>不敢復出. 尋而<福信>殺<道琛>, 幷其還{衆}. <豊>不能制, 但主祭而已. <福信>等, 以<仁願>等孤城無援, 遣使慰之曰: "大使等, 何時西還? 當遣相送." 二年七月, <仁願>·<仁軌>等, 大破<福信>餘衆於<熊津>之東, 拔<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 殺獲甚衆, 仍令分兵以鎭守之. <福信>等, 以<眞峴城>臨江高 , 當衝要, 加兵守之. <仁軌>夜督<新羅>兵, 薄城板堞, 比明而入城, 斬殺八百人, 遂通<新羅> 道. <仁願>奏請益兵, 詔發<淄>·<靑>·<萊>·<海>之兵七千人, 遣左威衛將軍<孫仁師>, 統衆浮海, 以益<仁願>之衆. 時, <福信>旣專權, 與<扶餘豊>,  相猜忌. <福信>稱疾, 臥於窟室, 欲俟<豊>問疾, 執殺之. <豊>知之, 帥親信, 掩殺<福信>. 遣使<高句麗>·<倭>國, 乞師以拒<唐>兵. <孫仁師>中路迎擊破之, 遂與<仁願>之衆相合, 士氣大振. 於是, 諸將議所向, 或曰: "<加林城>水陸之衝, 合先擊之." <仁軌>曰: "兵法 '避實擊虛.'<加林> 而固, 攻則傷士, 守則曠日. <周留城>, <百濟>巢穴, 群聚焉, 若克之, 諸城自下." 於是, <仁師>·<仁願>及<羅>王<金法敏>, 帥陸軍進, <劉仁軌>及別帥<杜爽>·<扶餘隆>, 帥水軍及粮船, 自<熊津江>往<白江>, 以會陸軍, 同 <周留城>. 遇<倭>人<白江>口, 四戰皆克, 焚其舟四百 , 煙炎灼天, 海水爲丹. 王<扶餘豊>脫身而走, 不知所在, 或云奔<高句麗>, 獲其寶劒.

 

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等, 帥其衆, 與<倭>人 降. 獨<遲受信>據<任存城>, 未下. 初, <黑齒常之>嘯聚亡散, 旬日間, 歸附者三萬餘人. <定方>遣兵攻之. <常之>拒戰敗之, 復取二百餘城, <定方>不能克. <常之>與別部將<沙 相如>據 , 以應<福信>, 至是皆降. <仁軌>以赤心示之,  取<任存>自效, 卽給鎧·仗·粮 . <仁師>曰: "野心難信. 若受甲濟粟, 資寇便也." <仁軌>曰: "吾觀<相如>·<常之>, 忠而謀, 因機立功, 尙何疑?" 二人訖取其城, <遲受信>委妻子, 奔<高句麗>, 餘黨悉平, <仁師>等振旅還. 詔留<仁軌>, 統兵鎭守. 兵火之餘, 比屋凋殘,  屍如莽. <仁軌>始命,  骸骨, 籍戶口, 理村聚, 署官長, 通道塗, 立橋梁, 補堤堰, 復坡塘, 課農桑, 賑貧乏, 養孤老, 立<唐>社稷, 頒正朔及廟諱. 民皆悅, 各安其所. 帝以<扶餘隆>爲<熊津>都督,  歸國, 平<新羅>古憾, 招還遺人. <麟德>二年, 與<新羅>王會<熊津城>, 刑白馬以盟. <仁軌>爲盟辭, 乃作金書鐵契, 藏<新羅>廟中, 盟辭見『新羅紀』中. <仁願>等還, <隆>畏衆携散, 亦歸京師. <儀鳳>中, 以<隆>爲<熊津>都督<帶方郡>王, 遣歸國, 安輯餘衆, 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 以統之. 時, <新羅>强, <隆>不敢入舊國, 寄理{治}<高句麗>死. <武后>又以其孫<敬>襲王, 而其地已爲<新羅>·<渤海>·<靺鞨>所分, 國系遂絶.

○論曰: <新羅>古事云: "天降金 , 故姓<金>氏." 其言可怪而不可信, 臣修史, 以其傳之舊, 不得刪落其辭. 然而又聞: "<新羅>人, 自以<小昊金天>氏之後, 故姓<金>氏[見<新羅>國子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 及<朴居勿>撰<姚克一>書<三郞寺>碑文.],

 

<高句麗>亦以<高辛>氏之後, 姓<高>氏."[見『晋書』載記.] 古史曰: "<百濟>與<高句麗>, 同出<扶餘>." 又云: "<秦>·<漢>亂離之時, <中國>人多竄海東." 則三國祖先, 豈其古聖人之苗裔耶? 何其享國之長也? 至於<百濟>之季, 所行多非道, 又世仇<新羅>, 與<高句麗>連和, 以侵 之, 因利乘便, 割取<新羅>重城·巨鎭, 不已, 非所謂親仁善 , 國之寶也. 於是, <唐>天子再下詔, 平其怨, 陽從而陰違之, 以獲罪於大國, 其亡也亦宜矣.

 

三國史記卷第二十八.

 

 http://www.clepsi.co.kr/eduline/hsy/index.asp

 

 

 

'百 濟'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백제 문화---대백제 자료관  (0) 2009.04.02
백제 역사---대백제 자료관  (0) 2009.04.02
삼국사기 백제본기  (0) 2009.03.29
정약용 다산문집...백제론/고구려론/신라론 외  (0) 2008.12.24
백제어  (0) 2008.11.21